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含义定义社会组织是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具有明确规章制度的一个独立单位,是正式化的社会群体。与初级群体的区别规模大,成员众多成员间的互动遵循正式行为规范成员关系是一种事本主义、公事公办的次级关系,而不像初级群体成员间那样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构成社会组织的条件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活动的宗旨,代表着一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理由。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目标,而且对于同一个组织,目标也有长期目标和中短期目标的区别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社会组织一般都具有制度化的权力分配、职位分层与部门分工。组织内部有制度化的行为规范,一般以章程的形式出现。一定数量的
2、成员社会组织的规模一般较大,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甚至可以把一个国家看作一个巨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有各种具体的要求,成员加入和退出要履行一定的审查批准手续。合法化的权力体系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组织系统是一个管理系统,它需要有一个权威分层体系,以指挥、协调和管理组织内部的活动权威分层体系即包括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包括权威的内部分工。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来看,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从权威的横向分工来看,则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物质设备物质设备是指组织的活动场所和工具。组织分类帕森斯:依据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四种类型是生产组织,即以经济生产为取
3、向的组织,体现社会的适应功能;整合性组织,即法院及与法律有关的组织,体现社会的整合功能;政治组织,即以政治目标为取向的组织,体现社会的目标达成功能;文化组织,如学校、宗教组织,体现社会模式维持功能。彼德布劳:依据受益者的类型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四种:互利组织,即以组织成员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各种职业协会、工会;赢利组织,即以谋利为主的社会组织,如各类公司;公益组织,即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前提的组织,如政府机构;服务性组织,即着重对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如医院、学校等。我国学者:根据人们社会结合的形式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四种:经济组织,指在人们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并以经济活动为中心任务的社
4、会组织,包括生产组织、交通组织、金融组织、商业及服务组织;政治组织,它是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组合形式,包括政党组织、政权组织、立法与司法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包括科研组织、教育组织、医疗卫生组织、文艺团体、体育组织等;综合性组织,是指各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综合性社会组合形式,如国家、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等。中介组织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在各类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个人与单位、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律师事务所、资产评
5、估事务所等。中介组织承担了政府管理社会的部分职能,弥补了政府在管理上的某些薄弱环节,起到了强化社会管理的作用。同时,它还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使信息传递更快速、更准确、更及时、更全面。社会组织的结构正式结构正式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式,一般由职位、规范、权威、角色等要素构成。非正式结构积极功能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有助于激发成员的创造力。一方面,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可以集思广益,启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它有可能突破正式结构呆板的条块分割和限制,综合各行业、各学科的人才的智慧与能力,相互启迪,相互激发,推动成员作出更大
6、的成绩。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依靠非正式结构来适应这种变化。在一定条件下,非正式结构还有助于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影响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如果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挠变革、压制先进等。社会组织的管理家长制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它产生于农业社会的手工工具时代,由于生
7、产规模小,可以把一切权力集中到家长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身上。这种管理方式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组织权力不进行划分,没有明确分工,组织活动一般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一套固定的办事规则和程序,组织的一切活动均由家长一人说了算。科层制又被称为“官僚制度”,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是具有大量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科层制按照分科分层的方式管理,即按组织的不同职能,划分成不同的部门,再按权力大小划分成不同的层级,确定上下级关系。主要特征有: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每项工作怎么做都有严格的章程规定,这些规定是明文规定的,往往很具体、很详细。工作章程是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内容
8、。实行专业化分工。把组织的总任务分解为各项具体工作,每项具体工作分别由经过专业化训练的人员承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得推诿或越权。职务分等、权力分层。职务有明确的划分,权力等级呈金字塔式结构,最高权威在塔顶,往下权力渐次下降,下级处于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之下。各种职务和权力是通过法律或行政规章来正式规定的。按正式规则发生公务关系。组织内部的事物与职员的私人生活分离,实行公事公办的事本主义原则。在公务活动范围内,管理人员必须照章办事,用正式规则所确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不允许因私人关系而违反规则量才用人。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和能力,量才录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岗位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
9、依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从而避免因管理人员变动而产生的工作中断,保证组织的正常运科层组织具有正规性、非个人性、专业技术性和权力垄断性等四个基本属性。科层制的形式直线制。即由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几个部门,如车间,每个员工只有唯一的顶头上司,命令统一,决定迅速,组织结构简单。最高管理者,如厂长,必须事事过问,各项业务样样精通。显然,当组织规模扩大,业务复杂时,这种管理方式就会变得不适用了。职能制。这是由美国工程师泰罗提出的关于工厂管理方式,又称为“泰罗制”。其特点是:在厂长和车间之间,增添职能部门,协助厂长对各车间的管理。职能部门有权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按照厂长的既定总方案,来对各生产车
10、间下达指令。直线职能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中,车间主任之下设立一些职能部门,作为车间主任的参谋,并负责与上级对口职能部门联系,经办一些事务。这种管理适合于中型组织。分部制。即对于一个较大规模的组织,赋予其下级单位以某种独立核算权,甚至自行经营权,则称为分部式管理。总部拥有总资金控制权、各部门负责人的任免权、组织的总目标的控制权。立体型管理。又称多维型管理。同一组织按不同的维度来分设各类不同的下属单位,而这些下属单位之间互相协作,互相依赖,其工作互相渗透。科层制的缺点和不足科层制只强调照章办事,忽视人的主动性,缺乏灵活性和应变力;由于科室设置比较多,容易造成机构重叠,权责不明,人浮于事;造成了繁文缛
11、节,文牍主义盛行;科层组织等级森严,权力实际仍然操纵在少数人手中,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单位组织与单位制所谓单位,主要是指在城市中居于再分配体制中心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农村的基层组织具有单位的某些特征,而那些非国有单位则不属于这里所说的单位范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全国范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公有制的确立,国家对城市各种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几乎把所有的城市组织都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单位成为各种社会组织所普遍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单位制。改革前单位制的结构特征个人归属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具有全方位的功能,
12、包括生产功能、吸纳功能、安抚功能、联结功能、供给功能、动员功能、保护功能、落实功能、证明功能和塑造功能等。因此,单位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依托,脱离单位的个人在计划体制下很难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充足的资源保障,于是单位对于个人来说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单位不仅给成员一定的工作,使之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为成员提供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的服务,而且给予成员在单位内外行为的权利、社会身份以及社会政治地位。单位通过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来满足单位成员基本的物质、精神、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一旦成员进入某一个工作单位,那么他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与实现以及在社会上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就有了保障。单位
13、对其上级单位的完全依赖单位组织对自己的上级单位完全依赖,倾向于成为上级单位的一部分。单位的领导总是受上级单位的任免和管辖。单位中所需的各种资源以及所得到的可供支配的各种利益和机会大都来自上级单位,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完全按照行政的力量,从而使资源利用和经济行为主体行政化。在这种体制下,下级单位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单位行政指令,没有自己行为的自主权。单位普遍具有行政级别无论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还是属于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它们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行政级别。如部级企业、省级的公司和研究所、地市级的学校和商店、县级供销社和医院等。单位的级别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单位间的社会分层状况。一般地说,单位的
14、级别越高,或者所有制层次越高,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就越高,占有的各种资源、利益和机会也越多。单位功能的泛化表现为专业功能的弱化。由于任何单位专业功能的划分和组织目标的确定,都必须服从于国家宏观目标的需要,于是,单位放弃了一定的专业功能,在内部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格局。其次,体现在社会功能的强化。单位承担着对个体进入单位后所有权利的实现和满足的功能,单位代表国家对其负有生老病死的无限义务。单位成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从各种福利机构在单位内设立,到各种社会管理职责的承担,单位成为了一个集专业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组织。单位功能的泛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在极大的程度上
15、强化了单位成员对其单位的全面依赖。单位成为国家对社会进行直接行政管理的组织手段在单位制下,所有基层单位都被纳入国家行政组织结构,成为国家行政组织的延伸。单位普遍按照行政组织模式构造,党群组织贯穿其中,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体系。国家的意志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下达到各个单位,再通过单位而贯彻于全社会。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国家是权力主体,单位则是责任主体,是国家责任的代理人。改革后单位制的结构转型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的单位制,逐步向新的“利益型单位制”转变。单位的非行政趋向明显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不仅取消了行政级别和行政隶属关系,行政功能弱化,行政纽带也已经松弛,正朝着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主
16、管理、权责分明、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此外,大量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它们和国家不存在归属关系,国家的职能部门对它们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而不是直接控制。单位的专业化功能逐步加强在效益原则和市场导向的推动下,企业的改组、转向、兼并、破产等机制的运行,强化了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向。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正按照专业职能的要求进行撤并和调整。单位的社会职能逐步剥离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社会福利机构建立和健全,单位的社会职能正逐步回归社会。企业单位不再是社会福利院,不再是政治斗争的舞台,而是履行经济职能的市场竞争主体。个人的自主性日渐增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分
17、配方式趋向灵活多样,社会资源的分布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单位已不再是个人获取利益的唯一途径,作为“单位人”的个人也在市场中越来越成为独立的个人,他们已逐渐摆脱了对单位的全面依附,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正在逐渐完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必读文献:必读文献:(美)彼得(美)彼得布劳著,现代社会布劳著,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阅读文献阅读文献路路风风,“单单位位:一一种种特特殊殊的的社社会会组组织织形形式式”,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 ,19891989年第年第1 1期。期。李李路路路路,“中中国国的的单单位位现现象象与与体体制制改改革革”,(香香港)中国社会科
18、学季刊,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1993年第年第5 5期。期。李李汉汉林林,“关关于于单单位位社社会会的的一一些些议议论论”,社社区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996。李李汉汉林林,“中中国国单单位位现现象象与与城城市市社社区区的的整整合合机机制制”,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19931993年第年第5 5期。期。李李猛猛、周周飞飞舟舟、李李康康,“单单位位:制制度度化化组组织织的的内内部部机机制制”,(香香港港)中中国国社社会会科科学学季季刊,刊,19961996年秋季卷总第年秋季卷总第1616期。期。揭揭爱爱花花,“单单位位:一一种种特特殊殊的的社社会会生生活活空空间间”,社会学月刊,社会学月刊,20012001年第年第1 1期。期。杨杨晓晓民民、周周翼翼虎虎,中中国国单单位位制制度度,中中国国经济出版社,经济出版社,19991999。李李路路路路、李李汉汉林林,中中国国的的单单位位组组织织资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000。刘刘建建军军,单单位位中中国国社社会会调调控控体体系系重重构构中中的的个个人人、组组织织与与国国家家,天天津津人人民民出出版版社社,20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