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
《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41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 目 录一、发展基础1(一)主要成就1(二)面临挑战5(三)发展机遇6二、发展思路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三、 重点任务12(一)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2(二)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14(三)科学保护和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15(四)加强环境治理,改善农业农村环境16(五)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18(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20四、区域布局22(一)优化发展区22(二)重点发展区23(三)适度发展区24(四)保护发展区25五、重大工程28(一)水土资源保护工程28(二)农业农
2、村环境治理工程30(三)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31(四)试验示范工程32六、保障措施33(一)加强组织领导33(二)落实政策保障34(三)加大执法监督35(四)强化科技支撑36(五)深化改革创新37(六)扩大开放合作38 为推动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农民增收可持续、资源环境可持续”,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广西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始终坚持把农业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
3、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力度,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一)主要成就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多年来,广西粮食自给率保持基本稳定,特色优势产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基本保障,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区粮食总产超1500万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效益同步增长,蔗糖、水果、蔬菜、木薯、桑蚕、畜禽、奶水牛、水产品、木材等产业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水果产业成为全国5个总产量突破千万吨的省区之一。蔬菜产值突破600亿元,成为重要的“南菜北运”蔬菜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秋冬菜基地;肉类总产量417.27万吨,水产品产量 345.6万吨,全国排名第8位;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4
4、300亿元,木材总产量2550万立方米,全国有1/3木材产自广西。全区已有家庭农场45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820家,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9家,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农业基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农田水利建设、农机装备和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至2015年底,全区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超130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35%。全区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农业机械原值达283亿,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5年的1910万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3800万千瓦,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取得显著成效,有效
5、突破水稻机械育插秧和甘蔗机收瓶颈,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的实施,促进了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和农业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建成了广西海南繁育种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良种培育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75个县(市、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县,覆盖10个特色优势产业,组建19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011-2015年全区自主培育并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等农业新品种463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00多项,种养业良种覆盖率90%以上,涉农专利授权3600多项。3.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西农
6、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2490元提高到2015年的8246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349.6元提高到3224元,增加874.4元,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全区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012万再减少到2015年的453万,贫困发生率从23.9%下降为10.7%,5年内就有559万人摘掉了“穷帽子”,贫困人口不断向小康社会目标迈进。4.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稳步推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
7、理,大力推广“猪沼果灯鱼”、“甘蔗等农作物秸秆饲料肉牛肉羊粪便有机肥(食用菌)+沼甘蔗等农作物”、“微生物+高架网床生态养殖”、“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甘蔗制浆造纸废液碱回收再利用”等农业资源保护模式和技术,积极探索甘蔗尾叶、玉米秸秆、桑叶、桑枝、蚕沙的综合利用,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循环模式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病虫绿色防控等节约型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8年0.38提高到2015年的0.465。近5
8、年累计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超过7500多吨。5.农业生态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启动实施珠防林、海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绿满八桂”等造林绿化工程和公益林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十一五”以来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2110.24平方公里,完成小流域河道治理266条,治理岩溶面积10253平方公里。据2012年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全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比2005年减少679.5万亩,净减19.0%,占全国减少总面积的47%,是8个石漠化省(区)中石漠化面积减少最多的省(区)。据2015年广西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2%,森林蓄积量达7.4亿立方米。
9、深入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和以硬化乡村道路、改善饮水、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改造工程建设,“十二五”累计改造农村危房81.4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美丽广西焕发新光彩。(二)面临挑战广西可持续农业尽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农业可持续发展进入新常态,仍面临许多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 1.农业资源约束与社会对农产品刚性需求的矛盾加剧。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大,资源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广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54%,农田排灌设施差,50%以上的耕地无法保证正常灌溉,
10、仅有15%的旱地能够灌溉。受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产品产量、质量提升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刚性需求不断增加,农产品供求矛盾加剧将对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2.环境污染给保障农产品安全增添压力。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石化产品不合理使用,不仅造成土壤板结,还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局部地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农业污染有增无减,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水土渗透,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叠加受损,有害物严重超标,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可能愈发严峻,严重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1、3.气候变化给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带来更多挑战。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复杂多变,是气候变化极其敏感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广西是全国岩溶分布面积最大、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可能更加频繁,导致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及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风险加大,目前岩溶地区整体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局部地区石漠化、水土流失程度仍在恶化,影响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攻坚进程,如果维护资金得不到保障,石漠化发生重演的可能性大,生态系统退化,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面临更多挑战。4.体制机制创新滞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由于目前城乡
12、二元经济体制尚末彻底消除,城乡均等化体制还没有建立,农民承包土地权益制度、流转制度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与保护制度尚不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碳排放补偿”、“生态水资源补偿”等有效机制还难以落到实处,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影响农业发展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设施建设、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农民身份没有得到社会充分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农村不仅缺乏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而且有文化的年青人弃农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老年化、素质下降越来越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三)发展机遇“十三五”至2030年,广西农业可
13、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1.社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持续增强。近年来,全球性、全国性食源性中毒事件、食源性疾病、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已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广泛引起世界各国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全社会对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科技创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内外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技术正在兴起,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
14、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日臻完善,将更有力促进我区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构建起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国际技术合作平台,有利于国际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无疑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3.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更强劲。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量农产品由自产自销转为商品化生产,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生活质量提高,城乡居民对多样化的绿色
15、食品、有机食品等高品质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将强劲拉动生态安全、绿色环保农业产业发展,并为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支农力度增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幅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支农物质基础日益雄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也在加快推进实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战略空间和物质保障。5.深化改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日益完善。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
16、进,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保障;随着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逐步建立,农业经营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等,将有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惠农”新理念为引领,以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
17、产业化”为发展思路,以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减少投入品使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修复农业生态为手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依靠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稳定提升农业生产力,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破解发展新难题,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二)基本原则1.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利用良好生态
18、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农林业转型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切实扭转广西生态优势突出但生态产业不强的局面。 2.完善制度,依法治理。强化法治观念和思维,建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推动完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能减排、设立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法规政策。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律法规为保障,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依法促进创新、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共进。 3.改革创新,转变方式。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推动农业科技和体制机制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破解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构建有利于促
19、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可控、环境持续改善,促进农业内部、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等产业循环链接,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4.治理源头,长期保护。坚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建设与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当前突出问题入手,统筹利用国内区内两种资源,兼顾农业内源外源污染控制,加大保护治理力度,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
20、 5.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环境倒逼等手段,落实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中的主体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源按照规模开发、专业管理的发展模式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产
21、业化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力争到2030年,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良性循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农业生态经济和农业生态文明成为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保持在6546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林牧优势产业比重增加,一二三产业、农林牧业之间及各产业内部
22、之间的结构更趋合理;生态农林牧产业知名品牌大幅增加,打造出100个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特色产品竞争力增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00元。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节水节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模式广泛应用,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机械节能减排降耗成效明显,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物基本完成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构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7%以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基本构建,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2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三、 重点任务(一)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综合考虑广西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耕地和水资源配置,产业合理布局、种养业匹配、生产与加工协调等原则,加快调整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各产业区域布局,提高优势产业区域集中度,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巩固提高糖料蔗、水果、蔬菜、木薯、桑蚕、畜禽、奶水牛、水产品、速丰林等产业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2020年全区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占全区农林牧
24、渔业总产值45%左右;种植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4.5%左右。2.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桂中、左江、桂西北旱片整治,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重点支持列入国家粮食核心区的15个县(区)和35个自治区粮源基地县(区)的小型水源、渠道、机电泵站等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强化灌区末级渠道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提高耕地灌排保证程度,到2020年建成2725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3.做强做大广西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农业 可持续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