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激励理论在员工薪酬管理中的运用目 录目录I摘要 II关键词 II一、激励理论的背景1(一)国外研究现状 1(二)国内研究现状 3二、企业员工激励现状及启示4(一)员工激励现状4(二)员工激励理论启示4三、几种常用的薪酬制度5(一)岗位工资制度 5(二)绩效工资制度 5(三)混合工资制度 6(四)年薪制6四、企业薪酬体系建设6(一)确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7(二)解决价值分配中的三对矛盾7(三)薪酬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8(四)案例及分析8(五)小结 11参考文献 12摘要: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励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
2、使用的方法。它是企业对员工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和答谢。在员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人运用的方法。薪酬总额相同,支付方式不同,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所以,如何实现薪酬效能最大化,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关键词:薪酬激励,能够,发挥,员工,潜能12论激励理论在员工薪酬管理中的运用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
3、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
4、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除了这两类激励理论的研究外,国外学者也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 1、内容型激励理论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
5、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阿尔德佛的“生存-关系-成长(ERG)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在1969年发表的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提出了“生存
6、-关系-成长(ERG)理论”。他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从2O世纪4O至5O年代起就开始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他着重研究了人们的高层次需要。在其1969年出版的激励经济成就(与DGWinte
7、r合著)一书中系阐述了成就需要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耍。这些需要并非像马斯洛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是先天的本能欲求,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因此成就需要理论也称后天需要理论。2、行为型激励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他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其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辩证地提出了在进行
8、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这些也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3个条件。一是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二是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三是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他的不足在于他忽略了习惯性行为和下意识动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等等著作中提出来了公平理论的观点。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波特劳勒模型 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EELawler)和莱曼波特(LWPorter)提出的一种激励理
9、论。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作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 波特一劳勒期望激励理论在20世纪6O至70年代是非常有影响的激励理论,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动和努力,并使员工满意。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二)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由以前只注重简单的劳资行政管理开始转到复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的学者运用西方的理论结
10、合企业实际情况,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有: (1)俞文钊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我国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他在公平理论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公平差别阀理论,马胜祥博士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 (2)韩大勇、顾建平、林彬等都对知识型员工员工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韩大勇提出了小满意创造大收益的观点。而顾建平则认为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主要是实施薪酬激励。林彬则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好的方法是为员工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张望军对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对比,探讨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 (3)苏伟伦通过对企
11、业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8类激励员工的方法。分别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关怀激励、民主激励、竞争激励和反向激励。 (4)王志兵提出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行完善的沟通体系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二、企业员工激励现状及启示 (一)员工激励现状1士气低落才激励。很多管理者都认为激励上常规性的工作,无须花太多的精力。其结果呢,直到公司内部人员频繁跳槽,才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但已为时过晚。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失偏重,形式单一。现实中,一些企业老总并不总是考虑员工的内心需要,即马斯洛的高级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形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形式单一,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造成
12、企业费事费财,激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在激励前,一定要搞清楚员工最需要什么,而且想方设法满足他,并且形式灵活,才能有利于激励效果。 3轮流坐庄搞平衡,挫伤了先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激励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到拿真正标准来衡量,评先评优轮流坐庄,今年你当,明年我当,年年如此,年年走过场,先进不再带头,后进保持着落后,激励成为可有可无的工具。4缺乏考核依据,激励成为无源之水。一些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工作标准,难以对员工进行合理的业绩考核。企业效益好时,领导一拍脑袋,就发奖金,多少研究一下就敲定
13、。大多的企业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当官”的多拿一些,员工少拿一些。奖金成了“大锅饭”,发了白发。激励下属应当有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对工作业绩的考核。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激励机制,要让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并且清楚实现目标后能得到什么回报,这才能调动大家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员工激励理论启示 1.选择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员工。人的行为是由他们的需要、动机及其所导致的态度所决定的,而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又不一定是对企业有利的(比如麦戈雷格关于人性假设的X理论Y理论中关于人性的X理论假设),所以员工的需要获得满足并不一定能够导致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说“满意的员工并不一定就是高生产率的员工”
14、。由于当一个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他的需要、动机、人格特点以及可以概括上述内容的工作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要想在其进入企业之后再去校正它们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企业最好是在招聘和雇佣的时候就尽量去寻找并挑选出那些个人的需要与组织的需要一致性程度最高的员工。或者说,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是从员工没有进入企业就开始了的,只有那些工作价值观与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高度一致的员工才有可能成为企业最可靠的组织成员以及真正可以依赖的发展支柱。2全面了解员工的多种需要。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奥德弗所说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以及成长需要;麦克里兰所
15、说的成就需要、权利需要以及归属需要;亚当斯所说公平的需要等等。并且一个人的需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必须随时注意了解和掌握在自己的员工中所存在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及其变化情况,并在一定的前提下(即不牺牲企业绩效和目标)通过管理实践、政策甚至企业文化的调整尽量去满足他们的各种个性化需要,从而确保他们忠于企业并且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3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员工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尽管人的个性和工作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工作的目的、使命以及目标是对员工形成激励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常常能够导致某种集体成就的实现。从目标设定的定义“设立某些能够对员
16、工的行为产生指导和指引作用的理想结果的过程”,我们就不难看出,有意义的目标确实能够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引导和指引作用,从而强化他们的努力程度(尤其是在员工参与目标制订的情况下)。同时,学习理论又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优良的绩效和对企业有利的行为只有在得到不断正面强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持续性地表现出来,而不良的绩效和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也只有在得到及时负面强化的情况下也才有可能获得改善或修正。三、几种常用的薪酬制度 (一)岗位工资制度。“岗位工资有多种形式,包括岗位效益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岗位工资制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
17、工资;调度的弹性不大,但凡出现员工因认为岗位工资是他们理所当然得到的,认为他们为公司作出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况,岗位工资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强调员工的工资调整取决于员工个人、部门、及公司的绩效,以成果与贡献度为评价标准。工资与绩效直接挂钩,强调以目标达成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注重结果,认为绩效的差异反映了个人在能力和工作态度上的差异。绩效工资通过调节绩优与绩劣员工的收入,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以刺激员工,从而达到发挥其潜力的目的。然而,由于影响绩效工资的因素很多,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操作性困难。首先,绩效工资可能对雇员产生
18、负面影响。有时候,绩效工资的使用会影响“暂时性”绩劣员工的情绪,甚至会将其淘汰,而这种淘汰会引发企业管理成本的大幅上扬。其次,绩效工资的效果受外界诸多因素制约。第三,绩效工资的评判标准必须得到劳资双方的共同认可。第四,员工对绩效工资具体方案的真正满意度。有时绩效评价难免会存在主观评价。这些困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工资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降低了激励效用。 (三)混合工资制度。“混合工资制也称机构工资制,是指有几种只能不同的工资结构组成的工资制度。”结构薪酬的设计吸收了能力工资和岗位工资的优点,对不同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分类,并加大了工资中活的部分,其各个工资单元分别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和
19、要素,因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按岗位、按技术、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年薪制。年薪制很早前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年薪制一般作为高层管理人员使用的薪资方式,是一种“完全责任制”薪资。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年薪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对提升绩效有很大作用。年薪制突破了薪资机构的常规,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年薪制代表身份和地位,能够促进人才的建设,也可以提高年薪者的积极性。年薪制对国企普遍存在的“59岁现象”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四、企业薪酬体系建设 (一)确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薪酬体系建设首先要支持企业
20、战略的实施,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薪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整体的人力成本的控制,是促进单位劳动效能提升的价值创造。因此,薪酬管理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根据战略实施过程中各岗位的实际贡献来分配价值。如果一个企业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则价值分配必须强调内部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如果一个企业采取的是产品差异化战略,则价值分配必须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同时,公司战略实施过程是一种全员行为,薪酬管理还需维持内部的公平性,促进各部门的协作效率,需要根据各类岗位对公司总体战略的实际贡献度进行客观的价值评价,在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析及岗位测评。 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薪酬体系
21、建设需要满足基于资源的竞争战略,即通过薪酬激励培育企业内部的核心资源优势(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市场响应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员工学习能力、响应变革能力、自我批判能力等)。一个企业应该深入分析企业发展所依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并在价值评价中给予认可,对于公司内的关键岗位,在薪酬分配上应给予倾斜。薪酬体系建设其次要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营造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能活多久,它并不是墙上的简单的口号,而是企业的战略抉择和是非判断的基点,它表达了公司存在的意义,明确了公司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只有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被全体员工所认同,企业内部才能创造一种共同语言,才能从思想
22、到行动形成一股合力。而薪酬管理一方面从分配形式的设计上对文化产生影响,如公司强化绩效导向的文化,则奖金的设置比例要大;或者公司强化能力导向的文化,则基本工资的设置比例要大。另一方面在考核与薪酬的结合上,各种薪酬评价要素及权重的设计,就可以强化不同公司的文化特征,如公司强化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则考核要素中就加大团队协作的考核权重。同时,在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如果在薪酬管理上不倡导创新的文化,不对员工创新的行为给予鼓励,不对员工循规守旧的行为给予处置,则创新就没有群众基础,创新只能是几句口号或流于形式。(二)解决价值分配中的三对矛盾薪酬体系建设,最后要考虑
23、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着眼点在于解决价值分配中的三对矛盾:现在与将来的矛盾。为了剌激员工的当前贡献,通过短期激励的方法的确可以强化员工的行为。典型的做法就是以成败论英雄,使得每个员工都关注眼前结果。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忽视有些重要的、但不易很快见到效果的工作,如新市场的开拓、新技术的开发、经营创新与管理变革等,这些工作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工作成果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如果一个公司过分地强调当前结果,必将有了今天就没有了明天;但如果不追求当前成果,企业就会活不过今天。因此,薪酬分配必须促使企业发展,并且能持续发展。老员工与新员工的矛盾。由于公司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风险大,
24、收入少,投入多,为了激发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公司往往描绘未来的美景,给员工承诺一个金色的世界。当企业发展起来后,新老员工的利益冲突日益显示出来。老员工由于历史的贡献分享今天自组成果,甚至一些企业的初始出资者始终保持公司剩余价值的独享权,这样,外部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司后找不到创业的感觉,甚至感到被老员工剥削。一个公司如果不能不断地吸取外部优秀人才并激发其创业激情,公司的机能必将逐步退化,最终导致公司的死亡。个体与团体的矛盾。为了强化激励,企业往往过分强调员工个人评价与激励,但如果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必将会影响员工之间的协作精神,从而影响组织整体的运作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链条的断裂。而过分强调团
25、体的利益,必将会导致员工吃大锅饭思想。(三) 薪酬体系的主要内容基于以上薪酬体系建设的分析,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必须体现企业个性化特征,在薪酬制度设计上更应注重方法。以战略和价值链为基础形成薪酬策略,以策略为导向形成薪酬方案,以方案实施为目的有针对性的选用薪酬工具。应在整体薪酬分配结构中充分考虑各项价值分配的独特作用和相互关系,再从技术层面上来使用工具,有效设计各项薪酬制度,使薪酬管理真正能够有效运用。 薪酬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用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企业薪酬体系的建设,促进理念落地; 建立健全人力成本预算及预算执行监控体系,确定合理的人工成本; 以岗位为核心,以绩效为导向,促进员工
26、能力提升; 建立多元化薪酬分配机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工资分配正常增长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通过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对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投资,提升员工薪酬水平,吸引保留关键人才。综上分析,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惟一手段,除了薪酬激励这一物质激励手段外,还有其他物质激励手段和精神激励方法,但薪酬激励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容易被管理者运用的激励方法。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薪酬对激励员工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并不是对金钱的直接关注,而是关注如何正确使用薪酬这一金钱的激励作用。即使薪酬总额相同,但其支付的方式不同,会取得不同的激励效果。所以,如何实现薪酬效能的最大化
27、,是一门值得探讨的管理艺术。(四)案例: 某房地产集团属下一家物业经营管理公司,成立初期,该公司非常注重管理的规范化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制定了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公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公司的业务增长了110。随着公司业务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员工也增加了很多,人数达到了220多人。但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没有随公司业务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还是沿用以前的。公司领导原以为公司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经营业绩理应超过以前,但事实上,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不断滑坡,客户的投诉也不断增加,员工的工作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出现了部分技术、管理骨干离职,其他人员也出现不稳定的
28、预兆。其中:公司工程部经理在得知自己的收入与后勤部经理的收入相差很少时,感到不公平,他认为工程部经理这一岗位相对后勤部经理,工作难度大、责任重,应该在薪酬上体现出这种差别,所以,工作起来没有了以前那种干劲,后来辞职而去。因为员工的流失、员工工作缺乏积极性,致使该公司的经营一度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的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深入了解和诊断,发现问题出在公司的薪酬系统上,而且关键的技术骨干力量的薪酬水平较市场明显偏低,对外缺乏竞争力;公司的薪酬结构也不尽合理,对内缺乏公平,从而导致技术骨干和部分中层管理人员流失。针对这一具体问题,该公司就薪酬水平进行了市场调查和分析,并
29、对公司原有薪酬制度进行调整,制定了新的与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相匹配的薪资方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发展又开始恢复良好的势头。案例分析:1、激励在现代企业激励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 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所以企业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激励更是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又是企业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是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它相对于内在激励,管理者更容易控制,而且也较容易衡量其使用效果,如果能够真正发挥好企业薪
30、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可以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上述案例所述:“该公司成立初期,非常注重管理的规范化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制定了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公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公司的业务增长了110。”这是科学的薪酬制度发挥激励作用的充分体现,正是反映了企业薪酬激励效力不可低估。 在今天,薪酬激励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薪酬激励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员工强烈的工作欲望,成为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员工期望通过积极表现、努力工作,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争取薪酬的晋升,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会体验
31、到由于晋升所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被尊重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客观、公正、合理地报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每一个员工,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能保证员工从薪酬中获得经济上、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2、建立企业对外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由于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经验的积累时间很短,再加之企业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严重缺陷,企业薪酬矛盾越来越突出。现代企业理想的薪酬制度应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有才能的人;第二是确定组织内部的公平,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各岗位的相对价值;第三是薪酬必须与工作绩效
32、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奖励优秀的工作业绩,利用金钱奖赏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使用得当,会激发员工高涨的工作热情,而且又能达到企业人力成本比较合理的目的,有利于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日趋完善,人才作为资源要素之一,其配置也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人才的流动必然会受到价格一薪酬的影响,人才向着价高的地区、企业流动就成为普遍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薪酬水平在人才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是一个关键因素。企业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的薪酬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在制订薪酬标准时必须要考虑本地区同行业相似规模的企业薪酬
33、水平,以及本地区同行业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尽量使企业的薪酬具有竞争力,能够吸引和留住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3、加强企业薪酬的对内公平 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然而员工个人能力及其工作职务、工作态度的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如何使这种“差别”既能鼓励先进又能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而且又体现公平,这对薪酬管理来说越来越重要。在现实的薪酬管理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案例所讲的该物业公司工程部经理的辞职,是因为岗位间的薪酬不合理,没有较好地反映企业内部岗位间的相对价值,造成不公平感。工程部经理这一岗位相对后勤部经理工作难度大、责任重,应该在薪酬上体现出这种差别
34、,事实上没有,所以造成了工程部经理工作起来没有了以前那种干劲,后来辞职而去。企业薪酬设计应遵循“公平与公正”原则,特别是对内公平,不同部门之间或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责任和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薪酬差别必须合理。企业内部薪酬的不合理,会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以及相同部门个人之间权力与责任不对称,使部分员工在比较中,有失公平感,造成心理的失衡。要加强企业薪酬的对内公平,就必须合理地确定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就是要做好企业内部的岗位评价(Job evaluation),针对岗位本身,从岗位的复杂性、责任大小、控制范围、所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来对岗位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这才是从根本上解
35、决薪酬对内不公平的关键所在。 (五)小结企业采用何种薪酬体系和怎样的薪酬结构必然存在差异,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才能较好的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薪酬结构设计的目标是要让员工所获得薪酬额与其贡献成正比,企业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使岗位之间的晋升或降级有了量化的考核数据,使员工的精力集中到努力工作、提高工作业绩上来,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局面,这样才能较好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案例所讲的公司针对这一问题,就薪酬水平等进行了市场调查和分析,并对原有薪酬制度进行调整,制定了新的与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相匹配的薪酬方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的发展又开始恢复良好的势头。 参考文献:1.
36、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 管理学 郝国华等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34-502.苏B.M.舍佩尔 管理心理学 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05:56-603.张德 组织行为学 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4.3:80-904.傅永刚 如何激励员工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8-915.许彤 管理心理学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3:45-506.韩大勇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50-527.张冬梅 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及激励方式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06:112-1148.徐传谌 论企业家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 北京:经济科学出
37、版社,1997.9:103-1079.俞文钊 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56-6710.俞文钊 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0:89-9311.顾建平 战略薪酬知识员工薪酬激励理论与实证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12-11412.朱芝洲,俞位增,蔡文兰 现代激励理论的演进轨迹:二维框架分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A,2008年2月第12卷第1期:15-1813.王雅楠 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A,2007年第l7卷第3期 204-206 14.詹秋月 西方激励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商业经济B,第2007年第2期(总第287期)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