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论《浮士德》中的主仆关系.docx

    • 资源ID:880304       资源大小:133.84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浮士德》中的主仆关系.docx

    1、摘 要歌德的浮士德中对主仆关系描写不同于以往的文学作品中的刻画,在 这部诗剧中,作者主要描绘了三对主仆:天主与梅非斯特,二者是因赌注联系 在一起的;天主与浮士德,二者的关系基于人类对天主的信仰;浮士德与梅非 斯特,双方在契约的约束下得以结成主仆。主仆关系本是人类等级社会的产物,放置于人神魔共生的浮士德中, 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宇宙始创者的天主是主宰世界的大神,是万物之主,无论 浮士德还是魔鬼都要臣服在他的统治之下;作为反叛上帝而坠落入地狱的梅非 斯特,骨子里的邪恶叛逆精神支撑着自身与天主达成一种制约下的相互认同; 浮士德虽是天主的创造物,却具备了主观能动性,在敬奉天主的同时开掘着属 于自己的价值

    2、;作为叛逆者的梅非斯特与作为天主杰作的浮士德之间,也存在 着冲突而相对平衡的制约关系。一份契约,一个赌注,将人神魔三界连结;主 仆约定,将三个人物的责任明确。这种有别于存在等级约制的主仆关系,体现 出特定的文化价值。表现为主仆双方冲突中自我价值的如何实现,“契约”规 定下自由的如何张扬,宗教观念里道德的如何指引,具体以主仆制约下人物活 动的多样性加以表现。主仆共生的文化价值就体现在这一系列价值的实现过 程。这一系列的主仆关系还体现出深层的审美意义,即主仆双方性格中存在辩 证统一关系,实现了主仆关系中的制约与平衡;人物设置具有狂欢化色彩,实 现了对自由的赞美、对自我意识觉醒的认同;主仆间的善恶对

    3、比又映照出人生 意义里悲喜共存的复杂景观。浮士德的博大深厚之处就体现在这错综的关系之中,展现出人类文化 与价值的凝结。作为人类代表的浮士德博士的双重身份,沉沦与追寻,都是在 与他者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主仆关系成就了这一充满血肉的人,充盈 了浮士德这部世俗的经典。关键词:“契约”;浮士德;主仆关系;文化价值;审美意义IAbstractThe description of master-servant relationship in Goethes Faus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works. In this g

    4、reat work, the writer describes three couples of master and servant: the God and Mephisto, the counter of gambling ties them together; the God and Faust, their relationship is based on their same faith in God; Faust and Mephisto , they become master and servant because of the contract.The master-ser

    5、vant relationship is the result of hierarchical society present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ymbiotic society, with good and evil spirit and human living together. The God is the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and dominates the world, the lord of all whom human and evil must submit to. The devils r

    6、ebelled against God and fell to hell, with the rebellious spirit then reached a mutual agreement with God within some restrictions. Faust is the creature of God, but he has been endowed with subjective initiative. While piously worshipping the God, he explored his own value. There is a relatively ba

    7、lanced binding relationship with conflicts between the rebellious Mephisto and Faust, the masterpiece of God. The tripartite of human, God and demon was connected by a contract or a stake. The master and the servant agreed to clear about the responsibility. The master-servant relationship, different

    8、 from the hierarchy restrictions, reflects the specific cultural value, which was embodied in how they realized their own values between the master-servant conflicts, how they displayed the freedom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contract, how the morals guided them within religious concepts, in details th

    9、is relationship shows on the activities implemented to confirm their own identity under the restrictions.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coexistence of master and servant was reflected in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series values. The deep aesthetic value was embodied in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

    10、ons between the master and the servants characteristics, realizing the restrict and bal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setting for revelers realized the praise for freedom and approve of the awak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The comparison of good and evil between the master and servant reflects the comp

    11、lex pursuit of the coexistence of sadness and happiness in life significance.The broadness and profoundness of Faust reflects on the reticular relationships and reveals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value. Doc. Faust, as a representative of human, his dual identities, his degradation and pursue wer

    12、e based on his relationshipIIwith the other. The special master-servant relationship makes such a flesh and the world-renowned work Faust.Key Words: Contract; Faust; master-servant relationship; cultural value; aesthetic significance4目 录绪论1第 1 章 浮士德中的三对主仆61.1 赌约为注的主仆天主与梅非斯特61.2 信仰影响下的主仆天主与浮士德101.3 “

    13、契约”约束下的主仆浮士德与梅非斯特13第 2 章 主仆共生的文化价值162.1 主仆冲突中的价值体现162.1.1 主仆冲突中价值的实现162.1.2 双重身份下的自我意识192.2 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文化的二元整合222.2.1 自由的张扬与赞美222.2.2 神性的指引与升华25第 3 章 主仆相伴的审美意义283.1 性格组合的对立统一283.2 人物形象的狂欢化323.3 悲喜共存的人生意义35结语39参考文献40致谢43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5绪论“一部难读的大书”学界对浮士德的评价,可谓数不胜数,海涅曾断言:“这是一部世俗 的圣经”;普希金称其为“现代生活的伊利亚特”;马

    14、克思将它列为 “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郭沫若曾称浮士德是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 史”这样一部保持着持久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在德语文 学中寥寥无几,在世界文学中也是屈指可数。浮士德先是在德国、继而扩 展到欧洲乃至全世界,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这部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研究 它的著作论文更是汗牛充栋,世界范围内对浮士德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取材于民间传说的浮士德故事,最早可以追溯至十六世纪。1507 年德国出 版的约翰浮士德的一生就已经开始讲述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的故事, 有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前苏联歌德研究者阿尼克斯特曾有详细论述。 此后不断有人运用这一题材进行文学创作

    15、,不仅有故事书、谣曲,还包括戏 剧、木偶戏,如马洛在 1588 年创作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莱辛也曾将 浮士德故事进行更深入的改编。 此外, 与歌德同时代的魏德曼、弗里德里 希米勒、马克西米连克林格尔、沙米索、克林格曼等作家也分别以不同体 裁、不同角度对浮士德故事进行过创作。首先,我们简略地回顾和梳理国外的研究状况。由于西方对于浮士德 的各种研究著作堆积如山,仅仅开列书目就可能超过一部书的容量。所以,在 此仅以年代为界对国外研究做简要的梳理。一、浮士德完成之前,就有解释第一部的书籍问世,比如在 1820 年, 舒巴特就发表了评,1824 年格尔舍发表论歌德的及其 续篇。次年,欣里希斯发表关于

    16、歌德的作为对艺术进行鉴赏尝试 的美学论稿,1830 年劳赫发表关于歌德的。此后,相关的研究 论著层出不穷,法尔克论歌德的(1832)肯定了歌德创作中的 “真实”神秘论,但对悲剧情节未有涉及。虽然研究者众多,而歌德本人并未 对此作过多评述,而是让批评家和读者自己辨别各类评论的正确与否。他在与 自己的朋友路登谈话中曾说:“诗人不应该做自己的解释者,不应将他的诗细 黎跃进,曾思艺.外国文学争鸣述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5. 德海涅.论德国M.薛华,海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 杨武能.走进歌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48. 苏阿尼克斯特.歌德与浮士德

    17、M.晨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54-65.13微地分析为日常散文;倘若这样,他便不成其为诗人了。诗人将他的创作呈现 于世界,而研究这位诗人在其创作中所表明的是什么,这却是读者、批评者, 美学家底事情了。”卡卢斯医生发表的关于歌德的书简(莱比 锡,1835)是浮士德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认为歌德的浮士德可 以跟但丁的神曲相媲美,是表现人的伟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史诗。歌德去 世后,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也从未停歇。二、从浮士德问世到 20 世纪之前,著名的歌德研究专家及代表性研究 论著有:弗里茨斯特利希的歌德、丁格尔斯台特的一部浮士 德三部曲、古斯塔夫冯吕帕尔的一歌德的一部悲剧、 杜波依斯莱蒙

    18、特的流浪者和他的影子等。这些论著以不同的视角分析 了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及其精神历程。19 世纪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 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浮士德。有的学者从美学的角度来论述,如女学者 海伦娜赫尔曼的悲剧的第二部:对作品的内在形式的研究;有的 学者从宗教和自然哲学角度来进行研究,如康拉德布尔达赫德浮士德和摩 西、歌德中的宗教问题,威廉海尔茨的中的歌德 自然哲学以及歌德中的自然和精神等,这些学者的研究大大提 升了浮士德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声誉。三、进入 20 世纪,歌德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实证主义的歌德学被抛弃,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歌德学。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有尼采、HS张伯伦、 西麦尔以及贡道

    19、尔夫等人。就像曼德尔科夫所说的“没有尼采、张伯伦、西麦 尔和贡多夫(贡道尔夫)的歌德描述是不可想象的。”如研究歌德的代表性人物 尼采在研究歌德对希腊精神的态度上,他一方面认为歌德不理解酒神狄俄尼索 斯的世界,歌德理解的希腊是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另一方面,尼采认为,歌 德体现出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因此尼采 用狄俄尼索斯来形容歌德。这些认识都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对歌德既有接 受又有反思,他们的研究为“浮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注解。其次,我们来看国内的浮士德研究。浮士德的译介始于“五四” 之前。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就曾写道:“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 推格代(歌德)之法斯

    20、德(浮士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 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若红楼梦之写宝玉,又岂有以 异于彼乎?”1922 年 8 至 9 月,张闻天在当时著名刊物东方杂志上分三期 德歌德.葛德论自著之浮士德M.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王国维.评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9:10.发表论文哥德的浮士德,有学者评认为这是中国人写的最早的一篇研究浮士德的论文。“五四”之后,有学者开始了对诗剧的翻译,这里面的 “主力军”则是郭沫若先生。建国后,整个译介和研究工作进展不大。直到 1978 年以后,相继出现董问樵、钱春绮、樊修章、绿原、杨武能等译本,自此 研究的著作也才开始丰富起来

    21、,代表性文章有董问樵的浮士德研究。 此外,名作欣赏在 1990、1991 年间连载浮士德面面观,角度较为多 样。综观国内近年来对浮士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体艺术风格研究。绿原在其译本前言中称浮士德为“富有鲜 明的乐观主义的性质”的悲剧。余匡复在 1991 年编写的德国文学史中提 出,浮士德同时包含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是严肃的正剧,因为诗剧的结 局是光明的,作者对人生意义和人类前途的回答是乐观的、肯定的。韩瑞祥、 仝保民在浮士德悲剧第一部的浪漫主义色彩(外国文学1999 年第 3 期)中认为,浮士德是一个在幻想和戏弄人生中追求着的浪漫主义形象,整 部作品呈现的是一个具有普遍意

    22、义的人性分裂的悲剧。赵崇璧歌德 的悲、喜剧精神之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6 期)综合引证学界 的各类评判,得出浮士德是用人神合一的狂欢来反讽人类的悲剧本质的结 论。蒋世杰浮士德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 年第 2 期)一文认为诗剧以希腊和圣经神话为原型,潜藏着一个原型象征 体系,从这一体系中传达出作者的宗教观。第二、思想内涵研究。这一研究包括:“浮士德精神研究”,如董问樵认 为浮士德中所表达的是是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 的精神;“辩证思想研究”,如杨武能的试析的哲学内涵(外 国文学评论1999 年第 4 期)提出:浮士德精神非纯粹的德意志精神,

    23、而是整 个欧洲文化和哲学传统的延续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欧洲精神的凝聚和 结晶。浮士德精神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对现实世界具有鼓舞和激励作 用。刘建军在两面神思维与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东北师大学 报1998 年第 4 期)中指出了善恶对立中的善善对立,即在异质对立中还包含 着同质对立;此外,陈晓兰的文章浮士德与神秘主义(兰州大学学 报1996 年第 1 期)在神秘主义的语境下提出,歌德用神秘主义和基督教正统 的对立来决定人物形象和主题,他“讴歌”死亡,以唤起新生事物,用巫术的 颠覆性意义为他的个性主义思想及批判服务。余匡复浮士德歌德的 精神自传(戏剧艺术1998 年第 5 期)一文将

    24、浮士德视为诗化的歌德 此文不仅详细介绍了诗剧的内容,还得出了浮士德就是歌德自己;真正的人性就是不断努力;执着人 生充分发展人生是诗剧的根本思想等结论。 董问樵.浮士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思想的百科全书。残雪在是什么促使作者写下了浮士德(书屋 2000 年第 12 期)一文中写道:艺术家要表现的就是: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二重 性矛盾如何推动着人性的发展,浮士德是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索自身奥秘的 证明这些研究带给学者新的启示。第三、人物形象研究。首先是浮士德形象研究,如王力文学的归真 对西游记、浮士德的随想(明清小说研究1988 年第 4 期)中将 浮士德定位为一个“ 当代英雄”;杨晖

    25、、 仵宏慧试析中的“三 我”(戏剧文学2007 年第 11 期)分析了浮士德身上所存在的“自我” “本我”“超我”三种形态;其次是魔鬼形象研究,如残雪的靡非斯特为什 么要打那两个赌?指出:作者写靡非斯特,是要向人类展示自己毕生的追 求,是要将生命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以互相交织的奇妙形式展现在人间,对魔 鬼形象予以肯定;此外还有否定的精灵论歌德中的梅菲斯特形 象(名作欣赏2010 年第 2 期)对魔鬼形象加以分析。再次是浮士德与梅 非斯特关系研究,相关论文有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谈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 特的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5 期)、丁谦 的西方文学中的伴生对偶原型

    26、(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 年第 5 期)一文 从“伴生对偶”出发,以浮士德和梅非斯特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其中的哲学和 美学价值;的善恶冲突论(国外文学1992 年第 1 期)则是以 人物形象入手,探讨诗剧中的善恶观念。此外还有人物形象对比研究相关论文 有浮士德与贾宝玉一次中西比较分析(名作欣赏2011 年第 17 期)、上下求索 自强不息屈原与浮士德形象比较等。综观国内外浮士德研究,深入而相对全面的对这一步作品进行了分 析,但是对于作品中潜在的天主这一形象的研究却被忽略,涉及人物间关系的 研究,多为分析浮士德与梅非斯特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天主、魔鬼、浮士德 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探究则是无人涉及。

    27、林珊玲的硕士论文中( 人物形象浅析吉林大学,2004)所作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只是对人物 分别探讨,而未能综合把握人物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浮士德中虽有对主仆关系的详细描写,历来被学者所忽 略。实际上,主仆关系的塑造是西方文学的一个悠久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赫拉克勒斯与阿尔戈斯国王订 立契约,他甘愿做国王的仆人,为其服务。最后赫拉克勒斯完成了著名的十二 大功绩,实现了自我拯救。在奴隶制社会中,这种契约制的主仆关系开创了一 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之后的文学作品中,这一类的形象也是层出不穷,如 残雪.地狱中的独行者M.北京:三联书店,2003:3-25

    28、.中世纪传奇中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之间亲密作战的主仆关系曾成为当时社会 加以效仿的榜样;巨人传中,庞大固埃收留巴奴日为仆,带其游历四方, 消解主仆之间的等级界限,甚至为巴奴日的“个人问题”费尽心思。这部作品 中所塑造的仆人巴奴日,既是巨人国国王身边的当红弄臣,幽默滑稽,足智多 谋,又是一位善于自寻快乐,追求自由意志的个体。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忠心侍 奉博得了庞大固埃的赏识,还为自己事业上的成功以及个人自由的实现而努 力,体现出了自古希腊开始西方文学中就表现出来的对“个人主义原则”的追 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与桑丘这对典型的主仆,能够一起 经历刺激的“冒险之旅”的纽带也是契约,桑丘甘愿为

    29、仆,跟随堂吉诃德“惩 恶扬善”,堂吉诃德许以海岛总督作为回报,这一主一仆在社会地位上并无严 格等级之分。“无论是堂吉诃德的精神错乱,还是桑丘对于人情世故的一般了 解,都是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以一种对应关系出现的,桑丘本质上代表了与 堂吉诃德相对立的现实主义社会,堂吉诃德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通过桑丘的 讽刺与否定,表达了文艺复兴下个性解放而带来的新的人生观和伦理观。塞万 提斯通过堂吉诃德和桑丘这对主仆形象的结合,表达了塞式“人文主义”的深 刻内涵。在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中“基督徒”与“忠诚”) 、菲尔丁(约 翰安德鲁中安德鲁与亚当斯)、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哈尔亲王与福 斯塔夫)等作家笔下,一系列此

    30、类人物诞生。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相伴相生的 形象,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被称作“伴生对偶”式的人物,直至浮士 德,这种主仆关系达到了一个顶峰。可以说巨人传、堂吉诃德浮 士德中的这种并非经过社会等级划分而是自愿结成的特殊形式的主仆,成为 文学中的独特风景,而浮士德,正是这种主仆关系的集大成者。笔者认为,浮士德作品中潜在的人物关系脉络,即天主与梅非斯特、天主 与浮士德、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之间的这种非典型性主仆关系,对于推动诗剧的 情节发展,主题的表达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而对于这一主题加以探讨,笔者希望能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独特的 角度出发,对这部“难读的大书”作

    31、出新的阐释。 刘大涛.试析巨人传中巴奴日的个人主义道德观J.怀化学院学报,2007(8). 美纳博科夫.堂吉诃德讲稿M.金绍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8. 蒋承勇.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J.外国文学评论,2001(4). 丁谦.西方文学中的伴生对偶原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5).第 1 章 浮士德中的三对主仆作为一部一万二千多行的庞大诗剧,浮士德以其复杂的内容,丰富的 内涵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读者。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这是歌德自己一生经历和思 想的倾注,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这部巨制中,既有上流社会的国王 大臣,也有平凡普通的市井阶层;

    32、既有超脱尘世的神灵天使,也有污秽邪恶的 女巫魔鬼。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人物中,浮士德和梅非斯特作为诗剧的两个主人 公,经历重重考验。作品中其实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一直在注视和主导着二 人的行动,那就是天主。这三个形象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关系。他们不是以 踞高临下的等级压制相束缚,而是用赌注、约定、固有观念等方式构建起了一 张主仆关系网。1.1 赌约为注的主仆天主与梅非斯特诗剧是以“天上序曲”为第一幕而展开整个故事情节的。在这一幕中,天 主带着永生光环莅临,而梅非斯特则心怀抱怨想向天主倾诉。面对天主时,梅 非斯特自知“吐不出高尚的辞藻,尽管要受到在座诸位的白眼,我慷慨激昂, 定会惹你发笑”,所以他怀

    33、着几份敬畏之心来与天主对话。梅非斯特大胆指出 人类的渺小与堕落,觉得人世间总是“糟糕透顶”。梅非斯特认为,人在生活 中挣扎,痛苦不堪,作为世人之代表的浮士德,虽然有着崇高的追求,却也难 免不受享乐主义的诱惑。天主作为宇宙间的至善代表,相信善的力量最终会引 导浮士德进入澄明之境界,而作为恶的化身的魔鬼,则一心想要将浮士德引入 歧途。他们用浮士德来做赌(注),以验证各自的正确性。事实上,天主是天主教中对至高无上神的称号,而上帝这一称谓,则是基 督教新教中的称谓,上帝、天主、耶和华,在根本上是一个神,即人类世界的 创立者。而天主与魔鬼的赌局,早在旧约中就有出现。旧约约伯记 中,魔鬼(撒旦)向主人上帝

    34、极力控告约伯,认为约伯对上帝的敬畏只是出于 私心,上帝则表现出了对约伯的信心,允许撒旦去对约伯的试炼,前提是不得 损害约伯的性命。圣经中的上帝,是至高之神的代表,表现出了对赌注的 必胜的信心。在约伯记中,撒旦表现为上帝的侍者之一,因反叛上帝,妄 图与上帝一比高下而堕落变成魔鬼,在圣经“启示录”中有对上帝和魔鬼之战 的粗略勾画: 德歌德.浮士德M.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序曲 2. 德歌德.浮士德M.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序曲 3.于是天上爆发了战争,米迦勒及其天使为一方,恶龙和他的天使为另 一方;但恶龙被打败,天上再也没有其容身之处。这条恶龙,即那条叫做

    35、魔鬼或撒旦的古蛇,曾经欺骗了整个世界。他被摔到了地上,还有他所有 的天使。旧约中,魔鬼是一个非常次要的角色,新约中,他的地位突出 些,他曾诱惑基督,但是基督并未屈服:“撒旦,你将会崇拜上帝,上帝只要 你为他服务。这些将成为必定的,将被记录在册。”由此可见,在圣经 中,魔鬼始终处于上帝的统治之下,在上帝的授权下,才可以对人进行种种考 验,目的是为了检验人类是否因无辜受罪而抱怨上帝,放弃自己的信仰。魔鬼 最终还是服务于上帝。力量的弱小使得撒旦服从于主人的统治,维持着一种相 对缓和的主仆关系,这一点可被看作基督教中对上帝至善力量的肯定。随着宗教的发展,魔鬼形象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最初魔鬼以蛇的形象呈

    36、现,后来演变成犹太教里的堕落天使,有时又是美女的形象,到了 10 世纪,才变得面目可憎。在 11 世纪,很多人例如伯尔纳,认为不宜将其特别丑化,“实 际上中世纪的鬼魔信仰从根本上是个带有神秘色彩的赘生物,因为魔鬼的力量 自始至终都被视为假象。他依然效力于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也利用他来达到 他自己英明且精心安排的目的。因此,顺理成章的是,魔鬼尽管十分精明,命 中注定要受到挫败与嘲讽。”在文艺复兴时代,撒旦才重新获得人的特征。撒旦这一形象的多变与魔鬼 的变幻莫测的本质也有一定的关系,魔鬼没有确定的形状是基督教神学中一个 传统的说法,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中就曾提出,

    37、造成 撒旦堕落的原因是他善变的本性:“确实,要不是他游移不定的本性,绝不会 因出轨而招致罪恶。”但丁的神曲有着对上帝与魔鬼的多处刻画,二者是绝对对立的关系, 魔王琉西斐(Lucifero)因为反抗上帝,从荣耀的上帝仆人变为堕落的天使,被 打进了地狱的最底层。他以最残忍的方式惩罚着其他罪犯:“就是你把我的头 发都拔掉,我也不告诉你我是谁;也不把头给你看,纵然你敲打我的头一千 次”。被倒插在地心之中的魔鬼,以这种残忍的形式来变相交流,用毁灭他人 的方式进行着自我惩罚,这是上帝对魔鬼的反叛所做的极致惩罚。但丁相信上 沈弘.弥尔顿的撒旦与英国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6. Ian

    38、 Watt.Myths of Modern Individualism Faust, Don Quixote, Don Juan, Robinson Crusoe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7,p.11. 美保罗卡鲁斯.魔鬼史M.王月瑞译.上海:文滙出版社,2006:159. 谷裕.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4. M.J.Adler et ai.,eds.Great Books of the West World.Vol.18.Chicago: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1980

    39、,p.586. 意但丁.神曲M.黄文捷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318.帝的存在和救赎,因而彻底否定恶的形式,要以上帝之爱来完成对世间的救 赎。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也存在上帝与魔鬼的关系。撒旦曾是天上的大天 使,却带领天使们反抗上帝的统治,在失败的情况下又去通过诱惑人类来报复 上帝。再一次失败的撒旦被打入地狱,上帝绝对不允许他再入天庭,因此,魔 鬼从此不能与上帝同场出现。在弥尔顿的作品中,已经包含有对撒旦的同情, 作者不自觉地在撒旦身上倾注了反抗暴政,渴求自由的因素。撒旦的力量在于 毁灭,以及从善中“发现恶”和“用暴力和诡计”向上帝和人类“挑起不可调 和的持久战争”。美国批评家刘易斯曾评价

    40、撒旦为“自高自大,反抗上帝,以 一个被创造者反抗创造者,就是反抗自身存在的根本”,虽然魔鬼具有多变的 外形和强悍的力量,但本质却还是虚弱的,只有上帝才具有真正的力量。作为 上帝的创造物,无论是魔鬼还是人类,都是上帝的馈赠。有些评论将撒旦作为 主人公来探讨,他的形象表现出力量与尊严, “比起其他魔兵,他状貌仪态傲 然出众,像高塔一般耸立。”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泰纳(Taine)认为,撒旦宁 愿在孤独中受苦,也不愿快乐的在上帝面前为奴为仆,这里又体现出了撒旦的 自由理念。上帝作为对立面,带有了专制的烙印。到了歌德时代,他笔下的魔鬼与天主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更加复杂和矛盾 的方面。浮士德的剧首沿用了约伯记

    41、中天主与魔鬼打赌的框架,只不 过天主来源于约伯记中 Herr 的称谓,而非 Gott (神)的概念,魔鬼梅非斯 特也非旧约中的“撒旦”,而成了“不爱光明者”。在天上序曲中,天主 不再如旧约中的威严,而是很有“人情味”地与魔鬼对话,聆听魔鬼对人 的抱怨。主人不再是绝对威严无可指摘,魔鬼也非不可靠近。天主与魔鬼,这 一对主仆,以浮士德为注,引出浮士德的求索的一生。赌注为约,魔鬼虽是天 主的仆人,但是他觉得“我的打赌万无一失”,在面对自己的主人时,还畅想 着赌约的胜利:“如果我达到我的目的,允许我高唱凯歌,满腔欢欣。”在主 人面前,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胜利的信心。而且梅非斯特“我常爱跟这位老者会 晤,唯

    42、恐失掉他的欢心。我真心钦佩他这位伟大的主,跟恶魔交谈也这样合乎 人情。”由此可见,魔鬼与天主的关系,在本质上还是存在主仆区分的,即便 是无所不为的梅非斯特,也要看着主人脸色,博取主人欢欣这一点延续了旧 约中的主题。设定这一主题与歌德的宗教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的创作受 美刘易斯.论撒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380. 沈弘.弥尔顿的撒旦与英国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6. 德歌德.浮士德M.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 德歌德.浮士德M.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 德歌德.浮士德M.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3、:5.到圣经的深刻影响。“天上序曲”与约伯记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天 主、魔鬼形象也都出于圣经。在歌德生活的 18 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又开始 复兴,而生于优越家庭的歌德,整个成长历程都受到浓郁的宗教气息的熏陶。 歌德对于圣经的熟悉和喜爱大大超过我们的想象:“我希望能全方位不留 余地地研究圣经,这是很幼稚的热忱,不过他(歌德的父亲)倒也好像觉 得我是认真的也似乎认定值得给我一些帮助。于是,没过多久,他便教给我读一 本大部头有英语注释的圣经。一个人不管朝哪个方向,奢求哪一种事情, 也终究会回到自然为他指示出来的道路。当时的我,也正是如此,为了语言而 做的努力,为圣经本身的内容而下的功夫,使我的想象力能

    44、比以前更形象 地凭空描绘出那美丽而受赞美的国度。” 扎实的学习让歌德更加热爱圣 经,因而在浮士德中加以多处运用,天主与魔鬼这种宗教中的主仆关系 得以顺承下来。诗剧最终的结局也可以预料:魔鬼的赌注注定要失败,因为他 作为一个与权威抗衡且非正义化的形象,是无法赢取胜利的,歌德在其中宣扬 的仍然是信仰得救的主题。但是歌德的思想中还包含着更深的自由理念,这使得他的浮士德具有 创新因素。天主与魔鬼的关系既不像圣经中上帝对魔鬼进行严厉惩罚,也 不似失乐园中撒旦对上帝的狂妄反抗,而是具备一种制约又平衡的主仆关 系。在对待实际问题时,魔鬼却也具备一个自由个体的能动性,他与主人定 约,假如赢了赌局,就可以获得浮

    45、士德的灵魂,输了赌局,作为一个仆人来 讲,也是无伤大雅。这种以赌注关系下的主仆,存在着松弛有度的平衡性。虽然天主在全剧中的出场仅仅只有两次,但他是整个故事开始和发展的决 定力量,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观察者和裁判者”。浮士德和魔鬼都是天主 的仆人,他们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没有超出天主的计划。”梅非斯特所充当的 仆从角色,即为天主给人寻找的伴侣和媒介的作用,以促进人类的觉醒。天主 曾感言: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 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 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 刺激之,鼓舞之” 德歌德.诗与真M.李咸菊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154. 谷裕.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M.上海:华

    46、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6. 德歌德.浮士德M.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序曲 5.天主以一个看似平等的“赌局”来激发魔鬼的主动性,间接促进浮士德的 觉醒。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天主都要比这个曾经叛逆过的仆从梅非斯特 要聪明的多。诗剧的结尾,天主再一次降临,从魔鬼那里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人类 的代表”得以拯救。在早期描写浮士德的作品中,是没有这一幕的,包括 马洛的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中,浮士德最终还是被恶魔劫往地狱。 直到莱辛所作的关于浮士德的剧本中,在诗剧末尾,当魔鬼高唱凯歌把浮士德 的灵魂劫去的刹那间,一位天使发出呼唤“别高唱凯歌吧!你并未取得对人类 和知识的胜利。因为天主把最高贵的冲动授权于世人,并不是要让他们永远不 幸。你所看到的,你认为已经弄到手的,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而将浮士德 的灵魂挽留。可惜的是莱辛并未能将这部作品写完,只留下几场而无法窥其全 貌。在歌德的作品中,作为天主代表的众天使、圣母玛利亚降临,要带走浮士 德灵魂的过程中,梅非斯特与众魔鬼不是恭敬地将浮士德灵魂呈给天主,相 反,他号召恶魔们“迎头抗御,紧紧地团结起来!”,即使在“争夺战”无望 的情况下,他还负隅顽抗。当浮士德灵魂被真正夺走时,梅非斯特展现出了恶 魔的本性,


    注意事项

    本文(论《浮士德》中的主仆关系.docx)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