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地下开采课程设计.doc
《金属矿地下开采课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矿地下开采课程设计.doc(31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矿井概况.3一、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3二、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8三、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12四、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及主要设备配备情况.13五、矿井工作制度.13第二章 开采技术件.14一、块边界、位置及与相邻矿块的关系.14二、矿体地质条件.15三、技术经济条件.17四、矿块储量计算.17第三章 采矿方法的选择.17一、采矿方法的技术分析. .17二、采矿方法的经济分析.18第四章 采矿方法方案设计.20一、矿块结构及参数.20二、采准工作.21三、切割工作.21四、回采工作.21第五章 安全.25一、安全规程.251、安全技术措
2、施.262、安全操作规程.274、矿山安全避险规定.31参考文献.32第一章 矿井概况一、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1.1矿区位置及交通情况炭窑口矿区位于狼山南破,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卓尔盟潮格旗管辖,但矿区距杭锦后旗府陕坝镇北西29Km,而陕坝镇位于包兰铁路之临河车站北西32Km,均有公路可通汽车,交通方便。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06o47,北纬40o58。1.2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内蒙台背斜,西北略跨内蒙海西褶皱带。内蒙台背斜在狼山中段,为一巨型扇形复背斜,炭窑口多金属矿区位于狼山扇形复背斜的南。1.2.1.地层 (一)、太古代(Ar) 太古代五台系分布于西狼山包格太庙
3、玻璃店一带,组成狼山于岭。主要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混合岩组成;伟晶岩脉。角闪岩脉强烈注入,并剧烈褶皱,物质成分变化很大,难以辨认和恢复原岩面貌,为一套极为复杂的深变质岩系。在伟晶岩中产铌、钼等矿。(二)、元古代(Pt)元古代狼山群分布于狼山南北两侧,组成狼山扇形复背斜两翼,北翼较南翼出露广,根据较清楚的产状、层序及岩相特征,划分为五个组,南翼缺第五组、北翼缺第一组。1.片岩、片麻岩组(L1):分布于东升庙与炭窑口两地。下部为麻岩,上部为片岩,该层出露厚4 0 0 米,未全面出露地表。2.千枚岩、板岩、灰岩组(L2):分布于霍各乞、东升庙、炭窑口。本组由千枚岩、片岩、灰岩、板岩组
4、成。在各地岩相、厚度变化较大,在霍各乞除千枚岩、片岩、灰岩、板岩外,还有条带状石英岩,为富铜矿的含矿层。本组厚度变化很大,在炭窑口厚的9 4 0米,在霍各乞厚的1 5 8 5米,在东升庙厚约5 1 5米。与L1为整合接触。3.石英岩、片岩组(L3):在炭窑口、东升庙、霍各乞均有出露。本组岩相、厚度变化均比较稳定。下部为云母石英片岩、片状石英岩,上部为薄层厚层石英岩,物质成分较单一,各地厚度较相近,厚约5 0 0米,L2为整合接触。4.千枚岩、片岩组(L4):分布于赛年仑之南阿拉企图散炭窑口北部。以石英片岩为主,其中夹包板岩、灰岩、千枚岩、黑色石英岩。本组含矿较为普通。厚3 5 0 0米,与L3
5、为整合接触。5.灰黑色千枚状片岩组(L5):霍各乞之南亨格利图一带。主要为一套灰黑色含炭的千枚状片岩,其中夹有少量板岩、灰岩及黑色石英岩。本组也有零星矿化。厚大于米。与L4为整合接触。(三)、石炭二叠系(Cp)石炭二叠系(Cp)零星分布于大坝口、石炭口。下部为砾岩,中部为黑色砂页岩及黑色页岩,上部为石灰岩,石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受热力影响成为大理岩,砾岩、砂岩、页岩未变质。上石炭系仅分布于本区西北之海西褶皱带内。由下面上为红色碎屑岩、灰岩、砂岩夹灰岩、砂砾岩。岩石大部轻微变质,岩相变化不大,表现了沉积特征。1.2.2火成岩本区火成岩出露广泛,特别是海西期花岗岩分布在广大地区内。1.第一期片麻状花
6、岗岩(r 41):分布于东部的乌兰胡特格以北及西部的宝格太庙一带,呈岩基产出。2.第二期黑云母花岗岩(r 4):呈岩基及不规则状产出,分布较广。3.第三期红色粗粒花岗岩(r 43):呈不规则状产出在炭窑口附近及霍各乞之北。角闪岩、辉长岩、闪长岩、石英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伟晶岩、石英脉等了;呈脉状侵入于新老地层中,均属海西期产物。分布于宝格太庙好力更山一带的伟晶岩中产铍、铌、钼等矿。分布于别力盖庙橄长岩中产铜镍矿,分布于狼山及五台系中的石英脉有黄铜矿化。分布于东部的乌兰胡特格附近及北部坦克山。在坦克山的玄武岩为黑色细粒状;主要矿物为长石、辉石、磁铁矿等,磁性很强。在乌兰胡特格附近的玄
7、武岩,为灰黑暗紫色,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在气孔中充填有方解石。属喜马拉雅期产物。1.2.3、构造本区大地构造,其形态为以五台系为轴部的扇形复背斜,轴向为北东南西,北翼向北倒转,南翼向南倒转。北翼由狼山(L)组成,南翼除狼山(L)外,还有石炭二叠系(cp),侏罗系(J),白垩系,第三系等地层。山前大断层为正断层。狼山南缘突然下降为河套平原,高山与平原界限截然,成正断层接触,断层延长数十公里之区外,走向为南西,倾向为南东,倾角500700,断层时期为第三纪第四纪初本区次级构造形态,在各系、地层中表现有所不同,但其构造形态仍受狼山扇形复背斜控制。1.在狼山中,狼山复背斜北翼霍各乞一带,呈较为舒缓的
8、复式北向斜构造,轴向为北东南西。同时具有强烈的旋卷式反S型构造,其对矿床有一定影响,如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一号矿床的中部,由于反S型构造的影响,使之在走向上褶皱重叠,断层不明显。狼山复背斜南翼的狼山,在炭窑口及东升庙两地构造形态表现有所不同。在炭窑口以断层为最发育,其中以走向逆断层占优势,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为北东南西,其对矿床有所破坏。横断层次之,其对矿也有一定影响。2.在侏罗系中,表现为平缓的褶皱构造,并有小型逆掩断层。3.在白垩系中,表现为相当平缓的单斜构造,小型断层也很发育。4.本区矿产丰富,分布广泛。根据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矿特征,划分如下矿带:(1)、前狼山矿带:分布于南部东升庙炭
9、窑口一带,主要为沉积变质多金属矿床,硫铁矿也相当丰富,这类矿床还伴有钴、银等元素,赋存在狼山第二组(L2)中,在炭窑口北部的狼山第四组中也有所分布。以铜、铅、锌、硫具工业价值,规模大,品位富,东升庙的远景极大。(2)、霍各乞矿带:分布于北部的温都尔哈拉霍各乞那论宝拉格一带,主要为沉积变质多金属矿床,这类矿床伴生有钴、银、镓、锗、铟、镉、金等元素。规模大,品位富,赋存于狼山第二组(L2)中,以铜、铅锌、铁具工业价值。其次尚有热液型铅锌矿及含铜石英脉。(3)、欧巴拉格矿带:分布于本区西北的善代庙欧巴拉格一带,属内蒙海西褶皱带,矿化类型为沿裂隙充填的铜多金属矿脉,含铜石英脉及含铜砂岩。赋存于上石炭系
10、(C3)中,规模不清,目前所知尚小,为有望矿点。(4)、宝格太庙好力更山含铍、铌、钽的伟晶岩带。赋存于五台系及花岗岩中的伟晶岩中,规模尚不太清楚。(5)、修铁阿拉企图敖包矿化带,多以石英脉或沿裂隙充填之铜、铅、锌矿脉出现。赋存于狼山第四组(L4)中,矿化普遍,目前所知,规模尚小,需待进一步工作。 除以上所分五个矿带(矿化带)外,在本区大片分布的五台系(Ar)_狼山(L)的各类岩层中,普遍分布着小型含铜石英脉,不具工业价值。同时在五台(Ar)与狼山(L)南接触带,即在别力盖庙至三贵沟等地。有基性岩体分布,并在别力盖庙的辉长橄长岩中见有铜、镍矿床,有待进一步评价。分布在别力盖庙白石头沟间的石炭二叠
11、纪的大理岩已被地方开采,作为加工的水泥原料。1.3矿区地质炭窑口矿区位于狼山扇形复背斜的南翼,以狼山地形分布最广,其岩性及其产状对矿床有直接控制作用,故详述如下,其他地层在此不再论述。狼山地层为一套浅海相地槽型沉积,经区域变质而成为石英岩、云母片岩、千枚状片岩、炭质板岩和石灰岩等地层,组成了矿区内主要地层,总厚度大于3 4 0 0 米,根据矿区内实际出露情况,共分为四组。1.3.1地层第一组(Pt1)为片岩片麻岩组,分布于矿区南部背斜轴部一带,未全部凹露地表,下部为花岗质混合岩,中部为黑云母石英片岩,上部为缘泥石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岩性变化较大,局部夹有变粒岩和绢云母石英片岩。本组有明显
12、的花岗质混合作用,故形成眼球状、块状及条带状构造为其特征。该组未全部出露地表,厚度大于350米第二组(Pt2):为片岩夹有石灰岩、炭质板岩,该组在本区发育较好,为本区含矿岩层,一、三、五、六号矿床分布于其中。共分四个亚组,总厚度大于9 0 0 米。第三组(Pt3)为石英岩:位于矿区中部,以厚层石英岩为主,并夹有薄层的千枚状片岩。在石英中有波痕。该组厚大于300500米。第四组(Pt4):分布于矿区北部,上部岩石因花岗岩闪长岩侵入而产生混合作用。分两个亚组,总厚大于300米。第一亚组(Pt41):下部为黑云母石英片岩、炭质板岩互层带,即十号矿床;上部为千枚状片岩、石英岩、二云母石英片岩,以二云母
13、石英片岩为主,由于花岗闪长岩的侵入而形成六面积的混合岩。该组厚400米。第二亚组(Pt42):下部为千枚状片岩,因混合作用仅在九号矿床底板局部出露;中部为石灰岩炭质板岩互层带,即九号矿床;上部岩石因混合作用而全部形成混合岩。第三亚组(Pt23):本组下部岩层(六号矿床底板)因受F10断层影响未出露地表;中部为白云质灰岩与炭质板岩互层带,即六号矿床;上部以二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并夹有变粒岩,在六号顶板至变粒岩间夹一层紫云母石英片岩,该层虽厚度变化大,但沿走向或倾斜稳定,我们将紫云母石英片岩和变粒岩合称为该组特征层。该组厚度大于4 2 0米。第四亚组(Pt24):为千枚状片岩,由千枚状片岩和炭质千枚
14、状片岩组成,并夹有薄层状或透镜状泥灰岩,在泥灰岩中见有星散的晶形完好的黄铁矿,该组厚7 0 米。1.3.2构造与矿床的关系一、褶皱构造由于矿床分布受地层岩性控制明显,故矿区褶皱构造对矿床有一定影响。矿区为一向东的倒转背斜构造,背斜南翼发生倒转,其南翼因受山前断层带的影响和被侏罗白垩系地层复盖矿床全部出露地表。现已发现的矿床分布在背斜的北翼,岩层走向N 700 E ,但在矿区西部因受断层的影响,地段向南东倾斜,但到深部仍向北西倾斜。石炭系,侏罗白垩系地层,在本区分布较小多为倾斜岩层。二、断层构造其特点呈带状分布,沿走向有分枝复合现象,沿倾向的呈叠瓦式构造,多为高角度逆冲断层及正断层;不同时代的断
15、裂构造,常表现为明显的继承性。我们仅由矿床内部观察,在三号矿床底板Cus_1矿体中见有少量的片岩角砾,在灰岩中可见到炭质板岩的角砾;同时在矿体中普遍见到黄铁矿,闪锌矿呈细脉状,条带状,一般分布在铁状矿石的两侧,在块状矿岩中见有石灰岩及炭质板岩的残留。这些现象表明具有破碎和断线构造,对矿床再造起着重要作用。1.3.3矿床分布及其认识矿区发现有六个矿床,分别分布在狼山地层中,第二组和第四组内,故形成了南北两个矿带,另外有两个矿化点,即杨贵口矿化点和石炭口矿化点。南矿带分南北两个含矿层,南层东段为一号矿床,西段为五号矿床;北含矿层为三号矿床和六号矿床。南北矿层间由片岩相隔,相距300米,东西延长40
16、00米。北矿带也分南北两层,北层为九号矿床,南层为十号矿床,全长6000米,东延至杨贵口一带(即杨贵口矿化点),被侏罗白垩系地层覆盖,又被F7破坏,西延被花岗岩破坏,至石炭口又有出露。1.3.4矿床地质特征三号矿床赋存在南部矿带的北层中,全长3400米,由于矿床的产状及矿石物质成分在东西两段有显著的差异(东段为铜、锌、硫矿床,西段为铜、锌矿床),本报告仅叙述东段。三号矿床东段(2015线间)长1750米,平均厚44米,走向700东倾向北西倾角150。一、矿床顶底板围岩(1)顶板:三号矿床顶板为一走向北700东,倾向北西,倾角东端稍陡,西端稍缓于矿东的走向逆倾斜断层即F10、F15。2线以西:该
17、断层倾角稍缓于矿床,故在1000米标高以上矿床均直接与断层接触,破碎带厚度一般在12米,个别工程见有1015米,当破碎带不发育时,则矿床呈方解绿泥片岩接触。在1000米标高以下矿床与顶板千枚状片岩接触,千枚状片岩为会黑色,主要由石英及泥岩组成,具千枚状构造。2线以东:矿床北叉顶板F10及南叉顶板的F15,其倾角稍陡于矿床,矿床直接于断层接触,破碎带厚12米,特别是F15断层在59线间,倾角最大,破碎带不发育,仅厚35厘米的绿泥石带,而矿床与二云母石英片岩接触。(2)底板矽质千枚状片岩:岩石呈灰黑色,主要由石英及石英质小砾石、长石、绢云母、黑云母、缘泥石、缘帘石、假象褐铁矿及少量的炭质组成。具花
18、岗鳞片变晶结构或鳞片变晶结构,粒度一般较大,有时为炭质板岩。炭质千枚状片岩及炭质泥灰岩等,或组成互层带。整个岩性由西向东,由浅向深炭质逐渐减少,而钙质逐渐增高,厚度逐渐变薄,该层含矿性不好,仅在该层下部与重晶石灰岩的接触处,圈定有ZnS-9矿体。二、含矿层的划分及其变化三号矿床中受岩质控制极为明显,不同的矿体分别赋存于一定的品位中,因此含矿层各有不同的厚度及变化情况对矿体的厚度变化起着间接控制作用,根据含矿层内主要岩石、矿物的含量变化曲线,加以对比结合,将含矿层划分为五层。1.3.5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炭窑口三号矿床水文地质工作以前基本上未开展,本次依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重点是了解三号矿床东段的水文
19、地质条件;炭窑口沟谷对矿床的充水性。两年来完成的工作量见下表1-1。表1-1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表工 程 项 目工 程 量 备 注 钻 探 621.02 (米)4个孔抽水试验 10 (点)4个孔坑道测绘 1215 (米)动态观测 10 (点)水样采取 12 (个)岩石力学采样11 (个)二、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2.1开拓方案的选择2.1.1矿场开拓方案确定需要考虑的问题 井田开拓是指在井田范围内,为了采矿从地面向地下开拓一系列巷道进入矿层,从而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这些用于开拓的井下巷道的形式、数量、位置及其相互联系和配合称为开拓方式。矿床开拓设计是研究
20、确定由矿井地面进入矿体通达地下开采区的主要井巷布置和开掘工程。它要保证矿井生产时开采、掘进、运输、提升、通风安全、排水和动力供应等各系统能正常高效的运行。合理的开拓方式,需要对技术可行的几种开拓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才能确定。矿床开拓主要研究如何布置开拓巷道等问题,具体有下列几个问题需认真研究:(1)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和配置,合理选择井筒及工业场地的位置;(2)合理确定开采水平的数目和位置;(3)布置大巷及井底车场;(4)确定矿井开采顺序,做好开采水平的接替;(5)进行矿井开拓延深、深部开拓及技术改造;(5)合理确定矿井通风、运输及供电系统。2.1.2矿床开拓方案选择的基本要求及影响因素1、
21、矿床开拓方案选择的基本要求:确保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劳动卫生条件,建立完善的通风、提升、运输、排水等矿山服务系统;技术可靠,满足矿山生产能力的要求,以保证矿山企业的均衡生产并能顾及到矿山发展远景;基建工程量少,投资省,经济效益好;不留和少留保安矿柱,以减少矿石损失;地表总平面布置应不占或少占农田。2、影响开拓方案井巷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地表地形是确定井巷开拓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矿体倾角为15到75则可采用斜井或竖井开拓;倾角在20到50的矿床大多采用斜井开拓。矿体倾角、厚度、埋藏深度等决定矿山开采深度和岩石移动范围,进而影响地表建筑物的布置范围及主要开拓巷道的位置;矿区构造应力场方向、大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 地下开采 课程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