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部分 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1 解:车床负荷系数: K车=12.48/8=1.56 铣床负荷系数: K铣=4.36/5=0.87 钻床的负荷系数: K钻=3.93/5=0.78 磨床负荷系数: K磨=3.15/3=1.05 拉床的负荷系数: K拉=0.95/1=0.95 答:车床,铣床,钻床,拉床,磨床负荷系数分别是1.56,0.87,0.78,0.95,1.05。计算结果是车床,磨床超负荷,设备不足;铣床,钻床,拉床能力有余。2解: 按零件计算的铸件重量序号零件数量零件号数制件数量产品计划需零件数备件百分数考虑备件需零件数 零件净重全部铸件毛重净重增百分比毛重A29000112900010
2、3190057.05601914000A29000225800056090014.1615913500A29000312900053040016.21018546200A2900042580005609007.2108487200B11500111150051207538.444048300B11500211150051207515.2516193200B11500322300010253006.31077184100B11500444600010506005.4106303600总计5024800表四铸件组别按个零件计算的铸件重量(KG)计每组重量(kg)A-1A-2A3A-4B-1B-2B
3、-3B-4小型487200184100303600974900中型9135005462001932001652900大型19140004830002397000合计5024800 表五 铸件面积的计算铸件组别产品计划需要量(T)1M2铸造面积的出产量完成产品计划所必须的铸造面积小型974.94.8203中型1652.96.5254大型2397.08.3289合计5024.8-746 由表五得知,根据每平方米面积的出产量的资料计算时,所需铸造面积为746m2,所以715M2生产面积是不能完成计划任务的。 按每一铸件组的标准计算与按全部各组的平均标准计算是不相符的,根据平均标准(1M2为6.5吨)
4、,则所需生产面积为:5024.96.5=773M2, 按表五算得746M2, 这是由于计划期内铸件比重的增加与1M2的面积的出产量最高标准计算发生的差别. 按M2小时计算铸造面积, 计算在每一件上和所有零件上的M2小时数量, 所需制造的零件数量资料如表六.表六零件名称零件号数一个零件所必须的平方米小时数考虑备件产品计划零件数产品计划所需(M2小时)生产面积(M2)单位面积(小时数)A14.0728.031900893200A22.0510.06090060900A32.5615.060400456000A41.23.54.260900255780B13.5724.512075295838B22
5、.349.212075111090B31.256.025300151800B41.25.56.650600333960总计3106668 表七 把所得平方米小时按组别列表铸件组别每一种零件平方米小时数每组总数A1A2A3A4B1B2B3B4小型25578001518003339607415400中型609004560001110901176090大型8932002958381189038合计3106668 已知产品计划内所包括的全部制件的平方米小时数,为求出所需铸造面积,将平方米小时数除以单位面积上的工作时间: 306280.9=4406小时 表八 按着每组铸件求出所需铸造面积铸件组别平方公尺
6、小时数年度内工作时间(小时)所需铸造面积(M2)小型7415404406168中型11760904406267大型11890384406270合计310666813218705求出每平方米面积的铸件出产量(铸件重量取自于表四)铸件组别铸件重量(T)铸造面积(M2)1M2面积的铸件出产量小型974.91685.8中型1652.52676.2大型2397.02708.9合计5024.8705 (按平方米小时算是精确的) 从前述表格可知:为完成计划,现有生产面积不足,根据每平方米出产量计算方法,见表五的结果是不准确的。从表八可知有多余的生产面积715705=10 (m2)第一种方法是近似的,按平方米
7、小时计算是精确的。3 解:如果计划全部生产制件甲,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能力为:设备组单位制件时间定额(小时)机器设备时间定额(小时)生产能力(件)=车床2.535001400六角车床2.050002500铣床1.020002000钻床0.518003600 全部生产乙制件生产能力为:设备组单位制件时间定额(小时)(1)机器设备时间定额(小时)(2)生产能力(件)(3)=(2)(1)车床1.035003500六角车床1.550003333铣床2.020001000钻床0.818002250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得知, 在单位产品时间定额中, 机器设备的工作时间不能保证所有各种机器均衡的生产制品. 以制件
8、甲为例, 薄弱环节是车床组, 车床组生产能力为1400件, 在钻床上生产能力为3600件。 计划全部生产甲制件, 产量被车床组限制住, 全部机床的总时间利用为: 计划全部生产乙制件,产量取决于铣床组的生产能力,全部机床总时间利用为: 假定生产甲和乙制件的产量为适当的比例可列下式方程:3500=2.5甲+1.0乙 2000=1.0甲+2.0乙 解方程得: 甲=1250(件) 乙=375(件) 1250:375=10:3 在此情况下:机器(车床和铣床)设备的负荷为: 全部机床总时间利用: 答:制件甲和乙以10:3的比例出产安排,工段的机器设备负荷达到最大限度。4解: 铣床:1.5530000/1.
9、160=704.5小时 中心机:1.2430000/1.160=56.36小时 MT30:2.0230000/1.160=918.1小时 磨床:2.830000/1.160=1272.6小时 钻床:(1.8+0.3+0.31)30000/1.160=1095.4小时 小钻床:2.4130000/1.160=1095.4小时 万能磨床:(2.28+3.34)30000/1.160=2554.5小时 答:完成计划任务铣床,中心机,MT30,磨床,钻床,小钻床,万能铣床所必须的台时数分别是:704.5小时,563.6小时,918.1小时,1272.6小时,1095.4小时,1095.4小时,2554
10、.5小时。5 解: 自动车床: 磨床: 卧式铣床: 立式钻床: 磨床: 螺纹磨床: 设备负荷系数: K自动车计算设备数/实际设备数100%4.08/5100%82% K磨床=2.3/3100%=77% K卧铣=0.5/1100%=50% K立钻=0.9/1100%=90% K精磨=1.6/2100%=80% K螺纹磨=9.6/10100%=96% 答:在年度计划任务为300000件时所必须:自动车床5台,负荷系数K=82%;磨床3台,K=77%;卧式铣床1台,K=50%;立式钻床1台,K=90%;磨床2台,K=80%;螺纹磨床10台,K=96%。6 解:完成产品的计划能力:2306280.9=
11、8812.8(T)K为锻锤负荷。 答:锻锤完成产品计划能力为8812.8T,锻锤负荷为68%。7 解: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系数: 按价值计算机器设备的综合利用系数: 由于贵重的设备没有充分利用,所以综合利用系数稍有下降。 答:机器设备的综合利用系数为0.67。8 解:生产面积负荷系数: 因为负荷系数小于1,所以生产面积有余。9 解: 车床组生产能力= 铣床组生产能力= 磨床组生产能力= 钻床组生产能力= 该车间生产能力为266台。 答:该车间车床组、铣床组、磨床组、钻床组生产能力分别是378台、279台、284台、266台。10 解:以C为代表产品计算如下:产品名称计划产量(台)单位产品台时消耗换
12、算系数折合代表产品产量备注a10002022000b800272.72160c16001011600代表产品d60040.4240合计6000 车床组生产能力: 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 具体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如下表:产品名称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台时消耗代表产品换算系数各种产品在全部产品中所占的百分比折代表产品数量换算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备注甲100400.57.050100乙2001001.2537.0250212丙25080137.0250265代表产品丁502002.519.012554合计675 答:车床组的生产能力是796台,甲产品是100台,乙产品是212台,丙产品是265台,丁产品是54台
13、。12解:车床组生产能力: 铣床组生产能力: 磨床组生产能力: 13 计算过程如下表:产品名称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合时消耗换算系数折合为代表产品的数量以代表产品为单位生产能力备注甲100400.550乙2001000.75150丙250801250代表产品丁501602100合计550 550551 能完成任务。 14 解:计算换算系数: 计算折合量: 甲:1251=125(台) 乙:1500.62=93(台) 丙:1001.03=103(台) 丁:501.42=71(台) 计算代表产品总量: 125+93+103+71=392(台) 分别计算各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车床组生产能力 铣床组生产能力
14、磨床组生产能力 375145100955048 车床组对四个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 铣床组 130125 157150 102100 5150 铣床组对四个产品的生产能力有余 磨床组 153125 185150 121120 6150 磨床组对四个产品的生产能力有余15 解: 如表产品名称计划产量各种产品在全部产品产量中百分比各种产品在车床上台时消耗(合时/台)单位假定产品在车床组台时消耗以假定产品在车床组台时消耗具体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台)甲10000.25205.012*306*2*8*(1-10%)/15 =3525881乙8000.20275.4705丙16000.40104.01410
15、丁6000.1540.6529合计40001.53525 生产甲产品的生产能力:35250.25=881(台) 生产乙产品的生产能力:35250.20=705(台) 生产丙产品的生产能力:35250.40=1410 (台) 生产丁产品的生产能力:35250.15=520(台)16解产品名称计划产量各种产品在全部产品中的百分比各种产品刨床上台时消耗单位假定产品在刨床上台时消耗以假定产品为单位在刨床组生产能力具体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a500.25400100(4800*15)/300=24060b400.2054010848c800.402008096d300.15801236合计200300 以假
16、定产品为单位刨床组生产能力为240台 具体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 a产品:2400.25=60(台) b产品:2400.20=48(台) c产品:2400.40=96(台) d产品:2400.15=36(台)17 解:设备组有效总台时数为Q Q=1028306=48960(台时) 系数K=有效台时总数/实际需要台时总数=48960/41500=1.13计算大型设备的生产能力列表如下:产品名称订货任务(台)台时定额P(台时)K生产能力A125060150001.18295A22003060001.18236A31502030001.18177A41505075001.18177B140502000
17、1.1847B220408001.1835C304012001.1835D3002060001.18354合计4150018 解 T1=(nt1+t1准)/(c1s1k) T2=(nt2+t2准)/(c2s2k) T3=(nt3+t3准)/(c3s3k) T1=(6(10+3)+0)/(811.2)=78/9.6=8(天) T2=6(4+8+12+3+3+6+10+4+4+4+6.3+5+0.45+1.2)+9.8/(15.511.2) =435/18.62=24(天) T3=(612+1.3)/(22.511.2)=3(天) 所以: T=T1+T2+T3+T自+T+mT间+T外+T运=8+2
18、4+3+0+8+181+5+2=68(天) 答:该产品的加工周期为68天19:解:Na =10000件 N b=8000件 N c=4000件 T a=40分 T b =40分 T c=20分 以代表零件表示的计划期产量: N=N a+N b1+N c3 1=Tb/Tc=40/20=2 ; 2=Tc/Ta=30/20=1.5 a=(283060.9560)/(10000+8000*2+40001.5)=8.7(分) b=a1=8.72=17.4(分), c=a2=8.71.5=13(分) 答:流水线制品的节拍为:a=8.7分 b=17分 c=13分20. 解:第一道工序在看管周期内的工作时间为
19、: 100100%=100分 第二道工序在看管周期内的工作时间为: 50%100=50分 则共同工作时间为50分钟 答:第一道工序与第二道工序的占用量是13个。21解: m工序数,sI工作地数,qI每个工作地加工零件数。 M=9 Q1=4 Q2=4 Q3=2 Q4=2 Q5=2 Q6=2 Si=1 Q7=2 Q8=2 Q9=2 Q10=2 Q11=2 Z工艺=14+14+12+12+12+12+12+12+12+12+12 =24+92=26( 件) 答: 该流水线 工艺占用量为26件.22解:Z库流占Nmin(f1f2)Nmin 生产率较低的流水生产线每班产量。N min200f1 生产率较
20、低的流水生产线工作班次。 f 1 =3f2 生产率较高的流水生产线工作班次。 f 21Z库流占200(31)400(台)23解:工序准备结束时间与单件时间之比。 车工序:0.5/0.2=2.5, 铣工序:2/0.5=4 刨工序:0.3/0.1=3, 磨工序:0.6/0.3=2 比值最大的是主要工序,铣工序比值最大,是主要工序 最小批量为: 答:最小批量是100单位.24解: 序号设备 名称设备组台数生产能力(台时)生产任务量压缩工时定额后的全部任务2平衡结果计划设备一班二班三班甲产品计划100台乙产品计划 80台丙产品计划60台丁产品计划40台合计单台定额计单台定额计单台定额计单台定额计台时工
21、时1压缩系数台时工时盈亏修理时间123567891011121314116=9+11+15+13171819=16*1820=17*18212241C6202073602020003024001696065260079600.971641992X120w10190055008640159001040024400.921962963M13210692200864053002080019400.917466774小计32272700463680362160953800123401110885装配工4人7603300216016052000.96481126合计32台4人30300048384037
22、222010040001234011088 某工段某月生产能力平衡表 C620生产能力=250.951.5520=7360 X120生产台时=102580.95=1900 M13生产台时数=22.52250.95=1069 装配工生产总实数=42580.95=76025解:依题意得: 保险期 保险期 52 5 58 5 28 装配提前期 机加出产提前期 机加投入提前期 铸造出产提前期 铸造投入提前期 装配投入提前期 = 装配周期=28(天) 机加出产提前期= 装配投入提前期+保险期=28+5=33(天) 机加投入提前期= 机加出产提前期+机加周期=33+58=91(天) 铸造出产提前期= 机加
23、投入提前期+保险期=91+5=96(天) 铸造投入提前期= 铸造出产提前期=铸造周期=96+52=148(天)26解:装配投入提前期= 装配周期=15(天)机加出产提前期=后车间投入提前期+(本车间间隔期一后个车间间隔期)+保险期=15+(30-5)+5=45 (天) 机加投入提前期=本车间出产提前期+本车间周期=45+35=80(天) 同理: 毛坯出产提前期=80+(60-30)+5=115(天) 毛坯投入提前期=115+10=125(天)27解:应用经济批量法: 年产量:n=60台,单位成本:c=12000元, 费率:I=0.004, A=20012.5%=25元 答:生产BQ2020龙门
24、刨8台。28解: = 4801/6- 4801/8=20(件) n轮班= 480/8=60(件) n1小时=60/6=10(件) n2小时=60/8=7.5(件) L1=660=360(分)=6(小时) L2=860=480(分)=8(小时) 答:一二两工序间最大储备量(周转量)。工序的小时生产率和轮班生产率及工作地计划工作时间长度分别为20件,60件,10件,7.5件,6H, 8H。29解:n班组= 480/8=60(件)L1=460=240(分)=4(小时)L2=660=360(分)=6(小时)L3=660=360(分)=6(小时)L4=460=240(分)= 4(小时) 第一道工序和第二
25、道工序间在制品最大储备量。 =2401/4-2401/6=20(件) 第三道工序和第四道工序在制品最大储备量: Zmax=2401/6-2401/4=-20(件) 正值是在相同一段时间的终了时形成最大周转储备量;负值是在这一段时间的初始时形成最大的周转储备量。30解: (1)= 480/12-480/6= -40(件) t2=640=240(分) t1=1240=480(分) T=t1+t2= 480+240=720(分) (2) =240/12-240/6=-20(件) 答:(1)在制品最大储备量是40件,在制品储备量整个周期是720分;(2)需要线的开始时间是240分,其在制品最大储备量是
26、20件。 31解:(1)由于生产周期=生产间隔期382=76件 (2)一批在制品周转量的整个周期等于1个轮班为8小时。 答:(1)两个车间之间在制品最大周转量是76件。 (2)在制品周转量整个周期为8小时。32解:烘干室的最大长度L=vt=22.50.4=9 (米) 工作节奏:R=L/V l为两车厢的中心距离=2+0.5+2=4.5 R =4.5/0.4=1.25(分) 答:烘感干室的最大长度为9米,传递带的工作节奏是11.25分.33解:=T/N= 480/280= 4 (分 ) =l/r= (1.25+0.5+1.25)/4=3/4=0.75 (公尺/分) L=142.5+0.513=42
27、 (公尺) T=144=56(分) S=425=210() 答:装配传送带的节拍是4分,速度是0.75公尺/分,长度是42公尺,面积是210,产品在传送带停留时间是56分。34解:节拍 R=T/N=480/480=1(分) 传送带运行速度= l/R =0.4/1=0.4(公尺/分) 烘房长度=600.4=24(公尺)35解: 节拍:R=T/R = 480/240=2(分) 运输装置行程次数为K: 运输中在制品占用量: Z 运输 = (件) 在制品周转时间: T周转=T/K =480/3=160(分钟) 答:在制品占用量是30件。周转时间是160分钟。36解:流水线轮班生产率:480/3=60(
28、件) 12工序间在制品周转量: =480/6-480/12= 40(件) 在12工序间考虑后备储备以后的在制品总周转量等于: 40+60=100(件) Z78= 480/16-480/8= -30(件) Z1011=480/12-480/24=20(件) 完成第一道工序的时间为:660=360(分) 完成第二道工序的时间:1260=720(分) 完成第七道工序的时间:1660=960(分) 完成第八道 工序的时间:860=480(分) 完成第十道工序的时间:1260=720(分) 完成第十一道工序的时间:2460=1440(分) 答:工序间在制品最大占用量是100件。Z78=30件。Z1011
29、=20件 ,一、二、七、八、十、十一六道工序完成轮班任务的工序时间分别为: 360分钟, 720分钟, 960分钟, 480分钟,720分钟,1140分钟。37解:在装配投入与产出量相等 机加零件的月计划出产量: 2000026+2000010%6/12=21000(件) 机加投入计划要保证出产计划,按机器计算的零件数量和备件的数量之和: N = (6220000+20000610/100)/12=250-200=21050(件) 准备车间的投入计划为:21050+300-275=21100(件) 答:机加车间的月度产品计划量是21050件,准备车间的月度产品计划量是21100件。38解:从调
30、正时间与加工时间的比例求批量Q: 零件的月需要量:24000/12=2000(件) 答:一批零件的月需要量是2000件,批量是300件。39解:为了保证装配车间月度计划,机加车间考虑到废品的损失以后应当投入较多的锻件。 应投入的锻件数=22201.035=2297.7(件) 锻工车间在一个月内应按每种零件交付机加车间2297 .7件锻件。 零件A的批量为QA: 机加车间对锻件A和B的昼夜需要等于:2297.7/25=92件 由此得出,一批606件锻件可以保证机加车间在606/92=6.6昼夜的工作。在6.6昼夜后锻工车间又制造一批零件A的锻件。 在锻工车间制造一批零件A的时间等于: =4.8轮班 为了维护6.6昼夜投入的周期性,制造锻件B的时间不应大于6.624.8=8.4轮班。在这8.4轮班内不但可以制606个锻件B,而且可能锻出: 求出的批量对于保正锻锤的负荷还余下不足半个轮班。但因锻件形状不复杂且调整时间不长,上述的批量是可以采用的。锻工车间一月的批数: n=25/6.6=4(批) 答:零件A和B一批的数量是606件,40解:确定各车间的间隔期和投入出产提前期: 平均日产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