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区贫困牧民的心理因素分析.doc
《内蒙古牧区贫困牧民的心理因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牧区贫困牧民的心理因素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4年第1期(总第138期)民族地区经济与现代化内蒙古牧区贫困牧民的心理因素分析吴群,张艾力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摘要:内蒙古牧区贫困致因很多,其中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蒙古族牧民的心理因素影响牧民对贫困问题的认知、解决贫困问题的态度和脱贫致富的意志。这是影响内蒙古牧区贫困的深层次原 因,也是内蒙古牧区脱贫致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关键词:内蒙古牧区;贫困问题;心理致因;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44922 (2014) 01 009704 97 万方数据收稿日期:2014-01 -07基金
2、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内蒙古地区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研究”(12Xm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群(1968 -),女,内蒙古奈曼旗人,副教授,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张艾力(1966 -),女,内蒙 古扎鲁特旗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以牧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 积近1/3,从西向东延伸3000多公里,包括24个 旗市。牧业生产是蒙古族的主要生产方式,牧业 生产成为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 量。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内蒙古牧 区发展呈现出了缓慢发展的态势,有些地区甚至 出现了整体贫困化趋势。究其原因,面对社会转 型
3、,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的牧民产生心理失 衡及其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消除 内蒙古牧区贫困问题,牧区民众社会心理优化与 调适具有重要意义。一、蒙古族牧民的心理特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 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当人 类社会活动与之发生联系时,自然环境的优劣就会 加速或减缓民族发展的进程,也形成和改变着民族 的心理特征,自然环境是民族共同特征形成与发展 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蒙古民族受其自然环境的影 响形成了特有的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心理。(1) 崇尚自然的心理自然环境在影响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的同 时,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自然环境为牧民 生产生活提供
4、物质条件,又以其自然要素的不同组合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内蒙古牧民所在的地 区是广阔的温带草原,地形起伏平缓,自然环境条 件呈现出冬季异常寒冷,气候常年干旱少雨的特 点。元史太宗本纪载:“朔漠大风雪,羊马驼 兽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餐人为奴蟀。”“是岁大 旱,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 生。”这是在史书中的记载,因各种因素共同作 用、综合影响,构成了蒙古高原的封闭、单调和自 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自然环境特点。 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形成了人畜承载力相对偏低 的独特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这些特点对蒙古族心 理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蒙古族牧民在广袤的 蒙古髙原上的生产生活受到自然环境
5、强烈的限 制,游牧业自然成为可选择的最佳适应方式,由此 产生了崇尚自然的心理。在对自然的崇拜中,以 “腾格里”(天)崇拜为最甚。蒙鞑备录说:“其 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敢行 师。曰:天叫也。”在天神崇拜的基础上,崇拜由 天主宰的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 并由此产生了祭天、祭火、祭雷、祭星、祭神树、祭 敖包等祭祀活动以及相应的禁忌内容。黑鞑事 略记载:“崇拜日月山河五行之属,出帐南向,对 日跪拜、奠酒于地,以谢天地五行。”他们企图通过对自然的祈求,与自然达成一种共存的方式,逐 步形成了蒙古族长期信奉的习俗。在古今的蒙古 人心目中,有许多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 法
6、和心理特点,成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守和传递的 心音。这种把人们的一切行为同“天神”佑护的5 信仰观念相联系的思维特点,构成了蒙古族心理 特征。正像成吉思汗派速不台去消灭敌人时说 的:“你虽然远离了,但像在我身边;你虽然走了, 但是像在我的跟前。我们如果忠诚,上天会加佑 护的。”1人们认为只要以诚相求的话,天不仅会 给予坚定的意志,也会给人以必胜的精神力量和 信念。这种心理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并在实践 中依照这种观念开发自己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想 象,日久天长积淀成这种心理特征。(2) 顺应自然的心理脆弱的经济形成牧民顺应自然的心理,牧区 纬度偏高,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无 霜期短,且境
7、内有各种自然灾害,土壤也有不同程 度的沙化,不适宜农业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恶劣 的自然环境,牧民选择了“逐水草而徙”的游牧生 产,这种流动的生产特点使其对土地利用和选择范 围广,从而形成了顺应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特点。牧 民的生产只能是利用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是一种 完全靠天吃饭的生产活动,形成了单一粗放的原始 游牧经济,使得游牧民族的食物供养主要来自于牲 畜,形成了游牧经济功能内在的脆弱性,体现在牲 畜上面,贮存财富的途径只能靠牧养牲畜。受这种 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牧民顺应自然的心理,这 是对自然力的崇尚到顺应的心理建构。(三)安于现状的心理从地理环境来看,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阴山 山脉为界与汉
8、民族的中原文化相隔;以东以绵延 的大兴安岭为界与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满 洲、夫余等文化相隔;西南以阿尔泰山为界,与羌 藏山岳文化相隔;以北与西伯利亚草原边成一片; 以西与广大中亚草原相通。这是一个典型的游牧 文化圈。可以说,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就是在这 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相对封闭的 环境中,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在这种环境与文 化的氛围中,形成的民族心理也是相对封闭的。 从采访牧区的羊倌的言谈中,就能领会到生活在 牧区民众的心理。“你放羊干什么?攒钱,攒钱 干什么?取媳妇,取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 干什么?放羊。”这是羊倌的回答。这里体现了 .98 .羊倌心理的封闭,由于长期
9、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 使这些蒙古族群众与外界联系较少,对社会的变 化关注少。这样,有些蒙古族牧民形成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与世无争的封闭性心理。蒙古族牧民的心理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主 要从发展角度探讨蒙古族牧民的心理,分析其特点 和发展理念,寻找造成牧区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二、蒙古族牧民的心理因素对牧区发展的影响蒙古族牧民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进 程中形成了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意志 等方面的共同倾向性。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安于 现状等心理特点正是牧民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心理 倾向性的结果。蒙古族牧民心理的倾向性等特点体现了牧民 的价值选择。这个特点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
10、 心理特点很难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往往体现出 排斥性和难以适应的特点,并在认识过程、情感过 程、意志过程中都有所体现。(1) 原有认知因素影响发展理念的确立蒙古族牧民心理的原有认识过程,在接受新的感觉刺激物的时候对信息的定向一抽取一比 较一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与传统的认识进行比 较,放弃传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新的认识。这是 对新信息不断的加工一存储一运用的过程,也是 对传统认知的批判和对新的理念的接受与运用的 过程。传统的认知心理是牧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 中形成的认识,这种认识已在广大牧民的心中扎 下了深深的印记,并且上升到信仰理念的层面,这 样的认知心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牧民将长期执 着地坚守着
11、阵地,不会很快退出原有的领地。受 传统的认知心理的影响,牧民在社会转型期,在接 受新的发展理念方面体现出滞后性,影响着对新 事物的认知与接受,影响着牧区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的步伐,这是导致牧区贫困不可忽视的原因。 认识过程的滞后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2) 原有情感因素影响发展心态的转变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 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 验,是一种主观体验。情感的哲学本质就是人类 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情感 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带有某种倾向 万方数据性,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
12、成了崇尚自然、顺 应自然的情感态度,表现出鲜明的态度体验,充满 着感情的色彩。对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保持已 有的生活态度方面,具有强大的支撑力。然而当 社会出现转型,对一个新的事物新的领域还不曾 认知的情况下,人们将对此事物、此领域产生冷漠 和警惕的态度,对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领域很难 达到快速适应和情感投人,从熟悉领域到陌生领 域,从认知到情感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美国社 会心理学家沃斯特(Walster)2以“分阶段后悔” (regretphase)阐述了心态的历程。人们的心态也 是不断地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完善心态,促 进发展。蒙古族牧民对自然的崇敬与顺从的情感 因素,已深深地扎根于牧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牧区 贫困 牧民 心理因素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