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doc

    • 资源ID:1053826       资源大小:336.59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doc

    1、绪论 认识物理学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二、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1)要求每个

    2、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3)摩擦带电实验。(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

    3、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6.作业: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3.做一些小实验 静电小实验 三原色陀螺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一、教学目标要求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

    4、究式学习的重要性。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三、教学过程(1)参观实验室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

    5、除对仪器的神秘感。(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教师讲故事: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

    6、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7、。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

    8、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第2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两课时)一、目标要求1.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2.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9、。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二、重点和难点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三、教学过程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测量长度的要点;综合的测量活动。1 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

    10、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老师可适当介绍,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使学生明确,今

    11、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并示范。 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物理学。物理学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掌握好长度测量的意义。3实验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要求通过测量,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学生会很感兴趣。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练习估算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测量物理量的具体观念。4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12、: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四、作业: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1)通过皮尺测得20步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10即可。(2)图(a)为正确操作。2“物理在线”指导纳米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纳米热潮,教师可以结合“参考资料”中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指导。另外在这一技术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同时,许多虚假的纳米商品也纷至沓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养成

    13、利用物理知识分辨伪科学的意识。第3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两课时)一、目标要求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2. 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二、教学过程一、 导入: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同学们,高不高兴?生:

    14、高兴。师: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生:好!二、 引导研究:1材料的准备: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绳子。2仪器的择: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20克究竟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来称?磅秤?杆秤?案秤?(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指出3米)。怎样

    15、测出高度是3米?需要什么仪器?(刻度尺)比赛是比什么?(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我们先要猜一猜: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

    16、又会使用。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怎样让“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速度?),这一问题、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三、 比赛活动。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第一节 认识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

    17、的精神。【教学重点】机械运动。【教学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认识。【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具】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指宏观运动和微观运动两大方面。一、宏观物体的运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观察画面(或者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18、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

    19、做机械运动。!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二、微观世界的运用:我们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等,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呢?早在公元前希腊科学家德漠克利特当他看见鱼在水里可以游动时,提出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实际上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鱼可以在水中游动,就好像人的手可插进米缸里来回移动一样。现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到。由于分子很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

    20、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1、 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在物质里处于什么样状态呢?我们在教室前面喷香水,为什么后面的同学也会闻到香味?演示实验:扩散现象器材: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如右图。抽去玻璃片,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播放录像,观看硫酸铜扩散实验。指导学生看彩图,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开始,10天后,20天后,10天后的情形。指出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总结

    21、归纳如下: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不停地运动,结果使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这种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不仅表明分子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器材: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实验现象:用力将两个纯净的铅块挤压在一起。下面可吊上一重物。实验表明:分子之间有引力。同学进行小实验,将一根粉笔扳成两节后,再用力将两根粉笔头紧压在一起,可以看到,用手拿住上面的半节,下面的半节粉笔可以不掉下来。分子之间有引力,而且分子之间

    22、为什么还会有间隙,而固体、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呢?(分子间不仅有引力还有斥力作用)总结归纳如下: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板书:“2、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布置作业】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课题运动的描述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

    23、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二、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组织学生观看录像1并提出问题:你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组织学生观看录像2并提出问题: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张开伞后运动员真的上升

    24、了吗?以上的现象怎样解释呢?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观看录像1(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公路上有停着汽车和行驶的汽车;码头上有停着的轮船和正在航行的轮船;飞机场上有停着的飞机和正在起飞的飞机学生:1、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2、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3、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

    25、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观看录像2(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跳伞运动员脱离飞机后自由下落,越来越快,当突然把降落伞张开时,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上升学生:1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2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3. 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上升,是相对于没张开伞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

    26、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三、机械运动分类组织学生观看录像3并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教师概括总结: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观看录像3(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四、布置实践活动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

    27、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小结 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1、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课后作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40页:1、2、3教学反馈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

    28、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机械运动录像片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波,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备注第三节 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3)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4) 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

    29、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讨论。【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进行新课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

    30、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

    31、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 m/s”读作10米每秒。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算算看:1 m/s的速度与1 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所以1 m/s1 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例题1】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

    32、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已知:s=50m,t=24.79s。求:v=?解:根据题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复习提问: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a.匀加速直线运动; b.匀减速直线运动 ; 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较复杂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33、学生回答: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回答: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小结: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一)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公式: v St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

    34、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例题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解:根据题意,得答: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第1秒 3.7米; 第2秒 6.3米; 第3秒 7.7米; 第4秒 8.0米; 第5秒 8.1米; 第6秒 8.2米。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35、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漫程度。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

    36、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的公式: St。 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S 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说明: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例题3】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解: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平均速

    37、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2. 测平均速度:实验步骤a. 按图示要求将斜槽固定;b. 分别测出乒乓球通过前一半路程和通过整个路程所用的时间,并记入表中。c.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乒乓球运动全程,前半程,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 、。记录:路程段路程长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全程S1t1前半程S2t2后半程S3t 3t1-t2 (三) 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速度公式: v St路程公

    38、式: S vt .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时间公式: t Sv .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时间与其通过的路程成正比.【布置作业】第四节 能量【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2、知道不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3、了解如何利用能量。【重点难点】知道经常应用的能量;能量的概念。【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讨论。【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言:什么是能量?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插播汽车运动具有机械能的视频文件)。然后指出: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化学

    39、运动,原子核运动和基本粒子的运动等。所以能量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们经常应用的能量都有哪些呢?二、 讲授新课: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思考一下,看看你能说出几种能量?师生讨论,交流,然后一起归纳总结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1 基本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2 能量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当物质运动形式发生转变时能量的形式也同时发生转变。如:太阳辐射使大气运动,太阳能转化为风能。(多媒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多媒体)蒸汽机车,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多媒体)电炉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风扇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小结:

    40、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3 能量的利用: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的加以转化的过程。如:利用各种能量发电 火力发电厂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多媒体) 水电站把水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多媒体) 太阳能电池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多媒体)电能的利用 电车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多媒体) 电弧炉把电能转变成内能。(多媒体)电灯照明把电能转变成光能。(多媒体)内能的利用 利用内能来加热:烧水做饭、取暖等。 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汽机车,火箭等。 大自然提供的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量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能源的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导致气候和生

    41、态变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在开发和利用新的环保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核能。 如:利用风能发电。(多媒体)利用核能发电。(大亚湾核电站)【布置作业】1 上网查资料通过因特网查找有关节能灯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节电意识。2 写一篇有关能源利用方面的调查报告。【板书设计】第四节 能量1、基本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2能量的转化3能量的利用 第三章 声第1节 什么是声音一 目标要求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2. 通过观察发声现

    42、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二 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

    43、、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

    44、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2)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像教材中一样安排 “


    注意事项

    本文(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doc)为本站会员(星星)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