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镇亲卫军的权力结构.doc
《唐代藩镇亲卫军的权力结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藩镇亲卫军的权力结构.doc(22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一如所周知,自唐代中叶以后直到五代末,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换期。所谓藩镇的职业军人集团的得势正好在这时期,从而研究藩镇问题,有必要对这一过渡期的政治权力的构成进行探讨。本文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特别提出牙兵等藩镇亲卫军来进行分析,因为亲卫军是藩镇兵力的核心。藩镇的兵力分两部分,一是治州(即会府)所在的军队,一是分置在所管各地的外镇军。掌握外镇军是初期藩镇势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如后文所述,由于宪宗后期的改革,藩镇对外镇军的指挥权被分属于各州刺史,因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得以暂时恢复。构成外镇军的有一部分是当地的乡兵,这是值得注意的,但主要的兵力是会府派遣来的,被任命的镇将一般也是藩帅的心腹之人。会府集
2、中大量的兵力,形成藩镇兵力的源泉,藩帅又从其中选拔精锐,作为所谓牙兵(牙内军)这种亲军。此外,有些强藩还培育了很多私人兵力。这些亲卫军的动向,足以左右各藩镇的命运,这将随文予以说明。到了五代,外镇军的镇将也多由当地的土豪担任,而藩镇则没有十足地当地化,这将在文末论述。因此,五代藩镇兵力的中心依然在亲卫军。关于亲卫军的研究,过去也不是没有,但不是只限于唐代,就是只限于五代,而且彼此之间还存在着若干的不同见解,这些问题将在后文和注中谈及。过去我国对藩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藩镇和朝廷的对立这一焦点。当想到藩镇是在唐朝的衰落和崩溃过程中产生的分权势力时,对这种看法当然应予重视。但这些研究表明,藩镇反抗朝
3、廷最激烈的时期是在安史乱后的几十年。从德宗初年的创设两税法(780),到宪宗晚年的军制改革(819),在这一段时期内唐朝的复兴政策收到了一般的效果。也就是由于这个改革,过去藩镇对其管内各州兵力的指挥权,被分属于各州刺史,而且以后的节度使也多由贵族和儒臣担任,以防止发生叛乱。如同这个事情本身后来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一样,在研究唐代藩镇的全貌时,也应注意这个事情。但由此得出“藩镇在两税法创设以前是发展时代,在宪宗的改革以前是极盛时代,此后是弱化时代,群雄战乱的唐末可以说是变态时代,到了五代是临死时代,到了宋初是死亡时代”。这样的结论,是难以冒然赞同的。在藩镇之外探索变态时代的唐末变革的必然性,固然有
4、充分的根据,然而能说藩镇和这个时期的变革丝毫无关吗?在研究藩镇在过渡期所起的作用时,应特别注意者一点。在对抗朝廷的诸藩镇之中,有从安史方面投降过来的魏博、成德(镇冀)、卢龙(幽州)所谓的河北三镇。这三镇通过唐朝一代不向朝廷输纳贡赋,自署官吏,在唐朝统治之下持续他们的特殊小王国地位。这种河北三镇的特殊传统被称为“河北旧事”。但这种小王国式的藩镇,一时也不止是这三镇,此外还有很多。在安史乱后的代宗时代,三镇之外的相卫、平 卢(淄青)、山南东道等,也“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皆结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縻而已”。代宗末,德宗即位初,平卢、魏博、成德、山南东道的情况是“相与
5、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以是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这四镇在实施两税法的次年发动叛乱,随后卢龙、淮西(彰义)也加入了。除山南东道很快被平息外,平卢、魏博、成德、卢龙一时都称了王,淮西甚至即了帝位。经过这次大乱的德宗时代,除去这些藩镇之外,可能还有很多不遵唐朝政令的藩镇。宪宗初的元和二年(807),李吉甫撰的 元和国计簿上特别记录了“不申户口”的十五道名字,其中除去不负上供义务的西北边境八镇外,作为世袭诸镇的有易定(义武)、魏博、镇冀、范阳(卢龙)、沧景(横海)、淮西、淄青等河南北七镇。但此外还有宣武(汴州)、昭义(泽潞)、浙西、西川等也都公然
6、自立。这些藩镇对唐朝来说形成一大敌国,唐朝把遵守朝廷政令的称作“顺地”,以区别于“反侧之地”。如前所述,藩镇对抗朝廷最激烈的时期是在宪宗以前,宪宗以后藩镇要求的世袭获得承 认,发动较大叛乱的只有泽潞一镇,结果也被平息了。惟独河北三镇直到唐末为止还持续保有它们的特殊地位,但它们也不能颠覆唐朝的统治。初期藩镇的激烈对抗为什么反招致了宪宗时期唐朝权力得以暂时恢复的所谓宪宗中兴?河北诸镇为什么不能摆脱唐朝对它们的支配体制?而且在这时期怎样酝酿着唐末的战乱?经过战乱到了五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取例于上述诸镇,通过对其结构的分析,对以上诸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二在河南北诸镇中,和朝廷对抗最强烈的魏博的事例
7、含义最深:“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年之间,其众十万。仍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虽曰藩臣,实无臣节。”这表明了有名的魏博牙兵(衙兵)的成长过程。这就是调查管内户口,使老弱务农,使丁壮当兵,几年之间有了十万的兵力,又从其中选拔出一万来作为亲军,称作牙兵。成为兵力核心的牙兵又称作牙中军,中军,或牙内军。其他的兵力称作牙外军。观察这种军队的形成时,首先应注意的是魏博小王国的存在,也就是以从唐朝分离出来为前提。如果不是自置户籍,自署官吏,独揽管内的户口,那就不能组成这样军队。如果不是把征收来的租税集中在节度使手中,那就不
8、能对军队施行下文所说的“丰给厚赐”。其次要注意的是,依据户籍从一般户口中征兵的方法是官僚制的、也可说是古代制的特点。魏博对唐朝的支配虽然一般采取远心的行动,但充其量来说是想从唐朝分离出去,并不想另搞一套和唐朝对立的体制。它是一个小型唐帝国,这种性质也表现在它的军队构成形式上。谷川道雄氏认为,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在河南北的起兵,是得到以土豪为中心的民众自卫团的支持,这里不仅有共同体的原理,而且还有超越它的阶层的原理,甚至乱后的河北三镇也摄取了这个原理。如所周知,从唐向宋的变化,就是作为土豪阶层成长的结果而发生的。可是只就魏博军队的构成形式来看,这种阶层关系至少还没有表面化。它依然是对个别人身或人头的
9、掌握,在这一点上它还没有超越古来律令制的支配。本来,唐朝的支配体制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某种程度的阶层关系,到了玄宗时代就非常表面化了,可是它还没有大到对贯彻个别人身支配原理起妨碍作用的程度。虽和魏博牙军的情况多少有些差异,但可作为参考的有泽潞的事例:“是时乘战余之地,土瘠赋重,人益困,无以养军士。籍户丁男,三选其一,有材力者,免其租徭,给弓矢,令之曰:农之隙,则分曹较射;岁终吾当会试。及期按簿而征之,都试以示赏罚,复命之如初。比三年则皆善射,抱真曰:军可用矣。于是举部内乡(兵),得成卒二万,前既不廪费,府库益实,乃缮甲兵为战具,遂雄视山东。是时天下称,昭义军步兵冠诸军。”它在按户征兵这一点和魏博相
10、同,但所谓“乡兵”一词表明,至少在初期是农民兵,所以采取这样的兵制,和魏博相反,是由于财政的贫乏。关于魏博的情况,记载很简单,不能知道其编制的详细过程,因此不能断言它和泽潞有哪些不同;泽潞用的是三丁取一丁的方法,依然不能表现出阶层的原理,也就是说乡村土豪对农民的支配没有在这种兵制中直接体现出来。和魏博相比,其形式倒更近于府兵制。可是这种农民兵在藩镇制度中是一贯存在着的,它和藩镇的一般雇佣兵(就是由政府供给“春冬衣并家口粮”的“官健”)并存,但人数较少,它相当于所谓的“团结”或“土团”(就是征集部分农民,平时使他们务农,农闲时对他们施以军事训练,只给他们“一身粮及酱菜”)。这么看来,泽潞可能是起
11、初用“团结”的方法,后来把他们改成职业军人“官健”。这样的事例,其他的藩镇当然也可能有,即使规模的大小有所不同。藩镇军队中的“官健”,本来是指开元二十五年(737)从“诸色徵行人内及客户中”招募来的“长住边军”的“兵防健儿”而言,他们之中有带着家属的“各给田地屋宅”。此后,安史之乱以来在内地列置的藩镇,尤其是反抗朝廷的强藩,即使以募兵为原则,也以某种形式和所在地保持密切的关系,这是不难想象的。如安置安史降将的卢龙、成德、相卫等河北诸镇,都是乱时叛军的地盘,大抵原封不动地交给了降将镇守。只有魏博的田承嗣,据说他原来就是魏州刺史,但这个说法恐怕不对,他是以睢阳节度使(商丘)留守莫州投降的,或是在河
12、南郑州投降的。因此,田承嗣为了掌握新的所在地,有必要组织军队,上面的引文记载了此事。另一方面,泽潞的情况是,自第一任节度使李抱玉以来,就有和河北诸镇反目的事情;此外,泽潞这个地方正当扼制诸镇的位置,为了和它们对抗,所以特意强化兵力。或者李抱真的头脑中已有了田承嗣的先例也未可知。岑仲勉氏指出,河北三镇叛乱的原因在于兵士的土著。问题是如何利用土著,只要想强化所在地的力量,就不得不采取上述魏博和泽潞的方法,这里存在着一个阶段问题。藩镇的土著化和它的佣兵原则,乍一看似乎是矛盾,但佣兵本来是依靠官僚政府的租税收入,而藩镇和所在地的联系方法如上所述是官僚制的,想到这一点时,就可知道两者决非是不相容的。不论
13、是魏博还是泽潞,它们的兵当然是“官健”,就是官方的雇佣兵。魏博的田承嗣所以编成那样的牙军,是为了拥有足以和唐朝对抗的强兵。特别是对作为核心力量的一万牙军(牙中军),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使成为自己的藩屏。由于依据佣兵的原理,藩帅为了强化兵力,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方法。其结果是魏博成了其它藩镇所不能及的强藩,但从反面看来,在父子世袭的过程中,产生了特权集团,这是应当注意的。起初从一般兵士中选拔出来的“魁伟强力”的兵士,不久就在魏博成了特权阶层:“魏之牙中军者,自至德中田承嗣盗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置之部下,遂以为号。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年代寖远,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其凶戾者,强买豪夺,
14、逾犯法令,长吏不能禁。变易主帅,有同儿戏,如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皆为其所立。优奖小不如意,则举族被害。”这是当时所谓“骄兵”的实态。强化兵力的方法是给以优厚待遇,于是成了产生骄兵的原因。兵士的行动为待遇所左右,一旦优厚的待遇保不住时,藩帅的地位也就保不住了。河北诸镇虽然获得了所谓“河北旧事”的半独立地位,但藩帅的世袭也不一定成功,屡次为部下的兵士所废立。纵使是世袭,也是大多看能否得到兵士的拥护和承认。其所以如此,就是上述的原因。这里,一方面是企图强化兵力借此从唐朝分离出去,但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建立不了恒永秩序的不安定因素。三以上是以魏博牙军的事例为主而开端的,魏博的牙军(牙中军)由于
15、名声过大,所以当时有把它的名称当作固有名词来看待的事。但无需说明,牙军本来是指藩镇亲军的普通名词。牙军的牙,原义是猛兽的爪牙,继而指大将军营前树立的大旗。由于地方的刺史本来是武官,所以把他的办公处所称为牙门(衙门),节度使执政的所在称使牙,所谓牙军就是守卫使牙的军队。城市中有牙门、使牙的称为牙城,因此牙军和其它军队的重要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负有昼夜守卫牙城的任务。总之,牙军就是节度使的麾下军、近卫队的意思,所有节度使的兵力都是以牙军为中心而组成的。其中的强藩特意选拔精锐作为牙军,给以优厚待遇,和魏博一样:“初李希烈据淮西,选骑兵尤精者,为左右门枪奉国四将。步兵尤精者,为左右克平十将。淮西少马,精兵
16、皆乘骡,谓之骡军。”这是相当于牙军的淮西骡军(骡子军)的来历,骡军的设置始于李希烈,一直持续到吴元济灭亡时为止。在卢龙,朱滔起初因为和节度使朱希彩同姓而被重用,常率领朱希彩的“腹心亲兵”,或“主衙内兵”。这个“衙内兵”相当于魏博的牙中军。横海节度使李全略(王日简),以其子同捷“主中军兵马”,这个“中军”也是指李全略的亲兵,李同捷的职务相当于魏博的“中军兵马使”。此外,当时权势超过节度使以下武将的监军使,也有自己的牙军。亲卫军变成了所谓的“骄兵”,屡次废立节度使,这种现象在唐代普遍存在。以下举出几个记载比较完整的事例,从中可以看出实情。首先看记载宣武军状态的两篇文章: (1)“初玄佐遇军士厚,士
17、宁惧,复加厚焉,至万荣如士宁志。及韩张乱,又加厚以怀之,至于恭,每加厚焉,故士卒骄不能御。则置腹心之士,幕于公庭庑下,挟弓执剑以须,日出而入前者去,日入而出后者至,寒暑时至,则加劳赐酒。公至之明日,皆罢之,贞元十二年七月也。”(2)“玄佐,性豪侈,轻财重义,厚赏军士,故百姓益困。是以汴之卒,始于李忠臣,讫于玄佐,而日益骄恣,多逐杀将帅,以利剽劫。”(1)条是韩愈作的董晋传。(2)条是旧唐书刘玄佐传。董晋是朝廷任命的,韩愈在他幕中(观察推官)。据(2)条所说,汴州的骄兵始于李忠臣,但汴州成为重镇的时间远比这早(参考表)。安史之乱开始时,在汴州设置河南节度使,乱后,把在汴州投降的张献诚安置在原地,
18、恢复河南节度使,治汴州。其后,安禄山的平卢军(治营州)兵马使田神功、神玉兄弟率军降唐转战内地,继张献诚之后为河南节度使。据说汴宋的防秋兵听到田神功的死讯后,大掠仓库回归乡里。田神玉死后,都虞候李灵曜杀兵马使孟鉴起兵作乱,所以“骄兵”的起源可上溯到李忠臣以前。平定灵曜之乱后,河南节度使解体,割汴州转属淮西节度使,治汴州。这正是李忠臣的时代。大历十四年(779),李忠臣暴虐,被李希烈所驱逐,因此淮西节度使又回到蔡州,以永平节度使(治滑州)李勉兼汴州刺史。这样,汴州又成了永平节度使的治所。李勉死后,建中二年(781)宋州刺史刘玄佐继任,二月始称宣武军,但治所好象在宋州,到了兴元元年(784),宣武军
19、才移到汴州。所以严格地说,宣武军是始于刘玄佐时代。经过上述变化的汴州地位,也是到了这时才确定下来。其次,据(1)条所说,似乎在董晋时废止了“旧事”,但如后所述,董晋死后又发生了兵士的叛乱,“旧事”的恢复是无疑的。宣武的兵力在刘玄佐时增强到十万,到韩弘时为止,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兵力。韩弘自贞元十五年(799)任汴州刺史以来到元和十四年(819)入觐时为止,二十年多一直在汴州,“四镇征赋,皆为已有,未尝上供。有私钱百万贯,粟三百万斛,马七千匹,兵械称是”。依靠这样的财力当然可以维持这样的兵力,还对其中的一部分兵士特别给以优厚待遇,使他们出入牙内,担任宿卫。旧唐书卷145李万荣传记载李万荣驱逐刘士宁事
20、说:“万荣晨入士宁廨舍,召其所留心腹兵千余人。”又说:“既约亲兵于内,又召各营兵于外。”在这里,亲兵和各营之兵是对比而言的。又据旧唐书卷156李质传记载长庆年间韩充将到汴州前的事说:“使衙牙兵二千人,皆日给酒食,物力为之损屈。”由此可知,亲卫兵(使衙的牙兵)的兵力和特权一直持续到长庆年间。在韩弘时期,已经杀了“凶卒”三百人左右,到了韩充时期又杀了千余人,宣武的“骄兵”历史就于此告终了。对于牙军,除平常的赏赐(这自然也比一般兵士多)外,还每天宴飨他们。宪宗前期的强藩泽潞节度使卢从史“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下面所引徐州武宁军的事例也说: “每日三百人守卫者。”三百人可能是牙军值勤的标准人数。如
21、前所说,值勤是牙军的最重要任务,所宴飨的自然是这些昼夜值勤的兵士。对于其他的兵士也屡次给以临时的赏赐,特别是在藩帅的交替或废立的时节,这类事更为显著。下面也是宣武的事例。“旧例,使长薨,放散布帛于三军制服。至是人请服,长源初固不允,军人求之不已,长源等议给其布直,叔度高其盐价而贱为布直,每人不过得盐三二觔,军情大变或劝长源,故事有大变,皆赏三军,三军乃安。长源曰不可,使我同河北贼,以钱买健儿取旌节。兵士怨怒滋甚,乃执长源及叔度等,脔而食之,斯须骨肉糜散。”陆长源是董晋的行军司马,董晋在世时他就实际上执行政务。这是董晋死后,他要接代董晋时发生的事。据此可知,宣武军每当节度使死了都发给兵士布帛以制
22、丧服。再者,所谓 “有大变”,大多是指当节度使的废立时,新任的节度使必须特行大赏以买取兵士的欢心。我们一读各个节度使的传记,就可知道这样的事在唐代藩镇中是广泛通行的。陆长源一伙人要废除这种“旧事”,因此在兵变中被杀。所以节度使的行动一旦损害了军队的既得权益时,就立刻引起兵变,兵士在兵变中相继改换自己的主帅。下面再看徐州武宁军的事例。(1)“初王智兴得徐州,招募凶豪之卒二千人,号曰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军,番宿衙城。自后寖骄,节度使姑息不暇。田牟镇徐日,每与骄卒杂坐,酒酣抚背,时把板为之唱歌。其徒日费万计,每有宾宴,必先厌食饫酒,祁寒暑雨,卮酒盈前,然犹喧噪邀求,动谋 逐帅。”(2)“徐州将士
23、,自王智兴后,骄横难制。其银刀都,父子相承。每日三百人守卫者,皆露刃坐于两廊夹幕下,稍不如意,相顾笑议于饮食间,一夫号呼,众卒相和。节使多懦怯,闻乱则后门逃去。”如上所述,宣武军的“骄兵”是在长庆年间灭亡的,而河北三镇以外的强藩,大体上是在这个时期以前。可是徐州“骄兵”的产生却在长庆年间以后。这是,因宪宗的中兴而暂时废止“旧事”的河北三镇,又相继叛乱,恢复旧状。率军讨伐河北的徐州节度副使王智兴反倒回军占据了徐州。据(1)条说,王智兴招募的兵力为二千人,有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名称。旧唐书卷164王式传作“银刀等七军”,可知是分成银刀以下七个部队。又册府元龟卷413将帅部“招募”条作“王智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代 藩镇 亲卫军 权力 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