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第一课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教学目标: 1.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2.掌握基本的地形地图知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人们活动的变化来理解区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准备中国地形图。 2教师准备:ppt、地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主题,进入情境 1. 这单元题目锦绣中华在我心 2. 锦绣是美好美丽的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我们祖国的美丽呢
2、?3. 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加以指导、分类。(壮丽的高山、秀美的江南水乡、精美的哈尔滨冰雕、美丽的海南岛。)(二)学习新知1.地理学家将祖国的高山、热情的沙漠,美丽的海岛,称之为地形。 2.我国的地形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在祖国的地形是什么样子呢?)观看课件。 3.了解祖国五种不同的地形以及面积比例a.出示文字灯片、学看地形图 黄高蓝水绿平原,沙漠黑色一片片,棕色本是最高处,白色终年积雪寒。 b.了解中国地形的地势特点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高原:百分之二十六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丘陵:百分之十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雄伟壮丽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起伏不平的丘陵
3、,群山环抱的盆地,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山地面积大,对发展林业、旅游业、采矿业有利,不利于大型的机械操作,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西南部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大约是3000米以上)中部和北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1000-3000米) 东部以丘陵为主,海拔在500米以下 c.查找地形 小组合作,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和最大的沙漠。(三)综合实践 1.说说家乡的地形。 2.不同的地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祖国知识抢答赛1.中国的哪
4、座城市被称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市)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3.冰雕艺术节在哪个城市举行?(哈尔滨)4.我国的哪座城市是文明中外的春城?(昆明)5.教师简单小结评价。(二)情境导入1出示祖国各地风景图片,师生共同欣赏。2.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三)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1.学生小组交流祖国风格各异的美丽风光。2.北国风光,千里冰霜的美丽哈尔滨 南国热带风光,多彩绚丽海南岛 美丽的热带森林西双版纳 壮丽圣洁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让祖国的锦绣山河更加美丽多彩。3.师补充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故事。4放录音: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5出示书中诗歌,了解
5、诗歌中东北地区的美丽。6.读完诗歌,你了解到哪里知识?(师出示图片使学生对东北美丽的风景有所认识)7.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了解,使学生懂得要保护动物。(四)游戏有关地形的知识真不少,现在我们做小游戏。名字叫做它和生活有联系。游戏规则:小组以唱歌,或者编快板,来表达这节课所学地形、气候知识。表演完后,要陈述出所讲地区的气候、地形,以及可能带给当地人生活的影响。(五)实践活动1.写赞美家乡的小诗2.查找保护动植物的感人故事一到两个,与同学交流3.建立资料库板书设计: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地形种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6、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教学反思: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住房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
7、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旅游时老师喜欢拍摄房子的照片。房子总会让我们感受到当地独特的风情,独特的历史。房子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欣赏一下老师今天带来的图片吧。(播放ppt)2.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住房都不一样,为什么住房会多种多样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多种多样的住房二、新授(一)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房屋的起源中国距今已有170多万年的历史,中国的住房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那最初的房屋是个什么样子的,大家
8、知道吗?请看故事。(网上播放房屋起源故事)远古人会选择近山、近猎的山洞作为自己的住房。现在同学们住的高楼大厦。那房屋又是怎样从山洞演变发展到如今的高楼大厦的呢?请同学们看房屋的发展史。(出示房屋发展史)谁来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样的房屋?山洞-草棚-土房-瓦房-高楼大厦房屋经历了从山洞到草棚到土房到瓦房到高楼大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远古人选择大自然中的山洞作为住房,传说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教人们砍木伐树,筑作宫室,建成草棚居住下来。可草棚避风挡雨效果不够好,于是人们就用石头、泥土垒成土房。后来,人们又烧制砖瓦建成砖瓦房,如今大部分农村都居住这种房子。现在,人们又利用钢筋水泥建成高楼大厦,既环境优美,又宽
9、敞明亮,舒适。房屋的每一个演变过程都是一个进步,这些进步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你从这一个个发展演变过程中感受到什么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二)会“走”的房子特色房中国劳动人民充满了无穷的智慧与力量,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了会走“的”房子。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会“走”的房子吗?蒙古族住的“蒙古包”被称为会“走”的房子,请说说你的理由。(温顾。回顾上学期已有知识加深见解。)我国内蒙古、西藏人民过着游牧生活,哪里有丰润的牧草,他们就把家安在哪,而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帐篷,哈萨克族的毡房(上学期未涉及)都具有易拆易装,方便搬迁的特点,所以被称为会“走”的房子。当然现在,牧民也建立了一些楼房,如
10、学校,医院,商店等服务设施。你还知道哪些会“走”的房子吗?船在河流众多的江南水乡,如江苏的苏州,浙江的杭州等地,船的确被人们称为会走的房子,请同学们看屏幕。(我家住在苏州,我们的房子窗户很大,前门通马路,后门可乘船,你知道吗?船除了做运输工具外,也是会“走”的房子。)房车房车是集具车与房于一身的现代时尚的会“走”的房子。三、为房子找家中国地域广阔,地形不同,气候多样,人们能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创建各自需要,各具特色的住房,请同学们找找,将各种民居摆到相应位置。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 1. 各具特色的住房为我们美丽的祖国锦上添花。还有一些有着特殊价值和意义的老房子,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认识它们
11、。(出示网络搜集的北京四合院图片)大家看看,这房子有什么特点?2.了解四合院,走进历史记忆这房子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形,房房相连,院院相通,这就是北京有名的四合院。四合院历史悠久,自元代建都北京时就出现了,结构独特,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开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连外国游客到北京都 想去游览一番。如今,北京已规划出25处四合院保护区。3. 皇家有故宫,民宅有乔家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处有名的建筑,它就是山西有名的民家住宅乔家大院。请看图片及介绍(出示乔家大院图片及介绍)。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步入其间,既会得到美的享受,又会使人增长许多知识。
12、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有乔家。”北京四合院与山西乔家大院是我国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二、房子与自然环境这些屋顶构造有什么不同?(尖顶、平顶)为什么不同地区有不同风格呢? 不同地域的民居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三、特殊含义的住房窑洞(1)窑洞分布在哪?(我国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境内。)(2)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为什么要挖窑洞居住?“我国秦岭以北、
13、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境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被称作“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直立不易坍塌的特点,挖窑洞居住。窑洞既省工省料,又冬暖夏凉。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建起了新瓦房。”“我的家乡在延安,我们住的窑洞冬暖夏凉。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就是在这些窑洞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3)结合你的体验,说说窑洞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的原因?向学生讲解一下窑洞的挖建原理,配合示意图。讲解红薯窖的原理,理解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窑洞的温度冬天和夏天没什么变化。说它冬暖夏凉,是因为它保温性能好。窑洞挖在山坡上,因此它
14、的“屋顶”和“墙壁”都相当厚。人们挖窑洞时,都选择土质比较坚硬的地方,这种厚而坚硬的墙壁不容易传热。所以,窑洞的顶和壁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窑洞口能够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四、拓展小小设计师:每个同学是一位位充满智慧与才能的中国人,请大家拿出自己设计的未来的理想住房上台展示,并加以介绍。五、课堂总结生谈收获。因为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需要,所以人们建成的住房多种多样,这正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板书设计: 多种多样的住房远古时代:穴居野处 构木为巢(荒山野岭 草窝山洞)始祖黄帝: 伐木构
15、材 筑作宫室 上栋下宇 以避风雨(土坯房 茅草屋 砖瓦房 高楼大厦)会“走”的房子: 游牧民族 (蒙古包 帐篷 毡房) 南方地区 (船) 房车传统住房:北京四合院 乔家大院风格迥异的特色住房:平顶房 竹楼 吊脚楼 窑洞教学反思:| 第三课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一些地区各具特点的交通工具,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2、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知道车船的发明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适应的交通工具,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教学重、难点
16、: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让学生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明白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南北方不同的交通工具1.组织学生看图比较南北方的畜力和人力交通2.让学生看图说说这些交通工具一般在什么地区使用?为什么人们仍在使用这种比较落后的交通工具,他们有什么特点?(青藏高原:牦牛 东北地区:狗拉爬犁 西北沙漠地区:骆驼 江南水乡:摆渡)3.教师总结(由于地域的差异,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发明了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交通工具?哪些交通工具在家乡看不到?5.在中国政区图上明确南北方的划分。明确:南方船多原因是河多,水资源丰富,马车多在北方平原或
17、草原地区使用方便。二、船的发展1.小组讨论:船的发展过程。(1)讨论:哪些仍在使用?今天的哪些交通工具是由他们发展而来的?(2)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资料,说明我国明朝造船业的发展。(3)乌篷船的故事(没有污染,能源消耗小,简易方便)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自行车王国1.角色扮演:自行车与汽车的对话。2.辩论会:发展自行车还是轿车?人人拥有轿车好吗?3.讨论会:轿车走进家庭的利与弊。二、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的辩论,老师真为你们的表达分析能力所折服。看来,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在发展交通工具的同时还要积极倡导环保、节能、安全的理念。我想聪明的人类既然能够发明出先进的交通工具就一定有能力
18、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挽救我们的地球。这个艰巨的任务要靠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来完成。三、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新型的交通工具。把你的设想画出来。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牦牛(青藏高原)狗拉爬犁(东北地区)骆驼(西北沙漠地区)摆渡(江南水乡)现代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船自行车:体积小,灵巧方便,节约能源,锻炼身体教学反思:第四课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2.使学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能客观分析
19、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的培养。3.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课前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课前)让学生欣赏。联系生活,导入话题。1.(课件:美食)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歌曲,看着这满眼的美食,你有什么感受?想要吃美食我们首先要了解美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揭示课题。二、新授课1.南北饮食(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家近三天都吃了什么主食?)活动一:展示调查结果,小组进行统计(1)学生展示自己通过家庭走访和网络书籍调查后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美食名称哪些地方人们喜欢吃这种美食这个地方的主要农
20、业产物你们发现我们北方人以什么为主?去南方旅游时,你们发现没有南方是以什么为主食呢?南方的米可以做哪些佳肴?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这些食品,米还可以做很多的特色小吃。如:(出示图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小结:正是因为我国的地域辽阔,有了南北之分,我们北方人种小麦,南方人种水稻。)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对,因为我们北方盛产小麦,南方盛产大米,所以在饮食上出现了“南米北面”的差异。请大家看一个短片,让我们看看影响饮食习惯的形成有哪些因素呢?(随机做出解说: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教师小结:影响我们饮食习惯的除了地域的物产外,还有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2.八大菜系师
21、:我国南北方的饮食的确有很大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在我国各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菜系,这就是八大菜系。课下我们都搜集和熟悉了八大菜系的资料,现在请各位同学做好准备,我们要举行“中华美食擂台赛”啦!(课件出示)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个小短片,再去深入的地了解中国的八大菜系。人们常把口味概况括为“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虽然不太准确,但也反映出区域的饮食口味的是有差异和区别的。小结:我们中国的八大菜系的确是种类繁多,每一道菜在具备了自己菜系特点的同时,也注意了色香味意形,可见中华的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美食故事北京烤鸭的来历 北京烤鸭,是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的名食,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
22、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 相传,烤鸭之美,系源于名贵品种的北京鸭,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据说,这一特种纯白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不仅如此,北京鸭曾在百年以前传至欧美,经繁育一鸣惊人。因而,作为优质品种的北京鸭,成为世界名贵鸭种来源已久。 臭豆腐的由来! 臭豆腐很有名气,究其来历有段“古”: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赴京考试落第,又无盘缠返乡。 王家原以做豆腐湖口,王致和亦懂此手艺,于是
23、留京以磨豆腐谋生。一日,遇到豆腐滞销,积存不少,王生怕豆腐变坏,血本无归,便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盐香料,置于坛中,并封其口,以为这样便可造出腐乳来。谁知过了一些日子坛口打开,腐乳做不出来,豆腐臭气熏天。王生试尝之,其味鲜美。遂将此臭豆腐试销,竟也获得顾客好评臭豆腐从此流传开去,到了清末,臭豆腐已是大行其道,连慈喜太后也嗜吃此物。二、吃出文化吃出文明 其实现在的“吃”早已不是为了充饥,为了品尝美味了,这吃中还有智慧还有故事,谁来给大家讲一讲“吃”中的故事? 生:讲美食中蕴含的故事。 小结:这吃中的故事让我们领略了中华美食丰富的文化内涵,真是吃中有文化呀! 同学们,每到传统佳节,全家人都会聚到一起
24、,吃一顿团圆饭,那在我们用餐时,我们应该懂得哪些礼仪呢? 生交流。 小结:是呀,在我们享受美食的同时,还得注意文明和礼仪。 在一些大的聚会中,我们更要讲文明讲礼仪,来显示一个人的素养,一个民族的素质。 的确,“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文化,让世人与我们共同品味中华食文化的智慧和内涵,让中华美食名扬天下。三、作业课后尝试帮助家长做一道家乡特色菜并说明其特点。板书设计:中华美食名扬天下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 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教学反思:第五课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不同区域人们服饰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祖国地域的辽阔和差异,感受我国劳动人
25、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国家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提高,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知道服饰与当地气候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在不断变化;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人们服饰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2.掌握服饰的不同变化及,勇于向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宣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一段服装模特表
26、演)同学们,看完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可以看到,模特们的服饰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款式也多种多样。你们想对服饰有更多的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二、新授课(一)衣裳的传说 1.师:关于衣裳还有美丽的传说,你们想不想听?师讲述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 2.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衣裳的传说?3.生简单介绍衣服的起源和发展。(从远古时代的穿树叶,披兽皮.发展到现在多姿多彩的服饰) 4.教师小结:远古时代穿树叶、披兽皮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人们做鞋子衣帽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现代多姿多彩的服饰。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的服饰多姿多彩。现在,我们衣服的面料有棉麻丝腈纶等等
27、。(拿出一件丝绸衣服)同学们猜猜我拿的这件衣服是什么面料的?(丝绸)你们知道丝绸的故乡是哪里吗?(中国)丝绸是我国的所特有的。早在四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那么对于丝绸你了解了它的哪些有关知识呢?(二)绚丽的丝绸 1.生依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丝绸的特点、制作过程及其他。(预设:丝绸的颜色色彩斑斓、灿烂夺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丝绸的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它的纺织过程非常复杂。丝绸可以出口换取外汇呢) 只是得到它的原材料-蚕丝就相当麻烦。 自学28页,说一说丝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交流明确:养蚕结茧缫丝织布上色绚丽的丝织品 2.教师小
28、结:丝绸确实以其复杂的织造技术和文化艺术令世界所折服。通过你对丝绸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呢?(预设:从丝绸的身上我感受到我国纺织丝绸的历史悠久。我国劳动人民是非常勤劳的。 他们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三)不同地域的服饰1.教师小结过渡:正因为有了劳动人民,我们才有了绚丽多彩、形式各样的美丽服装,才有了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谁来说说你一年四季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生自由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随季节的不同更换不同的衣服呢?(服饰受到自然环境中气候差异的影响,主要是在气温的影响时,而发生变化。)人们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衣服原料的制造上,对于服装的设计也是因地制宜的。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服
29、饰的差异也很大。 2.(出示29页图片)生观察,说说这些服装的特点有哪些?生观察后汇报。(分别从寒带、热带、水乡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介绍得很好。让我们再想想:在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人们的服饰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谁来给大家介绍。 (预设:北方,最北边的大兴安岭,一片冰天雪地。那里气候寒冷,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五十多摄氏度。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那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所以人们为了抵御风寒,都喜欢穿以兽皮为主的衣服。但总的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到了冬天,人们在衣服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厚。江南水乡气候怡人,比北方地区要暖和的多。因此,那里的人们都喜欢穿长布衣、长布裤,
30、头上还围着蓝布包头,脚上穿的是绣花圆口的布鞋。 我国南方福建沿海的惠安县。那里的妇女叫惠安女,她们穿的服装就叫惠安女服饰。她们带的帽子叫斗笠,斗笠边缘两侧还缀有塑料花或者是绢花来作为装饰。她们除了带黄斗笠特别外,头上还围着花头巾。因为她们居住在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再加上她们常年居住在海边,带黄斗笠,围花头巾,是为了防止日晒的。)4.同学们,你们刚才介绍的三个不同地区的服装都属于我国的汉族服装。让我们再回到地图上来看看,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我国的气候是北冷南热,因此说,不同地域,由于气温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各不相同。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 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最北边的大兴安岭,一片冰天雪
31、地。那里气候寒冷,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五十多摄氏度,所以他们那边衣服很厚。南边,太阳炎热,所以那边衣服透气、防晒。 那么在同一地区,一天之内人们的服装有没有变化?假如有,你知道是哪些地区吗?二、新授课(一)探究同一区域的衣服变化以及原因 (预设: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是因为吐鲁番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气候影响了人们的穿着。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们穿皮袄是“山上穿着、山下围着”,这样的服饰也与地形、气候有关。) 大家还知道哪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服饰吗? 学生用放映幻灯片的形式,边放映边解说。 6.教师总结:我国的服装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并对
32、世界服装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着装更是异彩纷呈。(二)实践活动 1.组织开展“服饰变化你我他”活动。课下我们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新、老照片,谁能当一名解说员,为大家介绍介绍。(生分小组进行解说) 2.通过介绍,我们感受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服装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那么,这些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3. 组织开展“班级服装模特大赛”活动。课前大家通过自己的巧手设计了一些服装,现在我们来展示给大家看?(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4.看了大家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我们中华服饰的未来,我们用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把我们的中华服饰变得更加多姿多
33、彩。(五)向陋习宣战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穿衣从只求保暖到追求时尚,追求美,说明了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些美丽的身边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请同学们看图片:(师出示33页图片) 2.讨论:你认为他们的行为对吗?为什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陋习?他们的危害是什么? 3.生汇报交流。 4.我们怎样纠正自己和别人的这些陋习呢?(大家共同制定倡议书在学校广播站播出,同时针对自己家庭的问题,把制定的倡议书宣读给爸爸妈妈,共同督促改正。希望大家都做一名文明的公民。)三、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面料好,设计也非常多样化。我们对我国各族劳
34、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我们为之感到自豪。那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服装的变化不仅受气温、地形、社会发展的影响,职业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穿着。课下同学们可搜集不同职业的人们的穿着。板书设计: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衣裳的传说绚丽的丝绸不同地域的服饰服装的变化向陋习宣战教学反思:第六课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
35、能力。3.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 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和你们说两句话,但这两句话与众不同,你一定要认真听哟,看自己是否明白它的意思。教师用方言讲话,学生认真倾听。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二、新授课1、谈方言(1)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方言?(大屏幕出示方言的定义,并指名读)(2)谁能说一说本地有哪些特色方言?(学生交
36、流,教师总结)(教师尝试着说了陵川、阳城、高平、沁水和晋城的一些典型方言)(3)师讲述一些外地方言引起的笑话。(学生就笑话谈自己的感受。)三、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1.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对方言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2.学生汇报。3.组织学生讨论“方言”的利与弊。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4.教师小结:乡音,体现了家乡人的亲情,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5.(大屏幕出示案例)嘲笑有乡音的同学,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6.学生汇报。7.教师总结:中国各地方言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不能歧视地方方言,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话,我们要养成讲普通话的良
37、好习惯。8.那么推广普通话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后回答)9.教师小结.(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地域性节日1.学完了普通话,我们现在就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有什么特色节日?课前,老师留了作业,让同学们搜集一下有关我国不同区域特色性的节日,不知同学们搜集的如何,现
38、在把小组资料汇总分类一下。2.小组讨论,汇总资料。3.(大屏幕出示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提问:知道这是哪里吗?4.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师随机给予表扬、肯定和补充。)5.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肯定玩儿得很痛快呀!这样做,行不行呢?这些节日能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 6.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地域性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有密切关系,不可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呀?(生谈收获)板书设计: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不同地域的方言: 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
39、切。 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 地域性节日: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教学反思:第七课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教学目标:1.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2.学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完成手抄报。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劳动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动手、动脑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策划手抄报1.学生分小组讨论手抄报的形式、内容,
40、有总体设计和各小组的分工,选出美术基础好的学生负责总体规划方案。2.大家讨论并通过总体规划方案。3.各小组分工,提出自己组的任务。4.小组讨论分工,每个同学领取任务。二、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组的“小专栏”1.学生汇总资料,选取相关的资料。2.共同设计布置。3.完成小组的手抄报。三、展示交流1.各小组组长展示本组作品,并作简单介绍。2.评选优秀作品。3.将优秀作品张贴于教室文化墙上,供学生赏析。四、教师总结,激励评价板书设计: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策划分工合作完成交流评优展示赏析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第一课 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目标:1.懂得食物等对生命的重要作用,进而体会农业对生命的重要
41、作用。2.通过资料的收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3.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了解其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教学重、难点:1.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了解其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2.通过资料的收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说到农业你想到了什么?你眼中的农业是什么?老师这里有个录像片请同学们看一看。(放一段农业生产活动的录象(像)片)录像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在参加农业生产,在干农活)小结:对,他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板书:农业)二、了解农业那么,你们还了解哪些农业生产活动呢
42、?种水稻、种花生、种菜、养鸡其实,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一些劳动也是农业生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出示:栽培农作物,如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种植果树和林木;饲养家畜和家禽,如牛、羊、猪、鸡、鸭等;养殖或捕捞鱼虾及其它水产品,都是农业生产劳动。)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农产品。(学生动手画)交流作品,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探究农业1出示课件(一桌食物)猜猜这些食物都是什么农产品制成的?看来我们吃的这些食物都是由农产品制成的。(板书:食)2出示课件(衣服、被子等)说说这些又都是什么农产品制成的呢?我们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等都是由棉、麻、毛、丝等农产品制成的。(
43、板书:衣)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农业。看来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板书: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出示课件(教材41页,日常生活中看农业)你能将表中的的原材料与物品联系起来吗?4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对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然后组内交流,每组选一名最好的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看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板书:住 行)出示课件:“不仅日常生活与农业密切相关,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单生(指名)读)5农作物可以制成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为很多行业提供了原料,你能将下面的农产品为其他行业提供的原材料和制成的产品联系起来吗
44、?出示课件:(教材42页,各行各业离不开农业)通过刚才的探究使我们了解到,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板书:各行各业)二、总结升华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对农业和农业劳动者一定有了更新的了解和认识。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化作一句话告诉大家吧!2出示课件,教师总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让我们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感谢他们用艰辛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板书设计:我们的衣食之源各行 农业 各业住、行教学反思: 第二课 农业大家庭 教学目标:1.懂得珍惜土地、体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付出的劳动与智慧,懂得尊重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愉悦,从而形成对待劳动、劳动者的正确态度。2.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3.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