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doc

    • 资源ID:984301       资源大小:5.06MB        全文页数:14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doc

    1、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阶段文本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2006年 9月“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苏州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精明增长。促进苏州市经济增长模式从外延式、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式、技术提升型模式;促进苏州市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由均质走向重点,由分散走向紧凑,由粗犷走向集约,发挥自身优势,错位发展。”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第2条“城市发展总目标是构建以名城保护为基础、以和谐苏州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将苏州建设成为: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

    2、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第19条项 目 名 称: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委托方(甲方):苏州市人民政府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 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6年9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联席会议工作组组 长:阎 立 市长副组长:朱建胜 副市长王少东 秘书长邵建林 副秘书长各成员单位: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市政府、吴中、相城、平江

    3、、沧浪、金阊区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政府、市委研究室、市档案局、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贸易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民政局、市市政公用局、市房产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市卫生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园林绿化局、市邮政局、市供电局、市电信局、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 任:王 荣 市委书记委 员:周干峙

    4、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贝聿铭 中科院外籍院士 吴良镛 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齐 康 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王静霞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张 泉 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高级规划师 王健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教授级高工朱自煊 清华大学教授 阮仪三 同济大学教授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杨 涛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董事长,教授级高工陈秉钊 同济大学教授陆锡明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吴明伟 东南大学教授吴楚和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教授级高工周一星 北京大学教

    5、授俞孔坚 北京大学教授 唐子来 同济大学教授 崔功豪 南京大学教授 (注:王健平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所院主管总工: 杨保军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 涂英时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3.122005.9)尹 强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5.92006.8)主管主任工: 闵希莹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 邓 东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董 珂 高级城市规划师 胡 毅 高级城市规划师(2003.122006.1)张 莉 高级城市规划师(2003.122005.8)项目参加人: 杨一帆 城市规划师 朱郁郁 城市规划师 桂

    6、晓峰 城市规划师 李江云 高级城市规划师肖礼军 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 高级工程师 黄继军 高级工程师洪昌富 高级工程师黄 俊 助理城市规划师 赵 权 助理城市规划师参编单位:苏州市规划局 参编人员名单: 邵建林 高级规划师,局长 相秉军 高级规划师,总规划师张杏林 高级规划师,总工室主任顾卫东 高级规划师,报建处处长 徐克明 高级规划师,总工室副主任刘 榆 高级规划师,总工室副主任科员沈爱华 规 划 师,总工室科员参编单位: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人员名单: 李 锋 高级规划师,院长 钮卫东 高级规划师,副院长 俞 娟 高级规划师,总规划师 虞林洪 规 划 师,规划所所长 施进华 高级规划师,市

    7、政所所长 蒋伟耿 高级规划师,规划所副所长徐惠珍 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 张俭生 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 梅晓红 规 划 师孙令国 规 划 师宋 辉 规 划 师黄征洋 规 划 师庄建伟 助理工程师袁 佳 助理工程师协编单位及人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 John Punter 教授香港大学地理系、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 林初升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 宁越敏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段成荣 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 郭杉 教授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 周皓 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王建 副教授苏州市委研究室 张旗 市委秘书长、主任苏州市政府研究室、苏州市发展研究院 潘卫

    8、祖 主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纲要文本目 录第一章总则1第一节指导思想1第二节规划原则1第三节技术路线2第四节规划依据2第五节规划区划定4第六节规划范围与层次4第二章城市发展条件综合分析6第一节资源承载力分析6第二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7第三节核心竞争力分析8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11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11第二节经济发展目标11第三节社会发展目标12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3第一节市域综合资源本底判定13第二节市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14第三节市域城镇化战略15第四节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16第五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17第六节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9、和职能结构18第七节市域城镇建设标准21第八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21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22第十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23第十一节市域水系规划29第十二节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31第十三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34第十四节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35第十五节市域城镇空间管治与协调38第十六节市域与周边城镇空间管治协调建议39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41第一节规划区构成及统筹内容41第二节规划区“四区”划定及政策42第三节规划区城乡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人口分布44第四节规划区城市发展方向与策略46第五节规划区镇发展策略47第六节规划区村庄发展策略48第七节规划区交通规划50第八节规划区水系规划52第九节规划

    10、区基础设施规划53第六章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57第一节城市性质57第二节城市职能57第三节城市规模57第七章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59第一节中心城区“四区”划定及政策59第二节规划原则与策略59第三节中心城区城乡划定60第四节城市发展方向60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61第六节建设用地平衡63第七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64第八节老城区保护与更新66第九节村庄建设要求67第八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69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69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规划69第三节商业金融用地规划70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规划71第五节旅游设施用地规划72第六节体育设施用地规划72第七节医疗卫生用地规划73第八节教育

    11、科研设施用地规划74第九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75第一节住房与社区发展目标与原则75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75第十章城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80第一节规划目标与原则80第二节工业用地规划81第三节仓储用地规划82第十一章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83第十二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85第一节道路交通发展策略85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85第十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89第一节保护目标与原则89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89第三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94第十四章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95第一节城市生态规划95第二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97第十五章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100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100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100第三节

    12、电力工程规划101第四节燃气工程规划101第五节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102第六节城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102第十六章城市公共安全规划104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104第二节抗震减灾规划105第三节消防规划105第四节人防规划107第十七章分期建设规划109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109第二节中期建设规划112第三节远期建设规划113第十八章规划实施115第十九章附则116附件1:苏规总20037号关于展开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请示118附件2:建规函2003115号关于同意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122附件3:苏建函规 2003302号关于同意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123附件4:关于苏州市城市

    13、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咨询会会议纪要125附件5: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阶段会议纪要131IV 第一章 总则第1条 项目提出为适应区域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协调目前城市快速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保护间的矛盾、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和规划管理的需要,苏州市人民政府提出对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2003年国务院批准苏州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批复,特编制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2条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苏州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精明增长。促进苏州市经济增长模式从外延式、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式、技

    14、术提升型模式;促进苏州市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由均质走向重点,由分散走向紧凑,由粗犷走向集约,发挥自身优势,错位发展,实现精明增长。第二节 规划原则第3条 编制本规划应遵循6大规划原则,即:资源底限原则、文化特色原则、区域整体原则、城乡统筹原则、强市富民原则、事权明晰原则。1资源底限原则。应注重研究城乡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并注重节约使用水、土地资源和能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集约使用土地,控制人口规模。2文化特色原则。应保护苏州丰富的山、水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和传统风貌资源,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3区域整体原则。应注重研究区域

    15、交通、产业条件对苏州市的影响,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4城乡统筹原则。明确城镇与乡村的边界,确定适宜建设的城镇的增长边界,确定需要控制发展的镇的建设标准,确定乡村保护的法律法规。5强市富民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6事权明晰原则。应加强市级政府的调控职能,依据各区、镇的区域位置、自然禀赋、经济基础确定不同的城镇发展目标、原则、策略与模式,确立不同的政绩考核体系。第三节 技术路线第4条 规划采用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先底后图、城市设计运用”4大技术路线:1“自上而下”:通过区域分析,确定中心城

    16、区功能定位和市域城镇群间的关系。2“自下而上”:通过城镇空间模式研究分析,确定适宜苏州未来发展的城镇化模式。3“先底后图”:严格保护土地、水、生态、能源、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等资源底限,划定规划区内非建设区域,以此为基础确定苏州未来的城镇空间结构。4城市设计的运用:在原有规划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与形象特色。第四节 规划依据第5条 规划的基本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指导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2006第146号)(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参照)(4)城市用地

    17、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5)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6)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4号)(7)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8)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9)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11)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2号)(1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32号)(1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

    18、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14)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通知(国发2005 21号)(15)关于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通知(建办2005116号)2江苏省相关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规划文件(1)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2)江苏省建设厅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苏建规2000287号)(3)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建设部 建规200239号批准)3苏州市相关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规划文件(1)苏州市城市规划条例(1995)(2)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苏发200321号)(3)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

    19、办法(2003.4.10)(4)苏州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暂行规定(2003.4.29)(5)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6)苏州市生态建设规划纲要(2004.8)(7)苏州其它相关法规文件第6条 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第五节 规划区划定第7条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范围为苏州市区(共辖7个区),昆山市巴城、张浦、锦溪、周庄镇,吴江市松陵、同里镇、原莞坪镇(2004年后已被并入横扇镇,下同)和常熟市原辛庄镇(不包括2005年纳入辛庄镇的原练塘镇部分地区,下同),总面积2597km。中华人民共

    20、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根据这一规定,本版规划的城市规划区划定原则为:1延续1996版苏州总体规划范围,即打破市区行政边界限制,将周边需要进行统一规划控制的地区划入城市规划区;2为便于规划管理,以建制镇和街道行政管辖边界为划定依据;3将中心城区周边需要严格保护与控制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的历史文物遗迹和重要的生态敏感地区、水源地纳入城市规划区;4处于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未来重点建设的地区应纳入城市规划区;5与中心城区连片发展的地区应纳入城市

    21、规划区。第六节 规划范围与层次第8条 本版规划包括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古城四个层次。1市域面积8488km。核心内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重点在“协调”。包含苏州市区和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等五个县级市。2规划区面积2597km,核心内容:规划区城乡统筹,重点在“统筹”。3中心城区面积674.6km,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380km。核心内容: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重点在“城乡统筹、整合与建设”。包含以下地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包括合作区、唯亭镇、胜浦镇、娄葑镇新城路以北地区);虎丘区的枫桥街道、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浒关新区、浒关镇通浒路以南地区;吴中区

    22、的苏苑街道、龙西街道、长桥街道、郭巷街道苏嘉杭高速以西、绕城高速以北地区、越溪街道、木渎镇;相城区的相城经济开发区、元和街道、黄桥街道、太平街道太阳路以南、苏嘉杭高速以西地区。4古城面积22.63km。核心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点在“保护”。第二章 城市发展条件综合分析第一节 资源承载力分析第9条 土地资源分析:城市(镇)建设用地极限容量约为1800km。苏州若不改变现有依靠大量消耗土地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苏州市的土地资源将在不长的时间内耗竭。因此,现有的土地利用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苏州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苏州市市域总面积8488km,扣除水域面积3553km、园林地346km,以及修

    23、编中的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00km,苏州市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2589km,考虑到土地破碎程度、区位条件以及禁建区等因素,确定适宜建设地区所占比例约在70%左右,由此得出城市(镇)建设用地极限容量约为1800km。无论是按照现有土地扩展趋势进行外推,还是按照经济增长目标进行核算,如以卫星影像图分析得出的19982004年年均建设用地增长量(132 km/年)推算,苏州市土地存量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还可以开发建设2年,2008年前后将用光土地;如以卫星影像图分析得出的20032004年年均建设用地增长量(283 km/年)推算,即使不保护基本农田,苏州市土地

    24、存量也只能开发建设7年,在2013年左右将用光土地。第10条 水资源及水系分析:苏州市现状水资源特点是:“水多(水总量多)、水少(可供饮用的水少)、水脏(水质差)”,为水质性缺水,这种情况要求苏州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在资源承载力分析中,如果假设引水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可以充分支付,则水资源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流域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全市水域面积为3553km,占总面积的41.9%,拥有大小湖泊323多个,湖泊率在29%左右,是全国湖泊率的10倍以上,各级河道2万多条,平均每平方公里河道长度3.2公里。目前苏州被列为水质型缺水城市。从水资源总量平衡来看,太湖流域本地水资源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但可以依靠长江

    25、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引江工程开发长江水源。因此,太湖流域通过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水资源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流域各行业的用水需求。第11条 能源分析:苏州是能源资源匮乏的城市,这种情况要求苏州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在资源承载力分析中,如果假设能源调入成本可以充分支付,则未来的能源需求问题可以解决。原煤、原油等的自给率为零,所需原煤、原油等全部依靠外地调入。同时,随着苏州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电力供应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限电拉闸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苏州市的能源消费结构正由以煤为主逐渐向煤电并重过渡,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也为优化苏州市的能源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26、推动优质能源的消费、抑制使用非清洁能源、建立新型能源系统、加强节能工作和新能源利用等措施的实施能够解决未来苏州的能源的需求问题。第12条 生态环境分析:苏州生态环境脆弱,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这种情况要求苏州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生态环境资源角度分析,2020年苏州市人口不宜超过1550万人。苏州市目前已无水环境容量,被列为水质型缺水城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下降;酸雨污染比较严重。苏州市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占地共978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1.5%。苏州市的基本农田保护、江南水乡风貌特色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根据太湖流域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负

    27、荷分析,确定苏州市生活污染源COD排污当量为:城镇居民每人每年7.30kg,农村居民每人每年5.84kg。,考虑苏州实际情况,生活污染物入河系数取0.25,市域城镇化水平取80%,计算得出,2020年苏州市人口不宜超过1550万人。第13条 瓶颈资源综合分析结论:苏州市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将成为城镇发展的瓶颈资源。苏州市的土地、生态、水、能源等资源均较为脆弱或稀少,目前的外延式、资源消耗型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苏州必须转变到内涵式、技术提升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苏州的能源和水资源也较为缺乏,但可以通过外部引进和提高成本投入的途径解决,因此苏州的瓶颈资源是“不可引进”的土地资源,资源承载力分

    28、析主要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两个方面进行测算。第二节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第14条 未来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为:核心三角、生态绿心、区域中轴、江海两带、产业斑块。1核心三角:由上海、苏州、嘉兴组成的三角区,在长江、海域以及太湖地区环绕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单元。这一地区有可能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应进一步加强三市的经济协作,在大区域内进行功能布局,承担全国乃至世界更高等级的职能。2生态绿心:太湖居于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区位,形成了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绿心,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象征。3区域中轴:沪宁线一直以来是长三角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产出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有着众多中心城市和国家

    29、级开发区,是长三角产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构成了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主轴。4江海两带:长三角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依托优良的区位、交通和港口条件,已经成为石化、钢铁等重型产业的集中分布带,形成了两条重要的基础产业带,从发展趋势看,沿江与沿海仍将是未来长三角产业布局的重点地区。5产业斑块: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空间集聚,在长三角核心三角区内形成了众多极具特色的乡镇民营产业群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支撑了长三角地区众多中小城镇的发展。第15条 区域交通和产业格局的变化,导致苏州传统优势趋弱(横向联系),新的优势产生(纵向联系),苏州未来必须面向区域开放,依托区域核

    30、心三角,强化区域服务职能。1优势区位优势: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紧邻上海,可以低成本地接受上海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等中心职能辐射,接受上海产业、技术、资金的转移;文化优势:苏州是吴文化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苏州的文化优势不仅体现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还体现在智雅精巧的人文特质、发达的教育水平,良好的行为规范与社会秩序等方面;环境优势:江南水乡,太湖之滨,环境优美,景色秀逸;经济优势:外向型经济发达,经济发展动力强劲;经济规模大,2005年,苏州GDP在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全国第5位;人均收入较高;管理优势:政府管理效率高;并且在对外开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劣势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土地供求

    31、矛盾突出;本地缺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研发人员,缺乏创新能力;地方政府过度分权,地方发展缺乏协调。3机会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上海市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于2010年举行世贸会,给苏州市带来巨大商机;2005年后,中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苏州作为对外开放先导地区将具有更多的发展机遇。4威胁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各地竞争激烈,提高发展成本;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布局缺乏协调;来自全国各地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来自珠三角、环渤海及内地大城市的竞争;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第三节 核心竞争力分析第16条 苏州的区域唯一性资源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传统文化特征:世

    32、间美景、文化宝藏、江南水乡、天下粮仓、工商之都、人才辈出、兼容并蓄、天人合一、诗意栖居。根据对传统人文特质的分析总结,结合现代苏州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将苏州的城市文化特质提炼为“新、智、容、精、宜、雅”。第17条 城市文化和自然山水是苏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苏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江南水乡风貌等人文历史资源,太湖、阳澄湖及其它自然景观资源,是苏州未来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苏州应当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环境。1历史文化对苏州的作用苏州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诸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的宝贵财富和根植性文化,是苏州得以闻名海内外的根本原因,也是苏州未来发展的核

    33、心动力。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制造业转移过程以后将普遍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阶段,而文化的根植性特征使其难以转移和复制,因此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以及保存是否完整将影响到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进程。经过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苏州在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供给等方面的优势正在削弱,而历史文化是仍然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唯一资源。目前,苏州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将成为苏州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依托。2自然山水对苏州的作用苏州市的三级绿心、西部山体以及南部湖荡等自然山水是苏州市城乡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发展必要的生态背景,起到了“绿肺”的作用;苏州的自然山水也与市民生活

    34、息息相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哲学思想,更是建设宜居示范城市的必要保障。3文化产业对苏州的作用从制造业产业群主导转向设计、创意、创新、旅游、服务等文化产业群主导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城市经济实现结构转型、产生新兴竞争力的关键。随着苏州在制造业方面竞争优势的相对削弱,必须发挥苏州在历史积淀、传统文化、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方面的区域性优势,着力发展以创意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使苏州在更高的竞争平台上实现新的发展,成为苏州未来经济发展、职能提升的依托;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也将带动文化旅游和旅游休闲产业,成为三产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将大大促进新苏州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形成,提升苏州城

    35、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第18条 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精明增长是苏州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1依据对苏州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可以判断苏州市的土地、生态、水、能源等资源均较为脆弱或稀少,目前的外延式、资源消耗型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苏州必须转变到内涵式、技术提升型的经济增长模式。2依据对苏州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判断区域格局的变化导致苏州传统优势趋弱(横向联系),新的优势产生(纵向联系),苏州未来必须面向区域开放,依托区域核心三角,强化区域服务职能。3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商务成本提升和周边地区的同级竞争日趋激烈,苏州的第二产业必须实现集聚和升级,从制造业基地转变为制造业中

    36、心,从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过渡,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服务业体系。4在产业全面升级的过程中,苏州的城市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格局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文化底蕴有助于培育本地高素质人才、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营造技术交流和研究创新的氛围;自然山水格局创造了宜居环境和生态背景,同样有助于提高城市魅力、吸纳高素质人才。5无论从资源承载力的客观局限、经济发展的主观需求还是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苏州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精明增长。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一节 城市发展目标第19条 总目标是构建以名城保护为基础、以和谐苏州为

    37、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苏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阶段:1以保护为主题的“假山假水,城中园”;2以发展为主题的“真山真水,园中城”;3以促进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与苏州以前的空间形态描述相比,本次规划提出“青山清水,新天堂”的城市发展总目标强调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即从追求简单的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苏州建设成为:“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1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孕育有苏州特色的现代文化,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2高新基地:现代服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

    38、中优势资源,培育几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不断推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在园区南部、吴淞江两岸发展创意产业,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换代。3宜居城市:宜居天堂创业天堂。提供充分的创业、就业机会,建设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人间“新天堂”。4江南水乡:传统水乡现代绿都。在保持传统水乡特色和园林景观的基础上,突出大山水格局特征,强化湖泊、青山等,将苏州建成现代城乡一体,环境优美,水韵浓郁的现代水乡城市。第二节 经济发展目标第20条 经济增长目标:规划期内,苏州市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率,2006-2010年,GDP年均增长12%左

    39、右,2011-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2020年,苏州市GDP总量达到1700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 2万美元,达到当时中上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第21条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上升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到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第二产业降低到48%左右,第一产业比重保持在1-2%。第22条 经济发展策略:稳定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保持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的适度规模;第二产业加快提升电子信息

    40、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精密机械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冶金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和新型纺织产业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第三产业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及研发、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会展、文化、房地产、商贸和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服务业体系。第三节 社会发展目标第23条 人口发展目标与策略:保持人口较低的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提升教育水平,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产业政策,引导外来人口的有序进入。第24条 科教发展目标:

    41、提高人口素质,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新机制。到规划期末,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65%。第25条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第26条 社会发展策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外来人口管理,为外来人口居住、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

    42、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市域综合资源本底判定第27条 目标与原则1目标: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定具有重要生态、自然和人文价值的保护与控制区域,为市域城镇空间利用划定明确的控制界限,并为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原则:基于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资源的需要,范围包括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地区、重要的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遗存、遗迹等。层次包括市域核心保护地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的缓冲地带。第28条 范围划定市域综合资源本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包括吴中区光福

    43、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省(东山)湖羊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包括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木渎景区、石湖景区、东山景区、西山景区、同里景区、甪直景区、光福景区和虞山景区、枫桥风景名胜区、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昆山市阳澄湖风景名胜区、昆山市淀山湖风景名胜区、常熟市沙家浜风景名胜区、张家港香山风景名胜区、张家港双山岛风景名胜区、张家港凤凰山风景名胜区、张家港东渡苑风景名胜区、太仓市浏河风景名胜区以及吴江市东太湖风景名胜区等19处,森林公园包括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吴国家森林公园、苏州市黄山森林公园、昆山市森林公园、吴江肖甸湖森林公园、太湖西山森林公园、常熟虞山森林公园等7处。在这些区域内,禁止任何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和风貌景观的开发建设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2河湖岸线与湿地重点保护沿长江生态保护岸段的湿地及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沿岸现存湿地。太湖沿岸1公里以及阳澄湖和淀山湖沿岸约500米区域纵深,独墅湖、三角咀、澄湖、盛水湖、尚湖、昆承湖等中小湖面沿岸约300米区域范围内为禁建区。在此范围内,应保留和恢复湿地,禁止有损湿地保护的建设行为。太湖沿岸1-5公里的附近区域以及望虞河、大运河等重要河道两侧各200米,也以优先保护为主,不宜进行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3山体山体及其周边200米范围内属禁建区。严格保护山体资源,禁止开山采石,禁止从事其


    注意事项

    本文(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doc)为本站会员(风****)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