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doc
《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doc(30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前言: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他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然而,一个学派以及它的思想能够纵贯中华2000年历史而生生不息,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这其中不乏历史必然。到了现代,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髓所在,又将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之崛起做出何等贡献呢?我们应如何对待今天的儒家文化呢?这正是我研究儒家这一课题的原因及目的所在。我组“霎那芳
2、华”共有六名成员,组长岳静,组员王燕、姜宏、胡剑飞、李铁军和我。资料搜集从2007年10月17日起至11初结束(但部分资料仍有更新),这些资料主要是我组每一个人尽一切力量所能够搜集到的信息,有的是从图书馆借阅的,有的是摘自从商店买来的书,有的是报刊、杂志上的内容,还有一些是来自网络下载下来的。我组各组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这浩瀚的资料搜集工作。这些资料的搜集、摘取、整理,甚至是排版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您定会会从中看到我们组不同成员之间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观点。我坚信,我组每一名成员之成果必将尽展芳华。摘要:儒家文化为中国崛起所用,主要是鉴于儒学强大的生命力:第一,儒学毕竟是中国民族文化
3、的主体,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心理源渊,不是能够轻易地、简单地予以抛弃的,作为文化传统,它并不是死亡了的东西,而是以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形式。第二,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和文化中国的观念,曾经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得以传存和凝聚的武器,对于今日中华民族的再生、崛起和凝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儒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对于今人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等各种复杂的关系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际发展伦理学对这一点尤其关注。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世界的瞩目。第四,儒家的忧虑意识和经世传统决定了儒家对社会和时代有其不断调适的
4、一面,儒家思想中的原教旨意识并不强,而这正是儒家历2000年而不绝的活力所在。面对新的现代化语境,儒学的转型是儒学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为中国崛起所用的思想基础。关键词:儒家文化 ; 以人为本 ; 和谐社会 ; 现代化 ;中国崛起一、儒家文化(一)、儒家起源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
5、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老的挑战,便抛开了汉唐儒家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截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这便是“理学”。但理学也
7、包括了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所以又称“宋明理学”,其派别很多,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二程(程颢、程颐)“洛学”、张载“关学”,朱熹“闽学”,陆王“心学”等。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到五四时期,虽然儒学遭到空前大难,但现代新儒家已经萌发。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在儒学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为孔子辩护,揭举儒学复兴的旗帜,成为新儒家的前驱。广泛意义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张君劢、钱穆、冯友兰,第二期牟宗三、徐复观
8、、唐君毅、方东美,第三期杜维明、刘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现,但还未经学术界定论。从那时到现在的80多年中,以此为志业者大有人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新儒学已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马克思主义派,一是自由主义的西化派)。现代新儒家有“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而且预言二十一世纪,儒家将在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后,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的大发展。(三)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
9、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四)儒家的道德标准 综合参阅了多本文献资料,我发现,君子是儒家所崇尚的道德人格,儒家以作“君子”为荣。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而后君子。” 君子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又不迂腐。我简单地概括一下君子的特征,即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它包括:首先,是讲仁。讲仁,就要克己
10、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这种追求,绝不只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仁”的实质是爱人,爱亲人、爱他人、直至爱天地万物。行“仁”,要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做起,“修身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民、惠民、利民、富民,济世安民,把仁德推广于天下。 其次,是重义轻利。“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和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君子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鄙视那些只顾蝇头小利的人。重义轻利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贯彻到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就是重视道德境界的提高,淡化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但是,对于功利,
11、也不一概排斥,而是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利思义”。对于功利的追求,必须在“义”的制约之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仁人君子要有有坚强的意志品格,一往无前的精神。孔子大力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勇敢地追求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了实现仁道,即使献出生命,亦在所不辞。第四,讲诚信。诚,就是诚恳,不说假话;信,就是信用,即言行一致、恪守诺言。诚信,就是言而有信。言行、表里不一的,是小人。二、儒家的“以人为本”思想(一)“民惟邦本”1、先哲们的比喻 孟子从轻重的角度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12、轻”(孟子 尽心下) 荀子则从舟与水的意义上设喻民为本,“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在。马骇舆,则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 ,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复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唐太宗和魏征有这样一段对话:“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宋代司马光则有“堂基”之喻:“民者,国之堂基也。”(惜时) 宋石介则有根本之说,“民,
13、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吁!昏君庸主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莽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叛,天下国家倾丧。呜呼,民可忽哉!”(宋文鉴卷一0二) 明末清初黄宗羲则提出了民为“主”的观念,“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也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访录原君) 总之,不论先哲从何种角度设喻,其共同目的都是在强调民为国家的基础,没有民也就没有国家。2、从先哲的叙述看,“民惟邦本”说的要义有三点:一是民为国家的客观基础。人民是国家主体的构成。人民是国家的真实而实际的内容,也是其生存的真正体现。二是人民为“天意”的体现,它预决着国家的命运
14、。三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亦即国家兴亡在于民心的向背。3、儒家所谓“民本”,实包含着事实与价值的两重判断。前者揭示民为国家的实体,无民则国家就成为虚壳,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而后者所揭示的则是民在国家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显然在儒家思想中,不论是在事实还是在价值判断上,民都是国之为国的基础与核心。(二)“以人为本”与现代中国之政治 中国共产党在以人为本的追求上并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从革命党时代“为人民求解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达方式上虽因时代不同略有差异,但其宗旨未变。只是,当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还在为生存挣扎奋斗的时候,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一种凝聚共识的政治口号,体现的是一种终极的
15、追求,它远在彼岸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人更多成为实现现实政治目标的工具。 改革开放的深入,使以人为本有成为现实的要求和可能。为了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增长拥有了最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个人动机的源泉、政治团结的基础,动员社会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根据。 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和自身的困境,使有远见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单纯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富足强大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其领导人的质量和人民的质量。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发展成长,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国家的富强也可能会走向另一面。因此,经济发展必须惠及每个社会成员,让人人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
16、。真正的国富民强,化用梁启超先生的话就是:人民强则国家强,人民智则国家智。如果要不想落入理想主义的空谈或者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宣示,以人为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人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明确人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权利与地位。这就需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做保障。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其中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之国体即国家性质,亦是国家之阶级本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也强调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
17、、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十七大中,我们还看到继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表达权”这个概念之后,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再度把“表达权”列为公民四权之一(其他三权分别为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强调要依法保障。表达权属于精神自由权范畴,是基本人权。“报告”从人的基本需求角度立论,体现“以人为本”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令人耳目一新。 所以,今日的“以人为本”理念,我们可以如是概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人性中引
18、申出的种种要求,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都能得到表达,并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正是对中国传乘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的精炼的总结。三、和谐社会思想(一)大同思想 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9、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是“天下”选举的,是非终身的。再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是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文化 应为 中国崛起 所用 研究 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