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1038208       资源大小:1.41MB        全文页数:9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1、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11.1项目概况11.2编制依据及原则31.3项目单位概况41.4研究结论5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62.1项目背景6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2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153.1区域经济社会条件153.2文物资源条件163.3区位条件183.4社会条件203.5环境条件213.6考古和研究条件223.7展示利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243.8管理条件253.9项目建设与相关规划的衔接26第四章 项目总体规划与建设计划294.1考古遗址公园总体布局294.2 遗址保护措施334.3 展示利用详

    2、细措施344.4考古与科学研究措施384.5景观设计414.6建设项目建设依据及要求41第五章 节点设计初步方案465.1遗址展示节点设计465.2考古展示节点设计465.3景观节点设计475.4出入口节点设计48第六章 专项设计初步方案506.1场地设计506.2道路设计506.3照明设计516.4种植设计516.5服务设施设计536.6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计586.7管理设计606.8宣传教育设计616.9安防设计62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影响分析647.1环境功能区划、执行标准及环境质量现状647.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647.3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667.4社会环境影响评价677.5评价结论

    3、68第八章 节能分析698.1执行标准与规定698.2节能要求698.3节能措施69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19.1劳动安全卫生719.2消防72第十章 项目实施计划7610.1建设工期7610.2实施进度7610.3项目管理7610.4项目招投标77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7811.1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7811.2投资估算7911.3资金筹措79第十二章 效益评价8012.1社会效益评价8012.2生态效益评价8012.3经济效益评价81第十三章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8413.1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因素8413.2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分析84第十四章 结论和建议8714.1结论8714

    4、.2建议8787 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1.1.2建设性质新建1.1.3建设地点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和京山县。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园区”)范围以屈家岭遗址为中心,总面积168 公顷(含水域面积21.15 公顷)。建设范围北至栗树湾岗地北侧凹谷;南至S107 国道以北500 米;西至青山坡路;东至钟家岭遗址和冢子坝遗址东边缘连线。1.1.4项目建设单位荆门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法人代表:XXX;项目联系人:XXX 联系方式1.1.5建设工期本项目依据文物工作方针、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长

    5、期科技战略发展规划、京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屈家岭管理区易家岭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和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制定分期建设规划,总建设年限5年。近期:20132014年;中远期:20152017年。1.1.6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依据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园区的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遗址保护项目(1)近期工程:新建保护标志与保护界标,新建科学保护及监测设施。(2)中远期工程:科学保护及监测设施及能力建设。2、环境整治项目(1)近期工程:园区地貌改造修复土石方工程,搬迁民宅补偿80 户,农民土地征用0.6平方公里,构筑物清障2 项,民居改造、整饰1500

    6、0;现代坟迁移77 座,河道疏通治理工程, 河岸护坡建设工,生活用电迁埋改造8km,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2)中远期工程:土地征用0.4平方公里,民居改造、整饰 改造7000,继续推进河道整治及河岸护坡建设。3、展示利用项目(1)近期工程:新建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入口大门及广场建设,原址展示区1000,模拟展示区600,标识展示区600,复原展示区600,陈列展示区500,体验展示区600 ,新建展示照明设施、展示围栏设施、标识标志、信息系统工程、宣传出版物等。(2)中远期工程:完善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模拟展示区400,标识展示区400,复原展示区400,体验展示

    7、区400,新建展示照明设施、展示围栏设施、标识标志、信息系统工程等。4、考古研究项目(1)近期工程:开展抢救性发掘,考古调查20平方公里,考古发掘1500,考古普通勘探1平方公里,考古重点勘探0.0平方公里,考古现场保护构筑/棚1000,开展考古研究, 新建农业考古研究中心建设,开展考古研究人员业务培训。(2)中远期工程:考古发掘1500,考古重点勘探0.02平方公里,考古现场保护构筑/棚1000 m, 考古研究,扩建农业考古研究中心。5、道路系统工程(1)近期工程:改造园区道路工程8万,新建园区环道1.5万m,新建园区步道1.5万,新建广场及休闲空地3万。(2)中远期工程:新建园区环道1.5

    8、万m,新建园区步道1.5万m,广场及休闲空地2万。 6、绿植景观工程(1)近期工程:绿化整治种植工程2.5万,新建景观小品等2500。(2)中远期工程:绿化整治种植工程2.5万,新建景观小品等2500。7、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近期工程:新建办公管理用房300 ,服务设施建设,停车场建设2000,保护区围墙建设,市政管线及站房设施建设,水利工程改造等。(2)中远期工程:扩建办公管理用房建设200m。服务设施建设,停车场建设1000m,完善市政管线及站房设施建设,水利工程改造等。8、其他项目(1)近期工程: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安防设施建设,消防设施建设及其他不可预见项目(2)中远期工程:管理人员业

    9、务培训,消防设施建设等。1.1.7项目建设投资及资金来源经估算,项目计划总投资24485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2150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923万元,基本预备费1121万元,涨价预备金936万元。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4485万元,其中资金的60%来源于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剩余40%地方财政配套。1.1.8报告编制单位: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2编制依据及原则1.2.1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文物博物

    10、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屈家岭文化遗址保护规划;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国家相关标准;项目相关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资料。1.2.2编制原则1、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法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行业和地区的规划。2、采用的工艺技术要先进适用、操作运行稳定可靠、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安全卫生。3、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出发点,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客观的反映本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工程投资坚持“

    11、求是、客观”的原则。5、通过对市场的分析研究以及对项目规划的研究,推荐项目的建设规模、方案,论证项目建设的合理性。1.2.3研究范围依据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等文件规定的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通过对屈家岭遗址项目现状情况的调查,确定项目建设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及初步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条件、环保与节能、消防安全、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管理机构等的分析论证,对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为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及资金筹措提供科学依据。1.3项目单位概况荆门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98年根据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

    12、立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批复(荆机编199729号)文件精神正式挂牌成立,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内设机构有综合科、文物和博物馆科。单位定编人数8人,实有人员10人。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中央、省关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全市范围内的各项文物工作依法实施管理、监督;指导全市文物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宣传等工作;审批或申报全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维修等项目,制定工程实施规范,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全市文物行政执法、文物勘探、发掘领队资格审查和申报工作;指导、协调全市

    13、博物馆、文管所、纪念馆的建设和各博物馆之间的协作、交流工作;负责馆际文物交流、文物拍卖、三级以上文物复制的审查和申报,审批并监制文物仿制品生产;审批本市范围内文物收藏单位三级以下(不含三级)的文物调拨;审查或批准文物拍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依法进行文物市场的管理;负责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负责组织检查各级文物、博物单位的安全保护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处理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协同处理盗窃、盗掘、破坏、走私文物等大案要案;负责监管国家、省、市下拨的各项文物专项经费的使用;指导全市文物、博物馆外事工作,扩大对外文物交流;指导文物、博物系统科学研究工作。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88

    14、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钟祥明显陵、文笔峰塔、元佑宫、沙洋县纪山楚墓群、马家院遗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其中明显陵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纪山楚墓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8处(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1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石刻及其他35处,古遗址87处,古墓葬1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6处。国有博物馆3座(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京山县博物馆),馆藏文物7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2件(套),二级藏品120件(套)、三级藏品1700余件(套)、总陈列面积2500。1.4研究结论本

    15、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使对屈家岭遗址及文物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弘扬和解读屈家岭文化,推动区域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走向一条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健康发展道路。经过对本项目的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和实施计划等的研究,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精神和湖北省荆门市总体发展的要求,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及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综合评价,本项目现时建设条件成熟,设计规模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同时也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并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由此可见,本项目的建设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评价,还是从生态效益评价及经济效益评价来看,都是切实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

    16、目背景2.1.1屈家岭遗址概况 图2-1 屈家岭文化遗址区位图 图2-2 屈家岭遗址现状图1、遗址名称屈家岭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类型为古遗址,公布批号为301941014。2、遗址位置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村及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大洪山南麓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青木垱河、青木河由北向南从遗址中部穿过。遗址南约500 米为汉宜公路、西约3 公里为屈家岭管理区办事处。GPS 中心点为东经1125457.6、北纬305045.9。西界东经112547.5,东界东经1125522.5,南界北纬30510.0,北界北纬30501.0。3、

    17、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5300-4500 年。4、遗址性质屈家岭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1954 年发现,1956 年第二次发掘后成为“屈家岭文化”命名地遗址。该遗址是研究屈家岭文化形成、发展的代表遗址,同时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大遗址。5、遗址范围屈家岭遗址以屈家岭遗址点为中心,包括分布于青木垱河两岸的12片遗址点。九亩堰、大禾场、小毛岭石器点和毛岭石器点位于青山坡路西侧;屈家岭、土地山遗址位于青山坡路东侧、青木垱河西岸;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杨湾遗址和东湾石器点位于青木垱河东岸;潭湾遗址距离其他遗址较远,位于青木垱河西岸,东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1200

    18、米。遗址区面积111.16公顷。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范围包括屈家岭、钟家岭、冢子坝、土地山和东湾石器点五个遗址片区,遗址区面积89.96 公顷,为遗址区面积的81%。6、遗址构成屈家岭遗址的构成主要包括已知的12 处遗址点以及各类地面及地下遗存、可移动文物,及其所在的环境。表2-1 屈家岭遗址构成一览表序号名称管辖面积(ha)文化属性位置分类1屈家岭遗址点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43.2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东部为由北向南流向的青木垱河,其中一段河流呈峡谷形态,现因筑坝,水位较高。西部隔30-60m距离为已废弃的青木河故道,其南部水域较宽,现为鱼池。遗址北部为河流冲积畈,青木河故道在遗址南部与青木

    19、垱河相连主体遗址2殷家岭遗址京山县雁门口镇刘集村3.96屈家岭文化位于屈家岭遗址点东北面、钟家岭遗址的北面。北面的刘家河在遗址西北汇入青木垱河,西面为青木垱河,南面也有一条小河沟汇入青木垱河,东面100m为熊家岭遗址3钟家岭遗址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22.48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钟家岭遗址西隔青木垱河与屈家岭遗址点相邻,南部隔青木垱河河汊与冢子坝遗址相邻,北面为大片低洼地,隔低洼地200m左右为殷家岭遗址,东面为南北走向的洼地,其东面为东湾石器采集点4冢子坝遗址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22.16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西面和北面隔青木垱河与屈家岭遗址点相邻,东北与钟家岭遗址由一条青木垱河的汊道相隔,

    20、西南与杨湾遗址之间由低洼地隔开,东面为东湾岗地,南部为丘陵岗地5九亩堰遗址屈家岭管理区青山坡村2.72油子岭文化位于屈家岭遗址点西250m,与屈家岭遗址点之间是一片低洼的河畈地相关遗址6大禾场遗址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3.12屈家岭文化位于屈家岭遗址点西面150m,青山坡路以西100m7土地山遗址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2.12屈家岭文化位于屈家岭遗址点西南约200m8杨湾遗址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11.4屈家岭文化位于屈家岭管理区杨湾村南50m,西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300m,与屈家岭遗址点隔青木垱河相望9小毛岭石器采集点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位于大禾场遗址台地西南,与大禾场遗址中间为50m的洼地相隔10毛岭石

    21、器采集点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位于青山坡路以西100m,大禾场以南300m,东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380m11东湾石器采集点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位于冢子坝遗址东面约100m,两者之间地面无明显界线12潭湾遗址屈家岭管理区青山坡村位于屈家岭管理区青山坡村庙湾东约150m,东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1200m,东面紧邻青木垱河,西面50m为青山坡路说明:灰色区域为遗址公园范围涉及到的遗址点。7、历史背景根据屈家岭遗址三次发掘的考古资料的研究表明,屈家岭遗址文化内涵至少包括三大发展阶段,即前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从三次考古发掘的地层堆积并结合出土遗物研究,屈家岭考古发掘遗存主要分为早期和晚期,其中

    22、早期和晚期中又分别可以分为一、二两期。早期:生产工具中石器以磨制比较粗糙的大型柱状石斧、石锛和大型的黑、灰陶纺轮为代表。生活用具中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这一期的彩陶片多为厚胎,装饰品中以陶环为代表。早一期:以第二次发掘的二十四座旱期灰坑、一座早期墓葬和第三次发掘的十三座土坑墓等为代表,其陶器特征是:陶系以黑陶为主并超过半数灰陶次之,红陶和其它陶极少。最突出的是已出现曲腹杯而未见三足碟、朱绘黑陶和厚胎彩陶等器物。早二期:以第二次发掘的早期地层为代表,其特征为:陶系虽也以黑陶为主,但比例低于早一期并似未超过半数,灰陶次之,但有较大比例的增加,红陶和其它陶仍很少,最主要的是新出现了朱绘黑陶等器物。晚

    23、期:晚期文化遗存比早期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以石器中的中小型斧为代表,并出现了较多的小型工艺品和石镞。出土较多的彩陶纺轮,是早期不见的。生活用具中的陶器,种类和数量均比早期有所增加,更出现了很多新器形,如大型陶锅和缸等。2.1.2考古发掘评价1、考古发掘过程屈家岭遗址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地处大洪山南麓与江汉平源的交接地带。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47005100年。它系统、全面地反映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文化面貌。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屈家岭

    24、遗址在1954年被发现后,共经过三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是在1955年2月,由湖北省石龙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负责,进行小规模的试掘。1956年4月至1957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云鹏先生主持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大,共开探方197个,发掘面积为858。第二次发掘材料经整理研究,编成京山屈家岭一书,并正式将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命名为“屈家岭文化”。1989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联合,在该遗址的北部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87.5。这次发掘新发现了比屈家岭文化时代更早并与屈家岭文化的屈家岭类型有着渊源关系的“史前屈家岭文化”,使得屈家岭类型谱系更加明朗。1998年5月

    25、,由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京山县博物馆及五三农场文化部门联合对屈家岭遗址及周围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并绘制出屈家岭遗址平面图。虽然这三次考古发掘的总面积不到目前遗址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每次发掘都有更重要的收获,在考古界有着日益重要的深刻影响。遗址文化堆积厚约3米以上。文化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期。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晚期年代为公元前2695年左右。屈家岭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树立了标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3 屈家岭遗址发掘现场图2、文化代表特征屈家岭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代表特征:一是打磨精致的石器文化。屈家岭文化的

    26、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有斧、锛、铲、锄、镰、刀等;用于渔猎有网坠、镞、盘状器、球等;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有凿、钻、掘等;用于加工谷物的有杵等。这说明长江流域早在公元前5000年,人们就已熟练掌握并普遍应用这些生产工具了。二是初步发达的农耕文化。稻作农业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主要成分,而屈家岭文化的稻作遗存也是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这也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的稻作遗存。1956年第一次发掘,发现了体积约200立方米的烧土遗迹。这些烧土是由泥土、稻壳和稻茎叶做成的,上下密结成层,经武汉大学生物系化验测定看,这些谷粒属于粳稻,与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种相近。出土的大量小陶杯,其数量比例远远超

    27、过任何一种陶器,许多学者都认为这种小陶杯是一种酒器。如果没有多余的粮食,普遍酿酒是不可能的。又如在屈家岭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家猪的牙齿,这也说明当时饲养业的发达,粮食已有了剩余。三是生机勃发的渔猎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渔猎工具,主要有镞、石球、盘状器、鱼叉、鱼钩、网坠等。屈家岭遗址北面3公里之外就是山丘,东南两侧是大片的水田湖区,而遗址本身又在两条水量丰富的小河之间。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同时又方便上山狩猎和下河捕捞。家庭饲养的畜禽品种主要有狗、猪、羊、鸡等。屈家岭遗址上发现的大量农业及渔猎工具,充分说明了史前先民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作为聚落地址,是由其生存条件和经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28、,并不是随意的选择。四是古朴秀美的陶器文化。屈家岭文化制陶工艺的最大成就就是快轮普遍使用,如屈家岭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共发现蛋壳彩陶近九千件。如果不对土料进行细致的淘洗和使用快轮的方法,要大量制作这样薄的陶器是很困难的。五是丰富多彩的纺织文化。从屈家岭文化纺轮出土的数量和形式花纹的丰富多彩可以得知,当时纺织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家庭手工业。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纺轮是一种极易发现的遗物,说明纺织已不只是少数妇女的事情。彩陶纺轮的出现和流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纺织工业的重视。六是初具城落的建筑文化。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间住房,一般东西宽5.6米,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

    29、。一座双间式大房子,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如发现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七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在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筒管形陶器,无论是从形态特征上分析,还是从连接配套的方法上考察,可以判断是屈家岭文化原始宗教活动遗物。另外,墓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数屈肢葬,儿童多用翁棺葬

    30、。这一时期出现了城壕聚落,社会分化、宗教活动等现象逐渐加剧。屈家岭文化遗存中发现的装饰品有玉、石器和骨、牙器。其装饰品主要有璜、环、镯、坠、珠等,形式简单,数量不多。由此可见屈家岭文化的人们,也是喜爱装饰的。在彩绘方面,最普遍的用红褐、黑、灰和橙黄等色,作为彩绘花纹的色调。在纹饰结构方面,如彩陶纺轮已采用了四分的对称式和三分的平分式,并应用同心圆、辐射线等,作为图案的结构形式。蛋壳陶杯的彩纹都绘于器内,多黑色,少数橙黄色,为弦纹下加弧面或树叶形彩面。由此可见屈家岭文化的彩绘已按不同器物加以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树立和落实文物保护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

    31、新的历史时期,广大文物工作者担负着推动我国由文物大国向文物保护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的重任,面临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宝藏和保护理念的更新,我们既有大可作为的良机,又受到无法回避的巨大挑战,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文物保护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努力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使文物古迹得以真实、完整、长久地保存。2.2.2有利于促进荆门地区走向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健康发展道路随着项目的建设,屈家岭管理区将成为一个以文物旅游为主的旅游园区,园区内的文物资源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多为国家珍宝,弥足珍惜,在开展文物旅游的同时,需要对文物

    32、及其赋存的环境进行严格的保护。同时,由于遗址面积较大,文物分布分散,园区内及周围村庄、农田密布,人为活动比较频繁,文物保护难度比较大,每年在文物保护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本项目的建设,在促进遗址旅游发展的同时,将会为园区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遗址走向一条“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使文物保护与文物旅游相互促进,两翼齐飞,使荆门的旅游产业和文物保护事业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2.2.3是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屈家岭文化的窗口考古发掘表明,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遗址,是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新石

    33、器时代一个重要的古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遗址文化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保存基本完好,是我们研究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史前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的不可多得的重要遗址。项目建成后将使这一文化瑰宝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扬。2.2.4项目的建设是促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旅游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家对文化历史研究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事业也应更加注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屈家岭遗址作为高雅的文化殿堂,是广大群众的终身教育学校,是健康文化、教育、休闲的重要场所,是向广大群众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的载体。随着其内涵不断地扩大,其外延不断地延伸,其管理将更加成熟,其经

    34、营理念将更具独特,其生机和活力将不断地增强,各种国际文化交流频繁,商务往来增加,旅游人员增多,必然为遗址增加客源,观众将会成倍地增加,扩展市场的经营空间。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3.1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屈家岭遗址所在的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其前身是湖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五三农场。屈家岭管理区位于荆门市的东南部,东邻京山县雁门口镇,西接京山县永隆镇和钟祥市旧口镇,南抵天门市渔薪镇,北界钟祥市长滩镇和京山县石龙镇。管理区自东南向西北,呈一斜长地带,南北斜长55公里,东西横宽10公里左右。屈家岭管理区原名为五三农场。据读史方舆纪要考证,管理区所在地区古属荆州(古九

    35、州之一)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郧子国。左传记载“吴败楚师子于雍滏”,即管理区中部地区的司马河。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光武帝刘秀联合绿林军,曾在这一带与王莽作战。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雁门口,蜀将关羽曾征战于此。唐朝尉迟敬德元帅在管理区所在地区西端寨木山上亲自监造罗汉禅寺,为唐代全国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曾与元兵战于雁门口大脊山。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太平军曾驻扎在汉宜公路南侧的何家山仙人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国时期,这一带是贺龙将军领导的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将军领导的豫鄂边区人民,在这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1935年7月8日,钟祥罗汉寺南面水口潭处汉江遥堤溃

    36、口成灾,这里一个个村庄被冲为废墟,形成大型沙岭、洪沟和湖沼泽地。1952年10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这片百里荒原上开办国营农场。1952年11月7日筹备建场时的原名是“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年2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举行农场奠基礼。1953年10月22日以当年建场年号正式命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1956年定名为“国营五三农场”,其后,一直为省属大型国有农场。2001年10月,根据鄂发200122号文,五三农场交由荆门市管辖,设立屈家岭管理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原五三农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现辖罗汉寺、长滩、何集、屈

    37、家岭、易家岭5个办事处,中心镇区在易家岭镇城区,集镇5个,中心村9个,基层村21个,居委会4个。总人口7.2万人。近年来,屈家岭管理区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6月,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家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屈家岭主要围绕100平方公里的特色农产品集中生产区、20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园区、50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和10平方公里的农业综合服务区“四大功能区”开展建设。2011年以来,屈家岭管理区着眼于发挥农耕文化厚重、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量大质优的独特优

    38、势,着眼于探索“三化”同步推进、传统农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建设“中国农谷”的构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从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全省发展格局的高度出发,将“中国农谷”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并专门出台文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力争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中国农谷的总体思路是,以“湖北样板、中国高度、三农特区、世界知名”为目标,以泛农发展为方向,以生态文明为总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四谷”同步建设、“现代农业科技

    39、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四区”同步实施,努力打造产业发达、科技领先、文化繁荣、品牌响亮、体制灵活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随着“中国农谷”的品牌效应和政策效应日益彰显、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客商纷至沓来,一批农业科技方面的领军人才先后牵手屈家岭。投资142亿元的汇源生态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湖北财富农业科技园以及隆平高科现代种业基地、水稻博物馆、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等11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已启动实施。傅廷栋、张启发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也将启动建设。“中国农谷”正逐渐成为高端产业、知名企业和优质要素的聚集地。“中国农谷”发展

    40、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将掀起区域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大潮,同时,也将屈家岭遗址的开发利用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3.2文物资源条件3.2.1 遗址核心价值1、历史价值。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是“屈家岭文化”的命名遗址,是研究屈家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大遗址,为建立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结构提供了关键支撑;屈家岭文化阶段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该遗址的发掘研究对中华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2、科学价值。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红烧土内所含的稻谷壳,是研究中国稻作农业发展的重要科学资料。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大量制作

    41、规范精致的陶器,显示了快轮制陶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屈家岭遗址发现的大规模红烧土地面建筑,具有良好的防潮功能,是人们生活适应环境的典型范例。 3、艺术价值。屈家岭遗址出土大量造型规范的陶器及彩陶,装饰风格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想。4、社会价值。屈家岭遗址属于长江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标志性地区之一,它所拥有的文物价值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足以充分发挥文物见证历史、弘扬传统的独特功能,是我国社会发展领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屈家岭遗址可以对地方的生态保护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遗产地居民非常重视屈家岭遗址并为拥有该遗址而感到自豪,遗产地的地位、影响和发展已成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

    42、的主题之一。3.2.2价值载体条件1、遗址保存现状屈家岭遗址点、钟家岭遗址、冢子坝遗址、东湾石器采集点保存状况一般,遗址区内基本为农田,但经常可见因耕种被扰动翻出的红烧土块,反复耕种对遗址破坏较严重。有少量房屋建筑、水渠穿越遗址,有新建现代坟墓现象。土地山遗址保存状况较差,遗址分布区大片区域被民居及临时建筑叠压。聚落环壕遗址经勘探基本确定其分布范围,但具体分布情况及保存状态不清楚。2、环境现状园区内主要水系青木垱河、青木河、刘家河等基本保持原有格局。但是受现代水利设施建设影响,青木垱河上设有水闸3 处;青木河断流;河道边周围有多处人工围堰。原生植物数量与品种受到大面积人工种植干预,天然植物被人

    43、工种植取代。遗址分布区的耕种活动,特别是机械耕种和深根植物对文化层扰动影响较大,经常可在田间见到被翻动的红烧土块。遗址周围建筑的材质和色彩杂乱,体量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石龙主灌渠穿越遗址区,对地貌环境有所改变。但因为该灌渠建设年代已近60 年,一方面其还在使用当中,另一方面已成为稻田景观的组成部分。3、保护管理及措施现状屈家岭遗址目前没有安防设备,考古发掘现场已经回填。采取了一些临时性保护措施。管理部门系统收集了考古研究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宣传工作;对部分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展示;保护加固措施和对耕种活动的管理尚不到位。湖北省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审批,为遗址保护确定了总体目标,规划的各

    44、项措施尚需逐步落实。4、展示资源现状屈家岭遗址尚未开放。可移动文物目前也没有展示条件。可移动文物分散在京山县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以及国家博物馆。遗址发掘后均已回填。地面可见遗迹现象包括:土壤中少量红烧土遗存;散落的陶片;河坎局部文化层断面;首次考古发掘点。另保留有当年考古队居住的土坯房。5、遗址可观赏性屈家岭遗址文化内涵重要,但地面可见遗迹遗存较少;屈家岭遗址所处区域为农田,农业景观丰富。3.3区位条件3.3.1交通系统1、区位条件“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东通孝感下汉泸,与安陆、应城接壤,距武汉市217 公里;南连荆州通湘粤,与江陵、潜江、天门毗邻,距荆

    45、州市80 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与南漳、远安、当阳交界,距宜昌市120 公里;北望襄阳达中原,与宜城、随州相连,距襄阳市111 公里,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2、对外交通航空系统:园区距离西部荆门漳河机场约100 公里;距离南部荆州沙市机场约160 公里;距离东部武汉天河机场约180公里;距离北部襄樊机场约250 公里。铁路系统:距离北部京山火车站约50 公里;距离西部荆门火车站约100 公里;距离东部孝感火车站约150 公里;距离南部荆州火车站约160 公里。公路系统:屈家岭区域境内“武汉荆门宜昌”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且在太子山和屈家岭设置了出入口,“随岳”、“襄荆”高速公路贯通,

    46、屈家岭区域的对外交通非常便利。3、周边交通南边界距连通武汉和宜昌的S107 国道不足1000 米,接青山坡路进入园区;西边界接五三中路,连通屈家岭管理区的易家岭城镇区;遗址西侧紧邻青山坡路,连通青山坡水库及农谷示范区;连接屈家岭区域其他旅游园区,现仍未建成,且无专用游览车辆停靠场地。4、园区内交通系统:现状多为村庄道路和田埂土路,各遗址区道路的可达性不强。3.3.2周边设施1、电力设施:屈家岭管理区距离项目区较近,且园区西青山坡路有市政电力管线通过,能满足遗址公园内电力需求。2、电信设施:园区内无电信设施。用地西青山坡路设有市政电信电讯管线,可以接入用地内,以保证园区内通信要求。3、给水设施:园区内无给水管网,生活用水均来自于地下水。可利用园区西青山坡路设给水管线,接入用地内。4、排水设施:园区内无市政排水管网,均为居民自由排放。规划拟采用雨污分流方式,对服务区和遗址区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3.3.3自然及人文资源荆门历


    注意事项

    本文(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星星)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