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重点版).doc

    • 资源ID:967772       资源大小:120.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重点版).doc

    1、第一章 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3. 中国文化的特点

    2、:(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

    3、天的情趣。第二章 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8.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都督府),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9.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

    4、府。第三章 历史发展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3.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4. 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5. 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 )。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1)黄河流域文化区(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北方和东北文化

    5、区:红山文化7. 三皇五帝: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神农)时代已经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8. 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9. 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1)西北的华夏集团;(2)东方的东夷集团;(3)南方的苗蛮集团。10.(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11. 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牧)。12.(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13. 卜辞:即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14. 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15. 西周通过

    6、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16. 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百谷)之称。17.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18.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19. 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20. 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魏:曹丕,以洛阳为都;蜀:刘备,以成都为都;吴:孙权,以建业为都。21.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22.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23. 南朝均以(建康)为都。24.(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25.(元)朝建立了以后中国

    7、疆域的基础。26.(明)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27.(明)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28.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29.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30.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举办近代工业,用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举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新式学校,历史上称为“洋务运动”。31.

    8、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32.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广州、武汉起义,并乘胜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1.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2.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2)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

    9、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3. 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4. 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5. 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6. 姓氏最初的区别:(1)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2)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3)

    10、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7.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8. 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9. 姓氏的主要来源:(1) 上古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等;(2) 祖先的族号:唐、夏、周等;(3) 国名:齐、鲁、燕、韩等;(4) 地名:西门、南宫、东郭等;(5) 官职:司马、司徒、司空、帅、尉、史等;(6) 职业:屠、陶、乐、卜等;(7) 动植物:马、羊、龙、杨、柳等;(8) 排行或数字:孟、仲、季、伍、陆、万等;(9) 爵号或谥号:王、侯、昭、庄等;(10) 出身:王子、公孙、公子、王孙等;(11) 少数民族:长孙、慕容、尉迟等。10.

    11、郡望:“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 如: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11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12姓氏混杂的原因:(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2)战乱: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3)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4)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

    12、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13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为了记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14全国姓氏中以(李)最多,其次(王)和(张)。15“名有五”:左传中说“名有五”,即(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义:以道德品行命名;()象: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假: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另外: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16. 名和字的关系:(1) 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屈原名平;诸葛亮字孔明(2) 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字子龙(云生龙);(3) 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晏殊字同叔(4) 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13、;如:楚公子“壬(水)夫”字“子辛(金)”,取水生于金之意。(5) 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刘邦字季;班固字孟坚(6) 取于古语或成语17. 号的流行是在(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第五章 汉字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2.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3.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4. 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5.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6.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

    14、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7. 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9. 六书(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象形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如日、月、龙、门等;指事指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如上、下、本、甘等;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如武: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开步执戈,动武征伐;如旅、聂、安等;形声由形旁

    15、和声旁组合形成的字:左形右声:江、河、松、枫等;右形左声:期、朔、鸠、鸽等;上形下声:空、穹、笔、篆等;下形上声:基、垄、悲、愁等;内形外声:闷、圆、闽、唐等;外形内声:街、裹、序、固等;转注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条件:部首相同或字义相同。如考、老属同一部首,又都是年老的意思,可以互相注释。如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等;假借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是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如令、长、我、自、耳、且。10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1)写实主义精神(2)人体本位精神(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第六章 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

    16、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2.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和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3.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讲的是“出世之学”和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4.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

    17、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6. 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7. 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

    18、,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8.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9. 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10. 古文经:使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

    19、得的古文经书。11.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12. 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13. 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14.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15.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

    20、)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8.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19.(朱熹)集理学大成。20.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21.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22. 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23. 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

    21、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25.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26. 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27. 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28. 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今文经),

    22、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第七章 宗教信仰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2. 中国古代的祭祀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隆重。3.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5.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6.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7.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

    23、山、中岳嵩山。8.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9.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10.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11.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12. 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13. 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14. 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16.(师)是那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24、,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二人。17.(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平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 (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18.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19.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20.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2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

    25、(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22.(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及妙法莲花经对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23. 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2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2)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3)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25. 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1)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

    26、到最高成就;(2)寺产丰肥;(3)宗派林立。26. 佛教宗派: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27.(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28.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些仪式和神祇,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29.(葛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30.(萨迦派)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宗派。31.(格鲁派)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32.(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33.(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27、。34. 小乘佛教: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35. 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36. 三武一宗: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 (即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是中外文化冲突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37. 佛教对中国文化、哲学、文学、艺术、语言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38.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39. 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菩萨。40. 佛教四大禅林: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41. 四大石窟: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42.(乐山大佛)是中国

    28、第一大佛。43. 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太原西山大佛)。44. 大藏经: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45. 石经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46.(佛指灵骨)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47. 道教的渊源:(1) 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2) 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方术”思想基础;(3) 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4) 黄老学说名称来源;48. 道教的产生大体在(东汉中叶)。49. 道教的基本特点:(1)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2)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29、3)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几个层次;(4)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50. 道教发展的原因:(1)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2)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3)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51. 丹鼎派: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成仙为其特点。52. 符箓派: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点。53.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2

    30、) 道教的养身之道和导引之术,是现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3) 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4) 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54. 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55. 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56.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57. 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1) 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2) 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3) 信诸天神;(4) 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5) 信一切皆由安拉决定的;(6) 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58. 五功:(1) 念功;(2) 拜功

    31、;(3) 斋功(回历9月);(4) 课功(“课”的意思是信徒要交纳课税);(5) 朝功 (回历12月)。59. 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中国的伊斯兰教属于(前)者。60.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唐)代。61. 番坊: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由于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起,形成“番坊”。62. 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它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促成了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2) 随着阿拉伯人的东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

    32、阿拉伯文化也进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3)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63. 伊斯兰教建筑以(清真寺)、(塔)和(穆斯林墓地)最为常见。64. 四大清真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65. 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的艾提尕清真寺)。66. 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公元(7)世纪。第八章 古代教育1. 释菜: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都要举行祭祀先圣之礼,“释菜”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2. 释奠: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3.(重农)和(重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特点。4. 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使用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一文中

    33、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5. 学校的发展:夏代:庠、序、学、校。西周:国学和乡学。汉代:官学和私学。隋炀帝:六学二馆。6.(劝学篇)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7. 束脩: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8. 明清国子监: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学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经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9. 明清国子监的学生分类:(1) 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叫“举监”;(2) 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拨入监就读叫“贡监”;(3) 三品以上官员子

    34、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叫“荫监”;(4) 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叫“例监”;(5) 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10. 我国书院教育的三大高潮:(1) 宋初:统治者看到民办书院为政府解决了文化教育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维护统治,所以从政策和物资两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出现了宋初四大书院;(2) 南宋: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而兴盛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这时,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并亲自讲课,各地纷纷效法,出现南宋四大书院;(3) 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一些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

    35、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11. 宋初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另说: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12. 南宋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13. 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基本教材是(四书)和(五经)。14. 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15. 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16. 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最早始于(西周)。17.(孔子)是理所当然的家庭教育的鼻祖。18.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学专著。19. 家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36、)。20. 清代民间小学的办学形式:(蒙馆、家塾、族学)。第九章 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2. 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1) 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2) 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3) 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帝的工具和奴仆。(4) 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3. 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

    37、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4.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5. 策问:被察举的人,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6.(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7. 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通过品评,然后按等录用。8.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9.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10. 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11. 生徒: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

    38、12. 乡贡: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13. 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14.(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15.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16. 恩科: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17. 科举制度的流弊:唐:(1) 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2) 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与试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观节,走后门,费尽心

    39、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的人往往屡试不中。明清:(1)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其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2) 明清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3) 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第十章 典籍藏书1、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刻印本),还包括(石刻书籍)。2. 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3. 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已经出现了。4.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5.

    40、(唐代的金刚经)和(唐代的陀罗尼经咒)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6. 中国古代书籍的代称是(坟典)。7.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 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9. 历代的读书和科举以(四书)为本,以(朱熹)的注为准。10. 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1.(明代)出现十三经的名称,是唐代所列的十二经加上(孟子)。12. 编年体: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13. 纪传体: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14.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

    41、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15. 实录: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16. 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时出现的(梁皇帝实录)。17. 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18.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19. 会要:记述一朝一代的典章,具有断代史的性质。(苏冕)首作会要。21.(刘向)的(列女传),首开为中国妇女立传的先河。22. 类书:记录各个门类和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23.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虞世南)的(北堂书钞)。24. 唐代第一部类书是(欧阳询)的(艺文类聚)。25.(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是宋代的两大类书。26. 明代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27.

    42、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体例最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28. 文字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体例是先列篆文,然后解释意义,最后按照“六书”的方法来分析字形的结构,由此而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29.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陈彭年、邱雍)等编写的(广韵)。30. 尔雅是一部(训诂)性质的辞书,共(19)篇。31. 训诂:“训”是以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诂”是以今天的话来解释古语或以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32.(尚书)著作里面的(禹贡)一文,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形。33. 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34.(大元一统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

    43、代编修大一统制提供了范例和模式。35. 方志学的代表人物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学诚),他的史学著作有(文史通义)。36. 方志的两大流派:(1) 历史派:以章学诚为代表,主张方志是“一方之全史”、“志属信使”;(2) 地理派:以戴震、洪亮吉为代表,主张方志主要记述地理状况。37. 地方志的作用:(1)是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2)是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3)是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4)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5)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6)方志多详族姓之

    44、分合、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它史实互证。38. 汉代的三个藏书阁: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39. 周代的史官兼掌(记事)和(收藏国家文献)。40.(老子)是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41. 二酉山洞在今(湖南省沅陵县)。42. 清代陆心源的(皕宋楼)向公众开放。43. 清代铁琴铜剑楼的(瞿镛)和(海源阁)的杨以增都是大藏书家,有“南瞿北杨”之称。44汉桓帝设(秘书监)一职,专管收藏艺文图书。45战国时期名辨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有书五车。46(天一阁)是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47清代官藏藏书阁(1)内廷四阁: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2)宫外三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48版本最初

    45、的含义是与(抄本)、(写本)相对而言的。49版本学:版本最初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书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典籍不断增加,不同时间、地点、纸张、字体印刷的同一种书大量出现,于是版本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容包括了书籍抄印的时代源流、纸墨刀法、装帧形式以及书籍的优劣等。50善本三义:(1)一要“足本”,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2)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3)三要“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51善本三性:(1)因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2)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3)印刷考究,装帧精美的“艺术代表性”。52(刘向)的(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53(刘歆)的七略中的七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他们父子二人是我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校勘专家。54经史子集:经: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史:包括了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子:包括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集: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55 目录分(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1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被视为“旁门左道”;(2)具有强烈的实用性;(3)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2二十八星宿:古代的天文家在观测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文化要略》笔记(重点版).doc)为本站会员(风****)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