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结构14-01-框架结构设计.ppt

    • 资源ID:1059378       资源大小:1.73MB        全文页数:9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结构14-01-框架结构设计.ppt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袁晨 目 录1、简介2、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及荷载 3、多层框架内力与侧移的近似计算方法 4、荷载效应组合5、框架结构的构件设计和构造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本次不含,请详见抗震专篇)划划1、简介、简介1.1框架结构组成框架结构(framestructure)是由梁和柱连接而成的结构。梁柱连接处为刚节点,柱底支座一般为固定约束,如图(a)所示。如梁与柱为铰接,就称为排架结构,如图(b)所示。框架结构划划1.2框架结构特点u框架结构为高次超静定结构,既承受竖向荷载,又承受水平作用力。u为利于结构受力,框架梁宜拉通、对直,框架柱宜纵横对齐、上下对中。但有时由于使用功

    2、能或建筑造型上的要求,框架也可做成抽梁、抽柱、内收、外挑、斜梁、斜柱等。如图所示。划划u(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各构件将产生内力和变形,框架结构的侧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由竖向荷载和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剪力,使梁、柱构件产生弯曲变形,形成框架结构的整体剪切变形us;由水平力引起的倾覆力矩,使框架柱产生轴向变形(一侧柱拉伸,另一侧柱压缩),形成框架结构的整体弯曲变形ub。如图u当框架结构房屋的层数不多时,其侧移主要表现为整体剪切变形,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很小。划划1.3框架结构体系的优缺点优点:u由于框架结构是梁柱组成的承重结构,墙体不承重,故其平面布置较其它结构形式灵活,可根据使用要求分

    3、隔空间,特别是可做成大空间的会议室、营业厅及餐厅等。也可按需要做成小房间。u建筑立面容易处理;结构自重较轻;u计算理论比较成熟;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造价较低。缺点:v由于结构的抗侧刚度较低,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变形大,在地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结构的高度受到限制,在非地震设防地区,也不应超过70m。划划1.4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分类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全现浇式、半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1、全现浇式梁、柱、楼板均为现浇砼。施工时每层的柱与其上的梁板同时支模、扎筋,并一次性浇筑砼。该形式整体性好,利于抗震。2、半现浇式梁、柱为现浇,楼板为预制,由于楼板采用了预制板,因此可大大减少现场浇筑砼的工

    4、作量,节省大量模板,提高施工效率。3、装配式梁、柱及板均为预制,三者通过焊接拼装连接成整体。此种方式施工速度快,但整体性较差,不宜在地震区应用。4、装配整体式梁、柱、楼板均为预制,在吊装就位后,再浇筑部分砼而将梁、柱、板连接成整体。该形式既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又可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浇筑砼的工作量,兼有二者的优点。但节点区现场浇筑施工复杂。划划1.5结构布置(structuralconfiguration)框架结构布置主要是确定柱在平面上的排列方式(柱网布置)、选择结构承重方案和变形缝的设置。划划1.6结构布置原则1.6.1框架结构的高宽比应满足相应的要求。框架结构的高宽比是对框架结

    5、构刚度、整体稳定性、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参数。高层建筑砼结构技术规程根据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将钢筋砼高层建筑分为A级、B级两类。(见高层建筑结构)通常情况下,框架结构的高宽比应符合表中要求。高层钢筋砼框架结构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H/B)非抗震设计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6度、度、7度度8度度9度度543划划1.6.2框架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正方形、矩形、正多边形和圆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有利于提高结构的受力性能。设防烈度设防烈度L/Bl/Bmax l/b6度、度、7度度60.352.08度、度、9度度50.301.

    6、5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的比值限值划划1.6.3在框架结构布置中,梁、柱轴线宜重合,如梁须偏心放置时,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e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面宽度的1/4。如偏心距e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也可增设梁的水平加腋。试验表明,此法能明显改善梁柱节点承受反复荷载的性能。划划1.6.4柱网布置柱网框架柱在平面上纵横两个方向的排列。柱网布置的任务确定柱子的排列形式与柱距、跨度。布置的依据满足建筑使用要求,同时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与施工的可行性。柱网的形式:对民用建筑,柱网布置应与建筑分隔墙布置相协调,一般将柱子设在纵横墙交叉点上。常用跨度是4.8m、6.3m、6m、6.6m等,常用柱

    7、距为3.9m、4.5m、4.8m、5.1m、5.4m、5.7m、6m。采用内廊式时,走廊跨度一般为2.4m、2.7m、3m。常用层高为3.0m、3.3m、3.6m、3.9m、4.2m。对工业建筑,常采用内廊式、等跨式与不等跨式。内廊式柱网常采用对称三跨,图(a),边跨跨度a,c可为6m、6.6m、6.9m等,中间跨为走廊,b可取2.43m。开间方向柱距d可取3.68m。等跨式柱网,图(b)。适用于厂房、仓库、商店等,其进深方向柱距a常为6 m、7.5 m、9 m、12 m等,开间方向柱距d一般为6 m。对称不等跨柱网,图(c)。常用于建筑平面宽度较大的厂房。1.6.5承重框架布置方案柱网确定后

    8、,用梁把柱连起来,即形成框架结构。一般情况下柱在两个方向均应有梁拉结,故应在房屋纵横向均应布置框架梁。因此,实际的框架结构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但为计算简便起见,可把实际框架分成纵横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即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来进行计算。如图所示横向框架-由建筑物短方向的梁柱组成。纵向框架-由建筑物长方向的梁柱构成。两向框架分别承受各自方向的水平荷载。对于楼面竖向荷载,可由横向框架承受,也可由纵向框架承受或纵、横向共同承受。根据楼面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可将框架的承重体系分为三种:1.6.5.1横向框架承重楼面荷载全部传至横向框架梁,如图所示。此时在横向布置框架承重梁,而在纵向布置连系梁。此方案的优点在

    9、于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横向刚度(横向跨数少),纵向设较小的连系梁也有利于立面开洞。横向框架承重横向框架承重板主梁联系梁横向框架承重1.6.5.2纵向框架承重如预制板沿横向布置,楼面荷载将传到纵向框架梁,如图所示,此时纵梁为承重梁,而横向为连系梁。由于横梁高度较小,可获得较高的室内净高,也利于管线的穿行。该方案的缺点是横向抗侧刚度较差,进深尺寸受预制板长度的限制。主梁联系梁板纵向框架承重1.6.5.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两个方向的框架梁均承受楼面荷载,如图中的预制板布置以及现浇双向板均是将板面荷载向纵横向框架梁上传递。混合承重方案具有较好的整体工作性能,当楼面作用荷载较大时,常采用此种

    10、方案。顺便指出,若楼盖采用现浇板且为双向板时,则其竖向承重结构应为一空间框架。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1.7变形缝的设置变形缝有三种: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1.7.1伸缩缝是否设缝,与结构长度有关,当长度超过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一般应设缝,如不设缝,应验算温度应力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如设置后浇带、做好保温隔热层等。“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见表。伸缩缝宽度2030mm。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结构类别室内或土中露天装配式框架7550装配整体式、现浇式框架55351.7.2沉降缝如上部荷载差异较大,或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相差较大,则应设沉降缝。沉降缝

    11、可利用挑梁或搭置预制板、预制梁等方式作成,参见房屋建筑学沉降缝宽不小于50mm。1.7.3防震缝当建筑平面形状不规则,竖向高度、刚度、质量差异较大时,应设防震缝,缝宽不小于100mm。上述三缝在进行布置时,应综合考虑,多缝合一,尽量减少缝数,以方便施工、降低造价、增加整体性。伸缩缝和防震缝只需将基础以上的房屋分开,而沉降缝必须将基础也分开。1.8框架梁、柱截面尺寸框架结构属于超静定结构,其内力和变形除了与荷载大小与作用形式有关外,还与构件的截面刚度(EI)有关,而构件的截面刚度又取决于其截面尺寸,因此要首先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框架梁、柱截面尺寸应根据承载力、刚度及延性等要求确定。初步设计时,通

    12、常由经验或估算先选定截面尺寸,以后进行承载力、变形等验算,检查所选尺寸是否合适。1.8.1梁截面形式及尺寸1、截面形式对全现浇整体式框架,与梁相连的楼板是梁的翼缘,梁截面为T形或倒L形;当采用预制板楼盖时,框架梁为矩形或T形;有时为减小楼盖结构高度,增加室内净高,框架梁截面常做成花篮形或十字形;对装配整体式框架,其框架梁为部分预制、部分现浇,称为迭合梁。连系梁的截面多做成T形、形、L形、形、Z形等2、截面尺寸框架梁截面尺寸按下式确定:截面高度h=l0/8l0/12,截面宽度b=h/2h/3,且不宜小于0.5柱宽,且不应小于250mml0梁的计算跨度3、框架梁截面的惯性距I按矩形截面(图中阴影部

    13、分)计算出惯性矩I0,再根据楼板的形式进行修正求得I。(1)现浇整体式框架中框架梁截面的惯性矩I=2I0,边框架梁的截面的惯性矩I=1.5I0。(2)预制装配式框架I=I0。(3)装配整体式框架中框架梁的I=1.5I0,边框架梁的I=1.2I0。4、梁的线刚度ib梁截面惯性矩1.8.2框架柱截面形式及尺寸1、截面形式一般为方形或矩形。2、截面尺寸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一般按下列公式估算。(1)按高宽比计算Hi层高(2)按轴压构件估算AcN/fc=(1.11.2)Nv/fc式中Ac为柱截面面积;Ac=bchcN为柱所承受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v根据柱支承的楼面面积计算由竖向荷载产生的轴向力设计值;计算时

    14、,可近似将楼面板沿柱轴线之间的中线划分,恒载与活载的分项系数均取1.25。或者直接近似取(1214)kN/m2计算。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层数为6层,C30砼,底层中柱的轴力估算:N=1.1Nv=1.1124.80.5(7.2+6.0)6=2509kNAc=N/fc=2509000/14.3=175454mm2采用方形截面柱,截面尺寸可初步定为:bh=450mm450mm4800480072006000(3)按构造要求确定矩形截面框架柱的边长在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一般取400mm或以上,圆柱截面直经一般取450mm或以上,为避免柱产生剪切破坏,柱截面长边与短边之

    15、比不宜大于3。(4)抗震设计时,为防止柱发生脆性破坏,上述方法确定的截面尺寸上应满足轴压比的要求:抗震等级为一级时框架柱截面的惯性矩抗震等级为二级时抗震等级为三级时框架柱的线刚度抗震等级为四级时框架结构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为方便起见,常常忽略结构纵向和横向之间联系,将一个较规则的空间框架分解为若干个横向和纵向平面框架进行分析,每榀平面框架为一计算单元。2、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及荷载、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及荷载2.1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2.1.1计算单元确定当采用横向框架承重时,截取的横向框架应承受阴影范围内的全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阴影范围一般以柱距中线来划分,如图(a)所示。而纵向框架不承受楼面(

    16、屋面)传来的竖向荷载,仅承受本身的自重和砌筑于其上的填充墙重。当采用纵向框架承重时,截取的纵向框架应承受阴影范围内的全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横向框架不承受楼面(屋面)传来的竖向荷载,仅承受本身的自重和砌筑于其上的填充墙重。当采用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时,应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按楼盖结构的实际荷载传递情况进行计算。对于结构中部的各横向平面框架,条件相同,只需计算一个即可代表全部。对纵向框架则各不相同,应分别进行计算。柱距柱距跨度跨度2.1.2跨度与层高的确定在计算简图中,杆件用其轴线来表示;框架梁的跨度取柱子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当上下层柱截面尺寸变化时,一般以最小截面的形心线来确定。框架结构计算简图为

    17、方面计,框架柱的计算高度可取各层层高,即楼面至楼面之间的距离,但底层柱计算高度取基础顶面至二层楼板顶面之间的距离。跨度相差不超过10%时,按等跨计算内力;屋面斜梁坡度不超过1/8时,按水平梁计算.在实际工程中,框架柱的截面尺寸通常沿房屋高度变化。1、当上层柱截面尺寸减小但其形心轴仍与下层柱的形心轴重合时,其计算简图与各层柱截面不变时的相同。2、当上、下层柱截面尺寸不同且形心轴也不重合时,一般采取近似方法,即将顶层柱的形心线作为整个柱子的轴线,但是必须注意,在框架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中,各层梁的计算跨度及线刚度仍应按实际情况取;3、尚应考虑上、下层柱轴线不重合,由上层柱传来的轴力在变截面处所产生

    18、的力矩。此力矩应视为外荷载,与其他竖向荷载一起进行框架内力分析。变截面柱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2.1.3节点的简化对现浇式框架和装配整体式框架,梁与柱的连接点可处理为刚结点。预制装配式框架节点为铰节点。框架结构的基础如采用现浇式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等形式时,可简化为固定约束,当为预制柱杯形基础时,应视构造措施的不同分别简化为固定支座和铰支座。如图装配式框架的铰节点框架柱与基础的连接2.2框架结构上的荷载计算作用于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两种。竖向荷载包括结构自重、楼面及屋面活荷载、雪载等。竖向荷载一般为分布荷载和次梁传来的为集中力。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水平荷载均简化为作用于

    19、框架节点上集中力。2.2.1恒荷载恒荷载包括自重、构造层重、固定设备重等。恒荷载的标准值可按设计尺寸与材料自重标准值(容重)计算。材料容重可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12)。作用形式:一般是分布荷载(均布、梯形或三角形分布);当在框架梁上布置次梁时,承受次梁传来的集中力作用。2.2.2楼面、屋面活荷载2.2.2.1楼面活荷载的标准值及其准永久值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12)取用。2.2.2.2由于作用于多层房屋楼面上的活荷载,不可能同时均达到规范所给的标准值,所以在结构设计时可对楼面活载进行折减。对于楼面梁,当其负荷面积大于25平米时,折减系数为0.9。对于墙、柱

    20、、基础,则需根据计算截面以上楼层数的多少取不同的折减系数。2.2.2.3屋面均布活荷载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屋面其水平投影面上的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用。活荷载作用形式:同恒载作用形式。2.2.3屋面雪荷载sk雪荷载标准值,kN/m2;r屋面积雪分布系数,按荷载规范取用;s0基本雪压,kN/m2。按荷载规范取用;注意:建筑结构设计时,屋面活荷载与雪荷载不应同时考虑。取二者较大值采用。2.2.4风荷载计算风荷载的计算方法与单层厂房基本相同,风荷载体型系数s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用。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风载体型系数,对矩形平面的多层框架,可取1.3;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振系

    21、数,对多层框架1.0w0基本风压(kN/m2)。按荷载规范取用(kN/m2)框架上沿高度作用的风荷载如图所示。在内力分析时,可以将沿框架柱的分布风载进一步简化为作用于框架节点的水平集中风荷载Fi(如图(b)所示),其值为:H1H2H3H4wkiFK3FK1FK2Fki作用于框架节点的水平集中风荷载。B计算单元宽度,一般为柱距H4、H3、H2、H1:为女儿墙及各层柱高。3、多层框架内力与侧移的近似计算方法、多层框架内力与侧移的近似计算方法。3.1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的近似计算在竖向荷载(verticalload)作用下,多、高层框架结构的内力可用力法、位移法等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工程设计中,

    22、如采用手算,可采用迭代法、分层法、弯矩二次分配法及系数法等近似方法计算。3.1.2分层法3.1.2.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特点:(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所产生的侧移一般很小,对结构控制内力影响不大,可以忽略;(2)每层梁上的荷载仅对本层梁及与其相连的上、下柱的内力产生影响,对其他各层梁、柱内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3.1.2.2基本假定根据上述受力特点,采用分层法计算时可作下面基本假定:(1)假定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不发生侧移,既不考虑框架侧移对结构内力的影响;(2)假定作用在某层框架梁上的竖向荷载只对本层梁和与该层梁相连的上、下框架柱产生影响,而对其他楼层的框架梁和柱都不产生影响。3.1

    23、.2.3计算方法根据上述假定,各层梁上单独作用竖向荷载时,仅在该层梁和与之相连的上下层柱中产生内力,对其他层梁及柱所产生的内力可忽略不计。这样框架结构可分解为如图所示的独立刚架单元,柱的远端简化为固定支承。用弯矩分配法进行计算,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只在本单元内进行分配传递。竖向荷载作用下分层计算示意图竖向荷载作用下分层计算示意图3.1.2.4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1)在计算单元中,取柱远端为固定,这与实际结构有差异,为消除此影响,规定除底层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0.9的折减系数,并取相应的传递系数为1/3(底层柱仍为1/2)(2)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各敞口框架的杆端弯矩,由此所得的梁端弯矩即为其最

    24、后的弯矩值;(3)由于每根柱都在上、下两个单元中用了一次,因此,各柱端弯矩应为上下两层单元柱端弯矩之和。(4)在杆端弯矩求出后,可用静力平衡条件计算梁端剪力及梁跨中弯矩;逐层叠加柱上的竖向荷载(包括节点集中力、柱自重等)和与之相连的梁端剪力,即得柱的轴力。分层法适宜于结构刚度与荷载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多层框架的内力计算。3.1.2.5分层法的解题步骤(1)画出结构计算简图,并标明轴线尺寸,荷载的大小和分布状态。(2)根据各层梁上的竖向荷载,分别计算各梁的固端弯矩。(3)计算梁、柱的线刚度和各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并注意除底层柱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0.9的折减系数。(4)用弯矩分配法自上而下

    25、分层计算各节点的杆端弯矩。各个节点的不平衡弯矩根据相连杆件的分配系数进行分配;梁和底层柱的远端均按固定支座考虑,传递系数取1/2,其余柱传递系数为1/3。(5)叠加柱端弯矩,得出所有杆件的最后杆端弯矩。如节点不平衡弯矩偏大,可在该节点重新分配一次但不再传递。(6)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求出框架梁梁端剪力、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及柱的轴向力。(7)绘出框架的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3.1.3弯矩二次分配法3.1.3.1该方法的特点弯矩二次分配法比分层法作了更进一步的简化。在分层法中,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分层单元的杆端弯矩时,任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都将影响到节点所在单元中的所有杆件。而弯矩二次分配法则假定

    26、任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只影响到与该节点相交的各杆件的远端。因此可将弯矩分配法的循环次数简化到一次分配、一次传递、再一次分配。远端均假设为固定端,传递系数取为1/2,柱的线刚度不再乘以0.9的系数进行修正。3.1.3.2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步骤(1)计算梁柱的线刚度和各节点的杆端弯矩分配系数。柱的线刚度不再进行修正。(2)根据各层梁上的竖向荷载,分别计算各梁的固端弯矩。(3)计算框架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并对所有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进行第一次分配(其间不进行弯矩传递)。(4)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同时向其远端传递,传递系数与普通弯矩分配法相同(对于刚接框架,传递系数均取1/2)。(5)将各节点因传递弯矩

    27、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同时进行第二次分配,使各节点处于平衡状态。至此,整个弯矩分配和传递过程即告结束。(6)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第一次分配弯矩、传递弯矩及第二次分配弯矩叠加求出杆端最终弯矩。(7)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求出框架梁梁端剪力、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及柱的轴向力。3.1.3.3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跨中弯矩和柱轴力计算3.1.3.3.1梁端剪力根据两端弯矩和荷载的实际作用情况,利用静力平衡条件可求得梁端剪力。按简支梁计算的支座左端、右端的剪力,以使所取脱离体顺时针转动为正;梁端弯矩,以绕杆端顺时针转动为正。3.1.3.3.2梁跨中弯矩根据两端弯矩和荷载的实际作用情况,利用静力平衡条件

    28、可求得跨中弯矩。按简支梁计算的梁跨中弯矩梁端弯矩。注:均取绝对值3.1.3.3.3柱轴力计算根据节点上柱传来的轴力Nu和左右梁传来的剪力,利用节点静力平衡条件,即可求得下柱轴力(压为正拉为负)NlNuNlVlVr3.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内力近似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也可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常用的近似算法有迭代法、反弯点法、D值法和门架法等。3.2.1反弯点法3.2.1.1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点风荷载或水平地震对框架结构的作用,一般可简化为作用于框架节点上的水平集中力,在此荷载的作用下,框架结构上的弯矩特征如图3.2.1.1.a所示,变形如图3.2.1.1.

    29、b所示。其受力与变形具有如下特点:(1)各杆的弯矩为直线分布,且每个杆均有一个零弯矩点即反弯点;(2)在固定端处,角位移为零,但上部各层节点均有转角存在,节点的转角随梁柱线刚度比的增大而减小;(3)如忽略梁的轴向变形,同层内各节点具有相同的侧向位移,同层各柱具有相同的层间相对位移。3.2.1.2解题思路鉴于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具有上述受力变形特点,如能求出各柱的反弯点位置及反弯点处的剪力,就可以利用静力平衡条件求出各杆件的内力。因此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各柱反弯点的位置及反弯点处的剪力。3.2.1.3基本假定(1)在求各柱子的剪力时,假定梁与柱的线刚度比(ib/ic3)为无穷大。图3.2.1.1

    30、.a图3.2.1.1.b(2)在确定柱的反弯点位置时,假定除底层以外的其余各柱,受力后上下两端节点转角相同。即反弯点位置在每层柱的中点处.(3)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出,并按节点左右梁的线刚度进行分配。(4)不考虑框架横梁的轴向变形,同一楼层各节点的水平位移相等。3.2.1.4柱的反弯点高度反弯点高度,指反弯点至柱下端的距离。对于底层以上的各层柱,根据假定(2),各柱的上下端节点转角相等,则柱的上下端弯矩也应相同,所以反弯点在柱中点。对于底层柱,当柱脚固定时,柱下端转角为零,上端转角不为零,因此柱上端弯矩比下端弯矩小,其反弯点则偏离柱中点而向上移,可取在柱高2/3处。各柱反弯点的高度为:底

    31、层柱:其余各层柱:h1底层柱高hi第i层柱高反弯点位置图3.2.1.5柱的抗侧移刚度(d)柱子的抗侧移刚度,是使柱子上下两端产生相对单位水平位移所施加的水平力(剪力)。ic柱的线刚度h第i层某柱的柱高根据假定(1),横梁刚度无限大,则各柱端转角为零,由位移方程可求的柱的抗侧移刚度为:3.2.1.6同层各柱的剪力Vjk根据反弯点位置和柱的抗侧移刚度,可求得同层各柱的剪力。j层1层n层h1hjFnFjF1hnFnFjVj1VjkVjmNj1NjkNjm设框架结构共有n层,每一层有m个柱子,框架节点上作用有水平荷载F1、F2Fn,将框架沿第j层各柱的反弯点处切开,代以剪力和轴力,如图所示。3.2.1

    32、.6.1第j层所受到的总剪力Vj第j层总剪力为Vj。可按水平力的平衡条件求得由外荷载所产生的第j层剪力由本层m个柱子共同承担,即Fj作用在第j层的水平力Vj外荷载在第j层所产生的总剪力Vjk第j层第K根柱所承受的剪力m第j层内的柱子数;n楼层数FnFjVj1VjkVjmNj1NjkNjmVj3.2.1.6.2第j层第k根柱所受到的剪力Vjk同层中各柱所分担的剪力的大小,与各柱自身抵抗水平位移的能力有关,即与柱子的抗侧移刚度有关。对第j层第k柱,在剪力Vjk作用下,将产生水平侧移第j层第k根柱所受到的剪力Vjkijk第j层第k柱的线刚度Vjk第j层第k柱所产生的剪力hj第j层柱子的高度第j层第k

    33、柱的水平侧移;则第j层第k根柱在层间剪力Vj中分配到的剪力Vjkijk第j层第k柱的线刚度Vjk第j层第k柱所承担的剪力Vj在外荷载作用下第j层产生的总剪力3.2.1.7柱端弯矩及梁端弯矩的计算3.2.1.7.1柱端弯矩根据柱的反弯点位置及反弯点处的剪力,即可求出柱端弯矩。对于底层柱,有对于上部各层柱,有:下标cjk表示第j层第k根柱下标t、b分别表示柱的顶端和底端3.2.1.7.2梁端弯矩求出各柱端弯矩后,利用节点弯矩平衡条件并根据假定(3)即可求得梁端弯矩。节点处左、右梁的梁端弯矩;节点处柱上、下端弯矩;节点左、右梁的线刚度3.2.1.7.3梁端剪力及柱子的轴力3.2.1.7.3.1梁端剪

    34、力计算以各个梁为脱离体,将梁的左、右端弯矩之和除以梁跨长,便得梁端剪力(如图所示)。3.2.1.7.4柱轴力计算:将每层每跨的梁端剪力求出后,自上而下逐层叠加节点左右的梁端剪力,即可得到柱的轴向力(如图所示)。在各层反弯点处切开剪力分配剪力分配各柱反弯点处的剪力柱端弯矩节点力矩平衡节点力矩平衡梁端弯矩节点竖向力平衡节点竖向力平衡反弯点法的计算过程梁剪力柱轴力3.2.2D值法D值法又称为修正反弯点法。它是在反弯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改进而形成的。3.2.2.1反弯点法的不足(1)反弯点法假定梁与柱的线刚度比为无穷大,框架柱的抗侧刚度只与各柱的线刚度及柱高h有关,这种假定与实际结构有差异。当梁柱

    35、线刚度比较为接近时,柱的抗侧刚度不仅与柱的线刚度及层高有关,还与梁的线刚度有关。(2)在反弯点法中,柱反弯点的高度取为定值,而实际上,柱反弯点的位置是随梁柱线刚度比、该柱所在楼层的位置、与柱相邻的上下层梁的线刚度以及上下层层高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D值法是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对上述两个参数(抗侧刚度、反弯点高度)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使得计算结果更接近了框架的实际受力状况。3.2.2.2D值法的基本假定(1)柱AB及与之相邻各杆杆端(A、B、C、D、E、F、G、H)的转角均为;如图(2)柱AB及与柱AB上下相邻的两个柱(柱AC及柱BD)的线刚度均为ic;(3)与柱AB相交的横梁的线刚度分别

    36、为i1、i2、i3、i4。(4)柱AB及与柱AB上下相邻的两个柱(柱AC及柱BD)的弦转角均为。根据基本假定,柱AB及相邻各杆件受力后的变形状态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在D值法中,横梁不再是无变形的刚性梁,即考虑了节点转角的影响。3.2.2.3修正后的柱抗侧刚度(D值)根据如图所示的柱AB所在位置及变形,由转角位移方程并利用上述基本假定得:柱端弯矩:i1i2i4i3icicic梁端弯矩:由节点A和节点B的力矩平衡条件得:MAB+MAC+MAE+MAG=0i1i2i4i3icicic同理由将以上两式相加得:式中柱AB所受到的剪力Vjk为令则由抗侧移刚度定义得,第j层第k根柱的抗侧移刚度为:称为柱的侧

    37、向刚度修正系数,它反映了梁柱线刚度比对柱抗侧刚度的影响,是一个小于的系数。梁线刚度越大,表明对节点的约束能力越强,节点转动越小,柱的侧向刚度越大。当时,即为反弯点法采用的抗侧刚度。底层柱的侧向刚度修正系数可同理求得。下表列出了各种情况下的柱的侧向刚度修正系数值及相应的K值的计算公式。柱侧向刚度修正系数柱侧向刚度修正系数边 柱 中 柱 位 置 简 图 简 图 K 一般层 固接 底 层 铰接 K3.2.2.4层间剪力在各柱间的分配求得框架柱的侧向刚度D以后,与反弯点法相似,可把层间剪力Vj按各柱抗侧刚度Djk分配给该层的各柱:Vjk第j层第k柱分配到的剪力;Djk第j层第k柱的抗侧移刚度;m第j层

    38、的框架柱数;Vj第j层的层间剪力;3.2.2.5修正后柱的反弯点高度(yh)各层柱反弯点位置与该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有关,如果约束条件相同,柱上下端的转角相同,反弯点就在柱的中点。如两端约束能力不同,则杆端转角就不一样,反弯点会向约束刚度小转角大的一端移动。影响柱两端转角大小的因素有:梁柱线刚度比、该柱所在的层次、柱上下横梁线刚度比以及上下层层高变化等。在D值法中,一般是通过力学分析首先求出标准情况下的反弯点高度,然后再根据上下层横梁的线刚度比及上下层层高的变化,对其进行调整以求出最终的反弯点高度。yh=(y0+y1+y2+y3)hy0表示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1表示上、下层横梁线刚度变化时反弯点

    39、高度比的修正值;y2、y3表示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3.2.2.5.1标准反弯点高度点比y0。y0是指规则框架的反弯高度比。其值与结构总层数n、该柱所在的层数j、梁柱线刚度比K等有关。等有关。见表13-7。标准反弯点位置简化求解3.2.2.5.2上、下横梁线刚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y1当与柱相连的上下层横梁的线刚度不相等时,柱上下端的转角不相同,这将使反弯点的位置向刚度较小的一端移动,这种变化用y1来反映,其修正值为y1h,是反弯点高度的变化增量,这一增量有正有负。其值可由表查得。由表查y1时,梁柱线刚度比K仍按表取值,当i1+i2i3+i4时,取I=(i3+i4)/(

    40、i1+i2),由I和K利用表查出y1,这时反弯点应向下移动,y1取负值。对于底层柱,不考虑y1修正值,即y1=0梁刚度变化时反弯点的修正i1+i2i3+i4i1+i2150mm时,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5.1.4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正弯矩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申过支座中线。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5.1.5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

    41、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5.1.5.1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5.1.5.2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5.1.5.3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5.1.5.4钢筋应在梁内、墙内或柱内可靠锚固。5.1.6当按

    42、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尚应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5.1.7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班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

    43、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5.1.8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尚宜沿板厚度不超过1m范围内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5.1.9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撑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5.2梁5.2.1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可取计算跨度的1/101/18,且不宜大于1/4梁净跨。梁

    44、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高度与宽度比值不宜大于4。5.2.2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5.2.3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2.8条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按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在梁

    45、的下边锚固。5.2.4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2l0,此处,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5.2.5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5.3柱5.3.1框架柱的计算长度柱的配筋计算中,需要确定柱的计算长度l0。一般多层房屋中梁柱为刚接的框架结构,各层柱的计算

    46、长度l0按下表取用。楼盖类型柱的类别l0现浇楼盖底层柱1.0H其余各层柱1.25H装配式楼盖底层柱1.25H其余各层柱1.5H注:表中H对底层柱为从基础顶面到一层楼盖顶面的距离,对其余各层为相应的层高。5.3.2柱的截面边长不宜小于高度的1/185.3.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应)大于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2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300(200)mm;4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注:括号内为抗震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本次不含,请详见抗震构造专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本次不含,请详见抗震构造专篇)END


    注意事项

    本文(结构14-01-框架结构设计.ppt)为本站会员(风****)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