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性柱作用逆作法支撑立柱受力性能研究.pptx
《劲性柱作用逆作法支撑立柱受力性能研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劲性柱作用逆作法支撑立柱受力性能研究.pptx(61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1考虑劲性柱作用的逆作法支撑立柱受力性能研究2l研究背景1.绪论逆作法施工地下施工从上至下基坑支撑刚度大预防地基下沉节省工期节省工程造价l竖向支承柱宜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柱l后期地下结构框架柱施工支承柱已有初应力、初变形3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1.绪论l研究现状(1)方套圆(2)方套方 (3)圆套圆 l轴压、偏压:承载力近似按照叠合柱钢管和外侧混凝土相互作用较小l初应力:混凝土加固型钢柱l研究背景1.绪论钢立柱应力历时曲线图(现场实测)钢立柱应力历时曲线图(现场实测)钢立柱测试点布设于B3板顶板下方1m处,每个断面安装四个应变计,钢立柱压应力变化历时曲线见图25。有图可知,钢立柱
2、压应力随继续土方开挖逐渐增大,最大值为40MPa,远小于警报值。二次受力二次受力偏心距偏心距泥泥浆界面影响界面影响钢格构柱或钢管混凝土柱在承受地上结构及先期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同时仍有安全余量。偏安全的,结构柱设计时并不考虑上述余量对结构柱截面承载力提升的有利作用,造成截面配筋过大,材料浪费巨大。l研究背景1.绪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应用技术规程6l研究内容l采用ABAQUS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和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进行受力机理分析,考虑支承立柱的初始应力作用并进行参数分析。l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和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l考虑支承立柱初应力作用的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和格
3、构式型钢混凝土柱的计算方法研究。1.绪论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负载条件下格构柱或钢管混凝土柱对框架柱截面承载力的提升比例。主要内容1.逆作法钢混组合立柱有限元分析2.逆作法钢混组合立柱力学性能试验7主要内容8n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n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n1.3 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分析1.逆作法钢混组合立柱有限元分析9l(1)基本模型参数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1)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柱长:2700mm钢管材质:Q345B混凝土强度等级:管内C60、管外C40初应力系数:0.4(2)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柱长:2700mm型钢材质:Q345B混凝土强度等级:C
4、40初应力系数:0.410l(2)本构模型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1)钢材、钢筋(2)C40混凝土钢:双折线模型普通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11l(2)本构模型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钢:双折线模型普通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钢管内混凝土:韩林海1提出的核心混凝土单轴应力应变曲线(3)核心混凝土1 Han L H,An Y F.Performance of concrete-encased CFST stub colum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4,93:62-76.12
5、l(3)约束作用与加载方式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钢材与混凝土:法向不能相互穿透,硬接触;切线方向采用库伦摩擦准则,摩擦系数取0.3。钢筋和混凝土:Embedded(嵌入)。边界条件:铰接。加载方式:按照偏心位移加载,偏心距取为27mm有限元模拟初应力:三阶段加载。偏心距为1/400高度+2cm=27mm钢支撑偏心距不宜小于支撑计算长度的1/1000,且不宜小于40mm,考虑到试件按照2:3的缩尺模型。13l(4)有限元模型的验证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已发表的叠合柱试验数据:选取康洪震等2的2根钢管混凝土叠合短柱试件CC7、CC9和陈周褶等3的2根叠合柱试件B1-2、D1-1进行
6、有限元验证分析,4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试件截面均为内圆外方。2康洪震,钱稼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轴压强度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6,36(S1):913-916.3陈周熠,赵国藩,易伟建等.带圆钢管劲性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05):687-691.对比结果:4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比值平均值为0.959,标准差为0.054。(a)CC7(b)CC11(c)B1-2(d)D1-114l(1)荷载-轴向位移曲线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0a段:线弹性段。钢管混凝土柱来承担初始荷载ab段:线弹性段。钢管混凝土柱和外层钢筋混凝土共同受力bc段:弹塑性段。部分混
7、凝土进入塑性,外侧混凝土开始出现裂缝。c点时外侧混凝土达到极限承载力cd段:钢管外侧受压区混凝土压溃de段:主要由钢管混凝土承担外部荷载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荷载位移曲线15l(2)材料应力分析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管内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荷载位移曲线16l(2)材料应力分析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钢管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荷载位移曲线17l(2)材料应力分析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管外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荷载位移曲线外侧混凝土塑性应变18l(2)材料应力分析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1)钢管应力发展曲线(2)混凝土应力发展曲线初应力对钢管的应力发展影
8、响较小钢管的环向应力在其达到屈服强度之后才开始出现初应力使得管外混凝土的应力发展延迟19l(3)轴力分配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普通叠合柱达到极限承载力时,钢管混凝土柱分配轴力没有达到峰值叠合柱承载力下降的原因在于外侧混凝土受压破坏对钢管混凝土柱施加初应力使得其提前受力,使得叠合柱达到极限承载力时钢管混凝土柱分配到更多轴力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轴力分配曲线20l(4)混凝土和钢管相互作用分析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1)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荷载-跨中挠度曲线(2)管内混凝土和钢管的接触应力随挠度的曲线(3)管外混凝土和钢管的接触应力随挠度的曲线钢管内侧的接触应力在叠合柱达到极限承
9、载力之前接近零钢管外侧的接触应力要小很多21l(5)初应力系数参数分析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当初应力从0开始增大时,叠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提高比例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初应力系数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荷载位移曲线22定义初应力影响系数为: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l(6)初应力影响系数参数分析(1)偏心距(2)约束效应系数(3)纵筋配筋率(4)体积配箍率23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l(6)初应力影响系数参数分析钢管混凝土叠合柱中钢管外侧混凝土对钢管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很小,在钢管外侧布置栓钉等抗剪连接件可以加强钢管和外侧核心混凝土的组合作用。
10、叠合柱荷载-位移曲线不同栓钉间距下的 曲线241.2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力机理分析l(6)初应力影响系数参数分析摩擦系数的改变影响可以不考虑不同摩擦系数下的 曲线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荷载-跨中挠度曲线管内混凝土和钢管的接触应力随挠度的曲线25l(1)荷载-轴向位移曲线1.3 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分析0a段:线弹性段。格构式型钢柱来承担初始荷载ab段:线弹性段。型钢柱和混凝土共同受力bc段:弹塑性段。部分混凝土进入塑性,外侧混凝土开始出现裂缝。c点时型钢柱外侧混凝土达到极限承载力cd段:型钢柱外侧受压区混凝土压溃de段:主要由型钢柱和内侧的约束混凝土承担残余荷载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荷载位移曲线2
11、6l(2)材料应力分析1.3 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分析混凝土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荷载位移曲线27l(2)材料应力分析1.3 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分析格构型钢柱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荷载位移曲线28l(2)材料应力分析1.3 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分析混凝土应力发展曲线初应力对混凝土的应力发展影响较小内侧混凝土受到格构型钢柱的约束作用,使得峰值应力增大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达到峰值承载力时,外侧混凝土的纵向应力已经开始下降29l(3)轴力分配1.3 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分析两者承载力接近,混凝土分担的轴力大于格构型钢柱格构型钢柱存在初应力时,混凝土分担的轴力下降,而格构型钢柱分担的轴
12、力上升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轴力分配曲线301.3 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分析l(4)混凝土和型钢相互作用分析角钢内侧的混凝土受到的约束作用最强,接触应力最大正常受力的型钢混凝土柱各点接触应力较大型钢和混凝土不同点的接触应力随跨中挠度的变化曲线荷载-跨中挠度曲线311.3 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分析l(5)初应力系数参数分析各组初应力系数的型钢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接近。初应力系数增加,格构型钢柱轴力分配增加,混凝土轴力分配减少(1)不同下的荷载位移曲线(2)不同下的型钢轴力分配曲线(3)不同下的混凝土轴力分配曲线321.3 格构式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机理分析l(6)初应力影响系数参数分析(1)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劲性柱 作用 作法 支撑 立柱 性能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