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沃文网! | 帮助中心 分享知识,传播智慧!
沃文网
全部分类
  • 教学课件>
  • 医学资料>
  • 技术资料>
  • 学术论文>
  • 资格考试>
  • 建筑施工>
  • 实用文档>
  • 其他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沃文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 资源ID:1048435       资源大小:7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1、第一章第一章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内容: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分类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市场空间等 (4)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GPS、RS、GIS主要任务主要任务:P2第二章第二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都市区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有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由连成一

    2、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城镇:城镇:镇和城市的总称。城镇与乡村的区别 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人口聚集规模大;城镇比乡村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城镇有便利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物质构成上不同乡村;职能上有别于乡村。城市:城市:商代货币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产生。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称为城市。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称为

    3、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第三、四、五章第三、四、五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

    4、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是城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推拉因模式:推拉因模式: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成为城市化“拉因”;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

    5、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成为城市化的“推因”。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概念要点:由于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城市中上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类型:中心市区衰落,郊区迅猛发展;中心市区停滞,郊区急速发展;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共同点:郊区在发展因素: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概念要点:概念要点:20 世纪 70 年代,国外一些大都市人口从市区和郊区,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人们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后果:后果:两种观点(1)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增多。(2)

    6、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城市职能更新,经济基础转换。动力:动力:(1)产业结构调整;(2)交通通信技术高度发展;(3)中小城市良好居住环境吸引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概念:概念:指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我国乡村城市化的发展:5070 年代,停滞状态;80 年代以来,步伐加快。80 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的要点:动力机制:动力机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外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形式:劳动力转移形式:转移实质:职业转移;空间转移形式:城镇、集镇、就地。居民点形态:居民点形态:产业转变带来居民点形态转变。简答题:简答题:1 1、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有哪些因素?城市产

    7、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有哪些因素?经济经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发潜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历史:历史:发展有连续性、以以前发展为基础社会:社会:人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素质(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更紧密,分布更规律性。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1)矿产、水热、土壤、动植物等资源的丰度及其组合2)区域基础设施、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历史传统、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城市与区域的密切关系反映在城市与区域的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许多城市的区域性差

    8、异,除了历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因外,只能从区域地理背景的差异中去寻找答案。2、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推进城市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的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的拉力有城市的拉力有:1。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其他非农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乡村的推力有乡村的推力有:1。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在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市 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3、城市化的类型划分?、城市化的类型划分?按城市化性

    9、质分为:按城市化性质分为:典型城市化(正规城市化)西欧、北美逆城市化:人口向中小城市或小城镇迁移假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人口、产业集中了,但人的精神面貌没变郊区城市化(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处人口、产业向郊区、城乡结合部迁移乡村城市化(中国广东)1 1 按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划分:按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划分:(1)向心型(集中型)和离心型(分散型)的城市化这是从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如商业、金融、保险、企业公司总部等向城市中心集中为向心型,人口居住地和占地面积大,具有环境污染的大型企业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扩散的称为离心型。(2)外延型和飞地型的城市化这是从建成区的扩展方式来考察

    10、城市的发展。如果城市的离心扩散,一直保持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称外延型;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飞地型(如卫星城镇),外延型比较常见,有时候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在同一城市中(3)景观型和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职能型城市化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4)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是由城市化的复杂性造成的。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积极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消极型2 2 按城市的动力

    11、划分 按城市的动力划分(1)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的城市化产生这两种类型的城市化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自上而下型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自下而上型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4 4、中国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中国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现状:现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新的进程特点特点:1。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前30年的城市化水平很缓慢,80年代以来不算太慢,但总水平仍然很低 3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

    12、落是我们的主要教训 4中国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 5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而展开 6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第六章第六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1、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是指具有标志意义的人、事物、机构所应有的作用。因此城市职能就是城市所具有的作用。(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和承载功能)2 2、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城市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的条件和机会包括:居住功能、工作功能、购物功能、游览功

    13、能等。3 3、城市性质、城市性质1、城市性质概念 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2、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关系: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4 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5 5、基本、基本/非

    14、基本比率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6 6、城市发展乘数效应、城市发展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简答题:简答题:1 1、城市的性质是如何确定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城市的性质是如何确定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确定:如何确定:(1)不要简单地把城市职能搬到城市性质中来,罗列一大堆职能,也不要完全脱离现状职能,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关键是要深入分析城市职能,继承和发展其中合理的部分,抛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预计未来的可

    15、能变化。(2)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观念。要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城市对比的方法。(3)城市性质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上要适当,其繁简要看用于什么目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工业,采掘业,地质勘探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机关团体,旅游业,其它第三产业,人口规模2 2、城市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

    16、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每一次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第七章第七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1、城市首位律、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2 2、城市金字塔、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

    17、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城市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3 3、首位度、首位度:首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 S=P1/P2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S=P1/P24 4、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即一个城市的规模与这个城市体系中的序位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这个地区的首位城市人口简答题:简答题:1 1、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1)人口数量因素最重要(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交通网密度(4)城市化水平和时间(5)国家面积

    18、和历史(6)国家结构集中化程度(7)民族精神的强弱第八章第八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空间扩散空间扩散:新事物由一个城市向它周围城市和地域扩散传播,即新事物、新组织、新观念、新技术、新风尚、新的生活方式等新生事物的扩散传播对流对流:货物、人口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移动,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等等(物质流)传导传导: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是通过会计(簿记)形式进

    19、行的交换与交易过程,主要是指资金上的往来(货币流)辐射辐射:信息的流动与创新(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信息流)中心地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K=3K=3 体系体系: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体系K=4K=4 体系体系: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了,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 6 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

    20、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 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包括 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 的体系K=7K=7 体系体系:按行政原则,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 6 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限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从而形成K=7的体系均衡增长论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为代表,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同样,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和购买力

    21、,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因而,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为代表,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因为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在政府的干预下,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关联效应,扩大经济效果增长极增长极: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增长极。极化和扩散效应:极化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它经济活动的效应。扩散效

    22、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赫希曼将空间度量引入到生长极概念中,指出,一旦经济在某一地区得到发展,产生主导工业,必然会形成强烈的极化作用,该区域必然会形成一种核心区域,而每一个核心区域均有一个影响区边缘区。由此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任何区域都是由核心和边缘两部分组成的,由于现实的资源、市场与环境空间差异,某些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比其它地区(边缘区)发展快且具有竞争优势,从而构成地域空间上

    23、的“制高点”或中心核心。由于核心的存在,边缘区的聚集受到抑制。简答题简答题一一.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是什么?A)两地之间特殊的互补性,互补性越大,两地间的流动量也越大;B)中介机会是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更是改变原有空间相互作用格局的因素,首先它可以节省运输费用,特别是影响人口移动的过滤器作用;C)可运输性可影响货物的运输(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还对人的购物出行有影响;D)对货币流和信息流而言,产业组织的演变也对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影响E)各种地理边界河流、山脉、海洋等等,都会有效限制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流,甚至限制同一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流

    24、,F)政治边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国家的政治边界往往是影响相互作用的最大障碍(1)城市所提供的商品、服务以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2)城市的人口规模(3)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4)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5)交通与通讯网络二二.简单评价克力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内容和优缺点简单评价克力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内容和优缺点内容:(内容:(1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数量、规模、分布(2 2)假设条件:)假设条件:在理想地表之上(1、均质平原2、人口密度相同,收入相同,消费倾向相同 3、同一的交通系统,运费与距离正相关 4、生产者与消费者均为经济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消费者尽

    25、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服务。5、运费由消费者提供(交通费用)(3 3)理论要点)理论要点:克氏认为,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学则。1、市场原则l 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l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各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竞争争取腹地。(两个原则最大销售范围;每个人、每个地区都应有服务,全覆盖。)2 形成过程:某一个中心地形成、新的中心地形成、中心地范围扩大、进一步扩大、正六边形体系形成、等级出现(在条件好的地方出现高级中心地)(根据条件及居民爱好)1 1、市场原则、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

    26、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2 2、交通原则、交通原则交通最优、低级中心位于高一级中心的连线之中间,就近原则(交通便捷)3 3、行政原则、行政原则l便于管理的原则,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 6 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地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行政界线与供应界线相吻合。l三种类型分布体系出现在不同地区:开放、发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原则 山间盆地:行政原则 年轻国家,新开发地区:交通原则优缺点:优缺点:1 1、优点、优点:用城市区位理论丰富了城市地理学的内容,提供了城市空间分布的理论思维方式。a、使区位论由生产扩展到市场(杜能、韦柏)b、把中心

    27、地和周围空间(市场区)联系起来研究,打破了孤独地研究城市的习惯,可以揭示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成原因。c、把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城市联系起来(从系统论角度),更能揭示城市体系的实质。D、把职能体系、规模体系和市场体系(三维)结合起来研究,把城市地理学引向更深入的科学领域。E、中心地理论促进了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在地理学中的运用。2 2、缺点、缺点a、假设条件太脱离实际b、探讨了高、中、低级之间的联系,但对同级中心横向联系探讨不够。C、学说所概括的是均衡状态下的城市体系,而实际上区域城市体系并非是静止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三、简述中心地理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三、简述中心地理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

    28、义。P221P221第九章第九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1、城镇体系:、城镇体系: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2 2、城市吸引范围:、城市吸引范围:吸引顾客前往某一城市购物的最大距离包围的地区,称为城市的吸引范围。假设 d为 A城的吸引范围,C 为A城幅地边缘上一点,Sa为C 到 A城的购物量,Sb为 C 到 B城的购物量,D 为 A和 B 城之间的距离,则:d=D/1+Sa/Sb简答题:简答题: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发展和建设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

    29、展战略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第十章第十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城市土地城市土地:城市土地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土地,一般是指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中相对于乡村土地而言的一种类型 同心环模式同心环模式:伯吉斯从人类生态学角度提出的一种城市分区模式。即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的是过渡地带,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再外围的第三带,是

    30、原来较大的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需要驾车入市工作。均质性均质性: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均质地域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CBDCBD:CBD的概念最早是由伯吉斯提出的,在他的同心环结构中,中心是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集聚的地方,是城市的核心部分,他称之为CBD,一般翻译为中央商务区。简答题:简答题:一什么是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一什么是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1932 年,伯吉斯基于人类生态学的有关理论

    31、和概念(同生、竞争),提出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环学说。他认为,在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化四种作用力的作用下,同心圆会出现分异。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的是过渡地带,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的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需要驾车入市工作。评价:基于准质性的平面,假设太完美;考虑芝加哥一市,划分过细和规则;没考虑交通线对其形状的影响;但它从宏观效果,动态上是较有代表性的,提供了一种有用思想,具较大贡献二:什么是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二:什么是霍伊特的扇形模式?霍伊特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

    32、不现实,因而他于 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他把中心的易达性称为基本的易达性,把沿着辐射运输路线所增加的易达性称为附加的易达性。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呈楔形,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楔形,它可左右隆起。至于住宅区,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利用的地段,而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或湖滨,或高地向外发展,自成一区,不与贫民混杂。当人口增多,贫民区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展时,也会循不会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因此城市各土

    33、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三什么是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三什么是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哈里斯、乌尔曼认为:各种城市存在以下四个相互作用过程(在地域分异中)1 各种行业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区位过程,2 产生聚集利益的过程,3 相互因利益得失而产生的离异过程,4 地价房租影响某些行业在理想位置上的区位过程基于以上原因,多核心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即中心商业区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他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

    34、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他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评价:多核心结构中承认一个 CBD存在,其实只有其起主导核心作用,其它围绕它起职能分异的主导作用,与扇形学说、同心圆作用并不矛盾;共 6片9 区,更接近于现实。缺陷:对多核心之间的职能联系,等级差别在城市发展中不同地位没有涉及或深入讨论第十一章第十一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1.邻里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2.2.社区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影响,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3.3.社会区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

    35、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4.4.社会空间社会空间:依学科不同有不同的定义,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简答题简答题:一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一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居民构想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借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为设计一个美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提供依据。作用:通过研究知道:1 城市功能区和各种用地的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的印象,深刻的因素,突出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从而增加居民对城市的好感2 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要增加适当标志,枢纽和区的布局也

    36、要考虑其辨认性,以便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3 如果居民的感应空间扩大了,构想图的内容丰富了,就有助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规划,从而使城市管理和规划不仅仅只是规划师的事二、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二、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也就是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1.多层次商业中心 2.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3.专业化商业区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论述题:论述题:一、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对策?一、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对策?产生: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造成的。1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超过

    37、了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2发达国家的高生产、高消费政策,使城市生活过度奢侈,浪费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使得排废过多,恶化了城市环境3资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废弃物排放的可能性4不尊重生态规律,不以反映城市生态规律的理论为指导组织经济、社会生活,不能合理使用土地与空间,建筑布局、工业布局混乱,从而破坏城市的生态系统,减弱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对策:1。遵循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原则2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3综合利用资源,化害为利4.加强新兴技术开发与应用5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度6组织上以地方为主7手法上以立法和规划为主8方法上以环境质量评价为主二我

    38、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和对策?二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和对策?产生原因:1。认识上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重生产建设,轻城市建设,故基础设施投资少。造成了我国城市交通设施的严重不足2城市规划上的原因3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原因(1)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2)没有完善的反馈系统对策:1 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1)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2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调整城市交通运营(3)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1)实行单向交通2)汽车和自行车分道行驶3)错开职工上、下班时间2 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1)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2)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3)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系统(4)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5)开发各种新型的公共交通工具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为本站会员(星星)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沃文网发消息,QQ:2622162128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