2022年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docx
《2022年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docx(150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生物与环境练习题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2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2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8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4第一章综合检测20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32第1节群落的结构32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40第3节群落的演替43第二章综合检测51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64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64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71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77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86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92第三章综合检测97第4章人与环境110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0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143.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183.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123第四章综合检测127模块综合检
2、测138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都采用标记重捕法B.估算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密度将增大D.性别比例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答案:C解析: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仅估算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项错误。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密度将增大,C项正确。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D项错误。2.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
3、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降低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C.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采用样方法调查莎草的种群密度时,误将其他杂草计数在内答案:C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降低,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A项不符合题意。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B项不符合题意。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
4、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统计数目偏少,使所得值偏小,C项符合题意。采用样方法调查莎草的种群密度时,误将其他杂草计数在内,会导致统计数据偏大,D项不符合题意。3.下列种群的特征中,对种群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B.年龄结构C.性别比例D.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A项符合题意。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项不符合题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C项不符合题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情况,不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比如样方法、标
5、记重捕法等。下列关于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不一定是1 m2,但需随机取样B.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C.样方法调查的对象不一定是植物,而标记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动物D.标记重捕法的结果是重捕个体总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答案:D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乔木的样方面积一般是100m2,灌木的样方面积一般是16m2,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一般是1m2,A项正确。标记重捕法的公式:种群的总数量=第一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
6、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从而导致计算出的种群数量偏大,B项正确,D项错误。样方法调查的对象可以是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记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C项正确。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数量,用标记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的数量,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的数量,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的数量,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答案:D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数量,标记和重捕都很困难,应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项错误。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若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样方太小,会造成统计结果误差很
7、大,B项错误。统计数据时,要统计位于样方相邻两条边线上的个体,通常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调查蒲公英的数量,不能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C项错误。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的数量,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项正确。6.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C.一片农田中的全部绿色植物D.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类答案:A解析: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属于一个种群,A项符合题意。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群落,B项不符合题意。一片农田中的全部绿色植物与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类都不是同一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C、D两项不
8、符合题意。7.下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性别比例的目的是,最终使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变为三图中的类型。(2)某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某种鱼的产量下降,当地政府通过控制网孔的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将变为三图中的类型。答案:(1)降低出生率,减少害虫的种群密度C(2)A8.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
9、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1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2)综合2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3)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答案:(1)144大(2)89(3)2.51解析:(1)该草地中布氏田
10、鼠的平均密度=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小,因此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偏大。(2)根据2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3)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则1hm2有360个洞口,则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能力提升1.在一片约33 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将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A.大于165 只/hm2B.小于165 只/hm2C.大
11、于5 只/hm2D.小于5 只/hm2答案:C解析: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数量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数量=25335=165(只)。种群密度=16533=5(只/hm2);由于将较重的铁环套在第一次捕获的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会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使其容易被捕捉到,故第二次捕获的33只大山雀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该数值是偏大的,导致求出的数值偏小,因此实际数值应略大一些。2.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
12、,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甲国家中,幼年人口数量远多于老年人口,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国家中,幼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适中,因此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3.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死亡率,乙为出生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通常都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等答案:A解析: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A项
13、错误。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项正确。年龄结构的每种类型中通常都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期,C项正确。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等,D项正确。4.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样方法常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株。(2)图乙表示某区域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
14、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株/m2。答案:(1)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8(2)(n1+n2+n3)/(3S0)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某一个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个体。由题图可知,记录的数目应是8株。(2)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3个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n1+n2+n3)/(3S0)(株/m2)。5.下图中甲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结构类型,乙为种群的三种存活曲线(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15、)。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渔网孔眼的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出现图甲中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2)若图乙中、分别表示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殖场的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养殖场。调查得知,另外两个养殖场经营不好的原因:养殖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幼年个体大量死亡;养殖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老年个体积压。(3)某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虽为A型,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原因是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图乙中的曲线。答案:(1)A(2)(3)解析:(1)图甲中A是增长型,B是稳定型,C是衰退型。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渔网孔眼的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
16、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2)图乙中成年个体数量太多;比例合理,幼年个体较多;成活率太低。三个经营多年的养殖场,经营最好的为。调查得知,另外两个养殖场经营不好的原因:养殖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幼年个体大量死亡;养殖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老年个体积压。(3)年龄结构决定种群的发展趋势,但是若年龄存活曲线如图乙中的曲线,则成活率低,种群数量不会剧增。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巩固1.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C.及时、适量地捕捞成鱼D.限制捕鱼答案:C2.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
17、需要()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验或修正D.进行对照实验答案:D3.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t=N0t。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A.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B.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C.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的时间是t年D.表示第二年与第一年比较,增加的个体数量答案:D解析: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
18、,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近似“J”形的增长B. 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答案:B5.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
19、正处于发展阶段D.种植农作物时,合理密植,可使其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不变答案:B解析: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A项错误。在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的各阶段,种群增长速率不同,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项错误。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农作物的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项错误。6.我国实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下列有关休渔主要目的的叙述,正确的是()A.保护海洋濒危生物B.减少海洋环境污染C.避免渔民受到高温伤害D.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答案:D7.图
20、甲和图乙是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常见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曲线形象直观,也可以用公式法精确地表示,其公式为,其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该主要取决于(填种群特征)。(2)图乙曲线的形成原因是,K值的含义是。(3)在图丙中画出图乙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4)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在营养等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形。随着培养液中的减少、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变为“S”形。答案:(1)Nt=N0t出生率和死亡率(2)存在着环境阻力(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环境容纳量(3)(4)营养物质代谢产物解析:(1)
21、图甲是“J”形曲线,可以用公式Nt=N0t来精确地表示,其中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其大小取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2)图乙是“S”形曲线,环境阻力导致形成此种曲线,曲线的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3)图乙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在K/2之前是逐渐增大的,在K/2之后是逐渐减小的。(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在营养等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形。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变为“S”形。8.下图为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
22、大的点是。(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3)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中B点对应年龄结构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数量将。(4)既要获得某种动物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点所代表的水平上。答案:(1)D(2)B(3) 越来越多(4)B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种群呈“S”形增长,在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2)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是B点。(3)如果年龄结构与图中B点对应的年龄结构相似,说明是增长型,在以后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将越来越多。(4)为了获得最大的捕获量且维持可持续发展,应使该动物种群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与环境 2022 年高 生物 选择性 必修 环境 各章 课时 练习题 检测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