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

    • 资源ID:945992       资源大小:224.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作业指导书 1引用标准或相关文件1.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1.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1.3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2 基本工作方案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定义2.1.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2.1.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2.1.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2.1.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

    2、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2.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范围2.2.1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2.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3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2.3.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3.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

    3、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2.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2.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2.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

    4、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2.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附件一)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2.3.7本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编写2.4.1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2.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2.4.3地质

    5、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要力求筒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3 工作程序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4评估范围与级别4.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4.2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4.3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

    6、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4.4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4.5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4.6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7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

    7、程类型确定。4.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分为三级。见表41。表4-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复杂程度评估分级项目重要性 复杂中等简单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一级一级较重建设项目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建设项目二级三级三级4.8.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见表52。表5-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复杂中等简单.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地质灾害发育中等.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3、.地质构造简单,

    8、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4.8.2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见表53。表5-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项目类型项目类别重要建设项目 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较重要建设项目 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

    9、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一般建设项目 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4.9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5技术要求5.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5.1.1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5.1.2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

    10、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5.1.3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5.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5.2.1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5.2.2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5.2.3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其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

    11、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5.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客,作出概略评估。6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6.1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6.1.1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为调查的重点。6.1.2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6.1.3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

    12、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做为调查的重点。6.1.4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做为调查的重点。6.1.5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调查的重点。6.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6.2.1崩塌调查(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3)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及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4)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5)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

    13、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6)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6.2.2滑坡调查(1)收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14、。(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6.2.3泥石流调查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并应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

    15、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

    16、况。(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6.2.4地面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宜以收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岩溶塌陷:(1)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2)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3)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4)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5)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采空塌陷:(1)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2)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

    17、、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4)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5)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6)收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6.2.5地裂缝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内容:(1)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4)发展趋势预测。(5)现有

    18、防治措施和效果。6.2.6地面沉降调查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自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

    19、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6.2.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主要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包括:(1)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2)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3)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成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4)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有下列情况之一

    20、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1)各种类型的崩滑体;(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5)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己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6.2.8其他灾种根据现场实际,可增加调查灾种,并参照国家有

    21、关技术要求进行。6.3地质环境条件分析6.3.1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1)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地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岩土体物性:岩土体类型、组份、结构、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速与流量等;地表植被:种类、覆盖率、退化状况等;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与规模。 (2)分

    22、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3)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的和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评估重点区段提供依据。6.3.2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作出总体和分区段划分。6.3.3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或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

    23、是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出现不稳定状态,评价地质灾害发展趋势。6.3.4有关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坝和高层建筑地基稳定性、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下开挖过程中各种灾害(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等)问题,不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可在地质环境条件中进行论述。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7.l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7.2地质灾

    24、害危险性分级见表71表7-1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确定因素危险性分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危险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小弱发育危害小7.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7.3.1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7.3.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

    25、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评估必须在对地质环境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因素等激发下,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的地质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1)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变形等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2)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26、、地面沉降等危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3)对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字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7.3.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段)。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1)

    27、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2)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简单的,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见表72。表7-2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级别分 级 说 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基本适宜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

    28、软弱结构成发育区,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区(段)存在的和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稳定性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等,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区(段)。(4)分区(段)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各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模、稳定状态、对建设项目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8野外现场调查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要求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

    29、、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重点调查。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作重点调查。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作为调查的重点。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调查的重点。还应分别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潜在不稳定斜坡等不同的地质灾害,列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调查内容与要求。例如:收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调查当地整治滑坡

    30、的经验。野外调查应使用野外记录本或专门的记录卡片,形成调查点和调查路线的原始记录。对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存在的重要问题应使用GPS仪获取坐标数据,并结合地形图的判读,确定其空间位置,同时在记录本(或卡片)和工作手图上予以记载和标注。9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应按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对收集的各项资料进行清理、整理和综合研究,并编制报告。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地质地貌剖面图等应以充分并清楚地反映调查评估区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存在的重要问题为准。图件的基本内容见附件一。报告的结论应包括以下内容:依照国土资发20

    31、0469号文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对收集的各项资料进行清理、整理和综合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地质灾害性评估报告书提纲见附件二。10报告审查、修改、复制与提交报告完成后,应由报告编写的队属单位进行初审,并出具审查意见。然后报技术部审查。报告编写人应按各级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并经审查专家认可后,技术部方能批准盖章。报告审查应包括以下内容:野外调查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报告内容与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以及本作业指导书的符合性与完整性。调查项目实施、报告审查所涉及的合同管理和资料归档工作,按队相关文件执行。附

    32、件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编号:建设项目或规划区名称评估级别用地范围及面积地理位置东经北纬建设或规划单位名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人项目名称电话用地性质传真评估单位名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人评估资质等级:电话编号:传真评估报告报告名称报告主编电话专家组审查时间专家组长评估单位对评估论负责的承诺(单位签章)年 月 日建设或规划单位按评估结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承诺(单位签章)年 月 日对建设项目或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意见(备案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盖章签章)年 月 日附件二:成果图件的基本内容1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比例尺:按委托单位的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该

    33、图是以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1.1平面图内容1.1.1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1.1.2按GBl232890规定的色标,以面状普染色表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1.1.3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线符号表示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要素;1.1.4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表示各类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1.2镶图与剖面图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因素,可在平面图上附全区或局部地区的专门性镶图。如降水等值线图、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等。同时应附区域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图。1.3大型、典型地

    34、质灾害说明表用表的形式辅助说明平面图的有关内容。表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点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形成条件与成因、危险性与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比例尺:按委托单位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该图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结果和防治措施。2.1平面图内容2.1.1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地理要素和行政区划要素;2.1.2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线状符号分门别类的表示建设项目工程部署和已建的重要工程;2.1.3采用面状普染颜色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综合分区;2.1.4以代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级,一般可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段)、一般防治点

    35、(段);2.1.5采用点状符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一般可分为:避让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监测预警措施;2.2综合分区(段)说明表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级别、区(段)编号、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发育强度与危害程度、防治措施建议等。3应附大型、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照片和潜在不稳定斜坡、边坡的工程地质剖面图等。附件三:地质灾害性评估报告书提纲前言说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主要任务和要求。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二、以往工作程度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二、地形地貌三、地层岩性四、地质构造与

    36、区域地壳稳定性五、工程地质条件六、水文地质条件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在山地丘陵区进行工程建设,一般工程设计挖方切坡工程,对潜在不稳定边坡,必须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可列专节论述)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四、防治措施结论与建议


    注意事项

    本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为本站会员(风****)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