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度报警器设计班级:机电2班 姓名:陆龙泉 学号:08111110251、前言温度报警器原理首先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将温度的变化转换成电路中电压的变化,从而通过电路的控制来到达报警的目的,实验中使用铂电阻(Pt100),精密电阻及电位器组成的测量电桥作为温度传感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报警元件,直流电压+15作为稳压电源供电,被测温度范围为0-100,当温度在30-60范围内,报警器不发光;当温度低于30时绿色LED点亮;当温度高于60时绿光LED点亮。二阶低通滤波器2、原理框图电压比较器放大器温度传感器LED 3、设计原理(1)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采用的电路结构是测量电桥,电路图如下。测量电
2、桥有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输入端分别接+15V的直流电源和地,输出端输出电压Va和Vb。其中的热敏电阻用电位器表示,选用Pt100作为热敏电阻,铂电阻在0的条件下电阻值为100 ,温度系数大约为0.00375,具体查询的Pt在0到100之间的阻值如下表,选用的精密电阻的阻值为100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电阻100103.96107.91111.85115.78119.70123.60127.49131.37135.24130.10由电路图知,Vb=VccR1+R3R3 , Va=VccR2+R4 R4 R1=R2=R3=100 , Vcc=15V, 则Vb=7.5V
3、 , Va=15R4100+R4计算可知,当温度T=30时,Va=15*111.85100+111.85= 7.9V ; 当温度T=60时,Va=15*123.60100+123.60=8.27 V 铂电阻是正系数热敏电阻,因此当温度T30时,Va7.9V,当温度30 T60时, 7.9V Va60时,Va8.27V;(2)差动放大器差动放大器主要作用是放大电压,电路图如下。采用的是减法运算器,使用的运算放大器型号为LM207H,电源为15V直流电源,输出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关系为V1=1+R8R5 R7R6+R7Va- R8R5 Vb ; 取R5=R6,R7=R8,则V1= R8R5 (Va-V
4、b) 使电压放大倍数为10,可以取R8=10K, R5=1K(3)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的电路图如下图,这里采用滤波器的作用是为了排除交流信号的影响,使电路的比较效果更好,滤波器的放大倍数V2V1=(1+R12R11),取R11=R12=10K,则V2=2V1(4)电压比较器电压比较器的电路图如下, 经放大器和滤波器的放大作用后,温度为30时,对应的电压值V2=7.9-7.5*10*2=8.0V ;温度为60时,对应的电压值V2=8.27-7.5*10*2=15.4V ;因此比较电压Vh和Vl的取值可以分别为8.0V和15V,为了使比较电压较稳定,R14,R15的值取的比较大,均
5、为20 K,选用两个型号为IN4678的稳压管作为双向稳压管,起到稳压的作用,稳定电压为1.8V . 发光二极管串联一个电阻,起保护作用。当电压V2的值大于15V的时候,上面的比较电路会输出高电平,从而使红色发光二极管发光,当电压V2的值小于8V的时候,下面的比较电路会输出高电平,从而绿色的发光二极管会发光,当电压值在8V到12V之间的时候,上下两个比较电路都会输出低电平,因此发光二极管都不会点亮。比较电路的放大器宜选用A741,供电电源电压为15V,因仿真元件库中未找到相应型号的放大器,这里使用LM207H进行仿真。(5)仿真结果下面3幅图分别为三种情况下的仿真结果,第一幅图为温度高于60时
6、的仿真结果即红色LED会点亮;第二幅图为温度低于30时的仿真结果,即绿色LED会点亮;第三幅图为温度介于30到60之间的仿真结果,即LED都不会点亮,仿真结果满足要求。4、分析小结本次电路设计我选择的课题是“温度报警器的设计”,整理思路比较简单,首先是使用温度传感器将温度的变化转变为电路电压的变化,从而使不同的温度对应不同的输出电压,然后再与某个电压的标准值进行比较,通过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效果来达到报警的目的。为了结合实际并且提高电路的效果,中间加上放大环节和滤波的环节。 这次电路课程设计目的在于让我们懂得学以致用,根据设计的目的一步步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电路,然后根据所要达到的效果选择出合适电路元件,然后进行计算算出满足要求的参数,从而确定电路元件的型号。设计完电路后要进行仿真的操作,检验电路的可行性,是否满足初衷,满足所需要的效果,然后适当调整,直到完全符合要求为止。5、参考文献电工学(第七版)(下册)电子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 秦曾煌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编 张常年 王振红电子线路设计与实践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主编 吴慎山MultisimLabVIEW虚拟仪器设计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模拟电子技术仿真与实验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