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948068       资源大小:6.33MB        全文页数:13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doc

    1、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练习题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2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2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8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5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检测卷22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33第1节群落的结构33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39第3节群落的演替44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检测卷50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61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61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6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73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80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5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检测卷91第四章 人与环境102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02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08第3节生态工程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

    2、14第3节生态工程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119第四章人与环境检测卷125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题组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答案】C【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

    3、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实验模拟了标记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动物B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摇匀C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D黄豆总数约为50 m/n【答案】D【解析】上述实验模拟了标记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动物,A正确。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摇匀,代表被标记动物与未标记动物的均匀混合,B正确。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能够降低

    4、偶然性造成的实验误差,C正确。假设黄豆总数为A,则有(A50)50nm,解得A50(nm)/m,D错误。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的数量统计错误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时,对于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在内,而对于位于样方边界的个体,遵循只计一半的原则,而选项D将所有位于边界的个体都计算在内,所以D项统计有误。4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

    5、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答案】D【解析】标记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该地域刺猬数量为400只,种群密度大约是100只/km2。题组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5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 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

    6、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答案】C【解析】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 862/100 000100%1.862%;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6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

    7、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答案】A【解析】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题组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7在南方

    8、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于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A降低昆虫出生率B改变昆虫性别比例C增加昆虫死亡率D改变昆虫年龄结构【答案】B【解析】化学诱饵诱杀雄性个体并不仅仅增加害虫死亡率,更为明显的作用是直接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昆虫的出生率。8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9、,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答案】B【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9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形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形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错误;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10、C正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项错误。10科研人员对某岛屿一年内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C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的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答案】C【解析】决定某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B正确;图中在911月份,雌雄比例逐渐增大,说明

    11、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的雌雄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D正确。11如图A、B、C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BC(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最小的是_,其年龄结构特征是_。(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可直接降低人口_和自然增长率。(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将使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变为图_类型,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

    12、”,一段时间后,年龄结构会变成图_所示,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 _。【答案】(1)B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出生率(3)C越来越小(4)A越来越大【解析】(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最小的是B,即稳定型,其年龄结构特征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A相似,即为增长型,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可直接降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最终将使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变为图C类型的衰退型,其种群密度的发

    13、展趋势是越来越小。(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结构会变成增长型即图A所示,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大。12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差异。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_。某同学在对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得到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在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在取样时应注意的原则是_等。(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_,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

    14、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_尾。(3)调查甲、乙两草原中所捕获田鼠的月龄构成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_草原的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_草原的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据此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加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答案】(1)样方法8随机取样(2)标记重捕法3 200(3)乙甲【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在样方中计数时,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处的个体。所以图1所示的样方中该种植物在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在取样时应注意的原则是随机取样等。(2)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

    15、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20016010,N3 200,即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3 200尾。(3)据图2分析可知,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13某同学在调查一个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选取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中央划一个样方;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样方第一样方第二样方第三样方个体数/株354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该同

    16、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原因是_。(3)若为单子叶丛生或蔓生植物_(填“适于”或“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计数,原因是_。(4)随机设置样方所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是实际的种群密度吗?_,原因是_。【答案】(1)0.16株/m2(2)不可靠选取的样方数量太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3)不适于单子叶丛生或蔓生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易分清是一株还是多株(4)不是它是取样调查的结果,只会无限接近真实值【解析】(1)三个样方山毛榉数量的平均值为4,而样方的面积为25 m2,所以种群密度4250.16(株/m2)。(2)由于所选范围为长5千米,宽1千米,只选三个样方数量

    17、太少,而且对于山毛榉这样的乔木来说,样方面积太小。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题组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BCD【答案】B【解析】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

    18、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种数是()Am2TBm220C2Dm23T【答案】D【解析】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由于该细菌每20 min繁殖一代,则T h后,繁殖3T代,故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为NtN0tm23T。题组二种群的增长曲线3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灭鼠时往往选择c点所对应的时刻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

    19、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答案】C【解析】c点所对应的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灭鼠比较困难,应在鼠种群增长速率较小的时候进行灭鼠;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所以“S”形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a点之后;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4下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形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答案】D【解析】t3时种群的

    20、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逐渐变小,但种群数量仍然是在增长,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了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比较稳定,B错误。从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形增长,C错误。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所以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D正确。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10年和第20年种

    21、群的数量基本相当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大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答案】D【解析】第1年至第5年间,一直大于1,说明野兔种群数量是不断上升的,A错误;第10年到第20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因此第20年种群的数量小于第10年,B错误;第15年至第20年间,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答案】A【解析】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

    22、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9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美国的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年193719381939194019411942种群数量/个2546208440

    23、7701 380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1 380个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减弱C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形D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答案】D【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题中所给的数据不充足,无法判断K值,A错误;岛上的食物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增强,B错误;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C错误;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D正确。10如图表示野生绵羊种群在1800年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

    24、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该种群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1840年前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较充裕有关B该绵羊种群的种群数量在18501940年间不断地波动C该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18501940年间不断地波动D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答案】C【解析】1840年前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较充裕有关,A正确;该绵羊种群的种群数量在18501940年间不断地波动,但环境容纳量不变,B正确,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D正确。11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置于一个

    25、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可用图中_表示,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可用图中_表示。(用字母表示)(2)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3)当我们迁入刚建的新村美居,可恶的老鼠也一同悄悄“潜来”,它们咬坏衣物、偷吃粮食、毁坏家具、传播疾病,请根据a、b曲线的变化趋势,推测灭鼠的有效措施:_,使鼠群由“_”形曲线变化转变成“_”形曲线变化。【答案】(1)ab(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3)在进行灭鼠时,要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a(或J)b(或S)【解析】(1)种群置于理想条件下,数量呈“J”形增长,如曲线a所示;置于自然

    26、环境中,实际生态系统资源、空间有限,数量呈“S”形增长,如曲线b所示。(2)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以及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12如图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该昆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型。(2)假如该种昆虫是蝗虫(成虫),调查该蝗虫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 _。(3)若图中t3时该植食性昆虫数量约有6 000只,则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_只,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4)若分别用M、N表示t2、t3时的种群数量,则M、N的大小关系是_。【答案】(1)S(2)标记重捕法(3)3 0

    27、00增长型(4)MN【解析】(1)据图分析,t0t1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t1t3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2)蝗虫(成虫)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3)t1t3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达到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t3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6 000只);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为K/23 000(只);P点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还在增加,故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增长型。(4)若t2、t3时的种群数量分别为M、N,则M、N数量的大小关系是MN。13探究

    28、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材料用具:酵母菌母液、蒸馏水、无菌水、培养液、烧杯、试管、滴管、量筒、漏斗、1 mL 刻度吸管、标签、玻璃棒、酒精灯、pH试纸、天平、计数板、恒温箱、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等。探究思路:(1)设计实验。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2)实验步骤:培养液的配制灭菌接种培养计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取3支试管,并编号A、B、C;分别向A、B试管中滴加10 mL 培养液,_。_。将试管A、C放在28 条件培养,_。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9、3)问题探讨: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_。用显微镜定期检测酵母菌数目,结果仅A试管在第3天开始个体数目迅速增加,第5天开始A试管中个体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6天结束时个体数基本保持稳定。请将A、B、C三组预期结果的走势图绘制在下图所示的坐标系中。A试管中培养的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最终是否呈“S”形?为什么?_。【答案】(2)向C试管中滴加10 mL 无菌水向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1 mL 酵母菌母液将试管B放入5 条件下培养,并观察计数(3)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曲线如图所示是。A试管中温度适宜、营养充分,所以在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初期,资源接近“无限”,酵母菌表现出指数增长的模式;随

    30、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由于试管中营养物质的消耗和种群代谢产物在试管中积累,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其生存环境逐渐变得“有限”了,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当资源被耗尽,增长速率达到最小(0)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其增长曲线总体上表现为“S”形。【解析】A试管中温度适宜、营养充分,酵母菌种群增长将呈“S”形增长。B试管温度太低,虽然营养充分,但酵母菌难以增殖。C试管中温度适宜,但无营养供应,酵母菌不仅不能增殖,反而会逐渐死亡。由于培养液成分一定,随着时间的延长,培养的酵母菌最终会因营养耗尽而减少以至死亡。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题组一非生物因素1极地狐身体大,而尾、耳、鼻

    31、端短小;菊科植物在秋天开花;上海市在初冬栽培的冬小麦,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所有植物不能抽穗结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柽柳生活在干旱环境中,有发达的根系和细小的鳞片叶。产生上述现象的影响因素分别是()A温度、阳光、温度、温度、水分B温度、阳光、水分、阳光、水分C阳光、温度、温度、水分、水分D温度、温度、阳光、温度、水分【答案】A【解析】菊科等植物需要一定时间的短日照处理才能形成花芽,因而秋天开花;冬天小麦等植物需经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形成花芽,因而,秋天播种,第二年开花结实。答案为A。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右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

    32、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ABCD【答案】C【解析】a、b较适宜变化前环境,c、d较适宜变化后环境,所以A转变B的过程a、b减少,c、d增加。3如图是某种昆虫数量在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B据图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可知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C由图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D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答案】D【解

    33、析】由图可知,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同时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A项正确。由图可知,环境温度在30 、32.5 、35 时出现的峰值,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B项正确。图中在32.5 时种群数量最大,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都下降,推测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C正确。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呈“S”形曲线增长,D项错误。题组二生物因素4下图表示雪兔和猞猁在不同年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猞猁的存在不利于该地区群落的相对稳定B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C雪兔减少,猞猁数量同步减少D猞猁和雪兔

    34、相互制约使二者数量出现波动【答案】D【解析】猞猁的存在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群落的相对稳定,A 错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是猞猁和雪兔间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B错误;雪兔减少,猞猁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两者的数量变化有时间差,C错误;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正确。5取相同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观察并记录其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单独培养时,这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都是呈“S”形增长B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是种群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从实验结果来看,双小核草履虫和大

    35、草履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在第14天后全部死亡,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答案】D【解析】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都可以正常生长,都呈“S”形增长,A正确;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种群的内部因素影响以及环境对种群的影响,B正确;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可以正常生长,而大草履虫后期数量逐渐下降最终灭亡,表明两者之前属于种间竞争,且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占优势,C正确;该实验并未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无法得出自然条件下大草履虫的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6某入侵害虫在植物A和植物B上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B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外

    36、部因素的影响C该害虫的种内竞争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该害虫的入侵改变了植物A和植物B的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从题图可以看出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不呈“J”形曲线增长,A错误;从题图可以看出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季节有关,且受食物(植物A和植物B)的影响,B正确;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该害虫的种内竞争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错误;由题干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D错误。题组三种群研究的应用7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37、C通过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答案】B【解析】b点前种群呈“S”形增长,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灾应在此点之前,A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不断增大,B错误;改变性别比例可影响出生率,有效控制种群密度,C正确;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D正确。8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处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会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

    38、环境容纳量无关【答案】D【解析】A项中,d处波动可能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造成的;B项中,“涸泽而渔”使鱼的种群数量过少,小于K/2,增长速率低,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项中,灭鼠时杀死一半的老鼠,即剩余K/2,鼠群增长速率最高,很快能恢复到原状;D项中,环境容纳量限制了c处种群个体数量的上升。9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形增长B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乙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生物因素有食物、天敌、寄生细菌或病毒等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答

    39、案】B【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符合“S”形曲线,A正确;如果乙种群迁入了大量的同种个体,种内竞争加剧,不会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B错误;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生物因素有食物、天敌、寄生生物等,C正确;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10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甲为“J”形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乙为“S”形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答案】D【解析】图甲曲线的斜率

    40、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错误。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附近,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D正确。11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

    41、蔓延趋势。(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6)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答案】(1)(2)(3)55亿(4)f(5)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解析】(1)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会出现“J”形增长。(2)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3)若地球的环境容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风****)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