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一章.pptx
《《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一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一章.pptx(50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艺术学概论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 艺术观念 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人们对艺术的基本问题的思考的统称,主要回答“艺术是什么”“来自何处”及“为什么人”等问题,构成关于艺术的性质、属性或特征的基本看法系统。艺术观念问题历来是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一节艺术观念的演变第二节艺术的特性第一节艺术观念的演变艺术发展到今天,观念更加多样、创作形式也更加纷繁复杂,艺术的定义难以定于一尊,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尝试这样理解艺术的基本属性: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形式,创作者通过某种媒介(造型材料、影像、声音、身体等),创造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
2、念或情感。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积累了丰硕而多样的艺术观念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其深厚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基础上,充分吸纳历史上艺术观念中的优秀成分,创立了自己的艺术观念。一、中国艺术观念演变二、西方艺术观念演变三、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一、中国艺术观念演变儒家、道家和禅宗是中国古典思想文化中的三个主要流派,它们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关于艺术的论述,可以代表我国传统艺术观念的主要内容。(一)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二)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三)禅宗艺术观念(一)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儒家对作用于人的感情的艺术高度重视,将之与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从先秦孔孟思想到宋明理学精
3、神,儒家艺术观念持续发展,对中国文学艺术基本形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礼乐合一”与“美善统一”。礼是礼仪、制度,是一整套社会规范系统,用以规范和治理社会,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而乐则是音乐,泛指今天所谓艺术。艺术作用于人的感性和精神,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自觉需求。在礼乐关系的基础上,儒家进一步发展出美善、文质、文道、情理等关系范畴,主张美善统一、文质彬彬。第二,“成于乐”与“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第三,“情志”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
4、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二)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第一,道家艺术观念将自然视为最高的美,认为一切人之艺术都需要遵从自然。第二,自然无为的本质是自由,道家思想将自由视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第三,道家提出了虚静、物化、心斋、坐忘等重要的艺术美学与艺术心理问题。(三)禅宗艺术观念第一,直观与妙悟。第二,韵味与境界。唐代虞世南指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钟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笔髓论)书法要依靠神遇而不可力求,必须心悟而不可以目取,虞世南强调了艺术中心领神悟的重要作用。(唐)兰亭序,虞世南临本二、西方艺术观
5、念演变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哲人就开始思考艺术的基本属性问题,直到20世纪,积累了丰硕的思想财富。(一)模仿论(二)表现论(三)形式论(四)艺术体制论(一)模仿论模仿论(Mimesis,早期用“摹仿论”)可谓“西方第一艺术理论”,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直到卢卡奇的现实主义,艺术都被认为是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现实的模仿、描摹、反映和再现。模仿论既是艺术发生论艺术来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也是艺术价值论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对外部现实的忠实的映照。柏拉图:“模仿的模仿”(“三张床”)亚里士多德:诗比历史更真实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卢卡奇:内在总体性(二)表现论与模仿论相反的是表现论,即认为艺术的本质是
6、人的情感、内心世界、主观精神等的表现,而非对自然或社会现实的模仿。朗吉努斯 抒情歌谣集序言克罗齐(三)形式论形式论在19 世纪唯美主义者那里正式出场,随后在造型艺术领域发展为以李格尔、沃尔夫林和格林伯格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艺术史观,在语言文学领域发展为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形式论主张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其所模仿的外在社会现实或者其所表现的艺术家的内在情感,而就在于艺术作品自身的形式。卡西尔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李格尔:“艺术意志”格林伯格 蒙德里安红、黄、蓝、黑构图(四)艺术体制论艺术体制论是西方艺术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艺术实践领域出现的先锋派艺术、现成品艺术、波普艺
7、术、观念艺术等新形态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成果。安迪沃霍尔布里洛盒子艺术体制是特定时期存在的关于艺术的观念与知识系统,以及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的完整的社会机制。艺术体制将艺术品放置到一个 动态的网络关系中,在这一场域内,不同的行动者(艺术家、艺术商、批评家、博物馆负责人等)携带着自己的文化资本进行权利争夺或合作,从而使艺术成为社会生活需要的一种文化样式。体制论的思路是将艺术放置于一个结构性的艺术体制之内,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某一时期的特定艺术体制决定了何为艺术,以及艺术如何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三、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是在继承和发扬欧洲思想文明的基础上,针对人类艺术发展的
8、历史过程与现实的创作状态而提出的,同时内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经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生产与发展、艺术的价值等基本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一)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二)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三)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四)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在中国的发展(一)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基础上思考艺术和美的问题的。马克思认为,人不像动物那样完全依靠本能来生存,人还可以进行劳动、创造、艺术活动等,这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审美与艺术活动正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与类本质的最集中的体现
9、。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一切主体能力,包括人的物质生产能力,也包括人在精神上把握对象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审美能力。审美力量与人的其他本质力量一样,也是人在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美和美感都是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相互建构的结果。人的美感和人的艺术创造活动根本上就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结果。而同时,这种审美与艺术的对象实践是最属人的自由自觉本性的。正是在丰富的审美实践中,人的审美能力和人类的艺术精神硕果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二)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构成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政治和法律制度与
10、社会意识形式的庞大上层建筑,在这个结构中,艺术与文学、哲学、宗教等一起构成了社会意识形式中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因此,艺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的艺术意识形态论,从根本上判定了艺术所具有的政治性,揭穿了艺术超阶级超历史的幻象。除了艺术的阶级性与政治性,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一判断还指导人们在整体的社会存在、历史环境、经济基础的复杂系统中来辩证地思考艺术的问题。马克思对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并非机械和僵化的,而是辩证的。一方面,艺术并非直接地应激反应式地受制于经济基础,而是经由许多中介和转化;另一方面艺术领域的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学概论 艺术学 概论 课件 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