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9/31一号线正线接触网柔改刚工程BIM试验段工作汇报2020年8月一二三目录2020/9/32 项目总结和展望 项目成果展示 项目概况2020/9/33一项目概况2020年3月项目启动项目筹备4月BIM应用情况调研5月20日、6月4日技术研讨6月12日、14日样板段隧道三维扫描6月26日控制点坐标参数测量现场扫描项目建模6月27日-7月1日建立点云模型和数据拼接7月2日-7月10日完成柔改刚BIM试验段建模7月9日、15日、22日样段段BIM成果审核成果确定2020/9/34二项目成果展示序号BIM建模前预估成果(5月21日)BIM建模输出成果(7月24日)对标情况1点云模型点云模
2、型和全景图片已完成,增加全景照片2既有柔性接触网、结构和轨道建模既有柔性接触网、结构和轨道建模已完成3刚性接触网BIM模型刚性接触网BIM模型已完成4碰撞分析报告碰撞分析报告和碰撞视频已完成,增加碰撞视频5调整优化模型调整优化模型已完成6BIM软件使用培训BIM软件使用培训正在组织开展7-施工应用关键数据、隧道漫游、施工工序模拟增加施工运用关键数据、隧道漫游、施工工序模拟核实BIM建模输出成果,明确已达到项目预估成果,详细对标情况如下:2020/9/35二项目成果展示7类碰撞视频01试验段漫游01试验段漫游2020/9/36二项目成果展示站台段及区间段漫游项目成果展示2020/9/37二02
3、模型细化程度项目成果展示2020/9/38二03 三维扫描实现隧道数据参数化237类碰撞点,让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5类施工参数,让施工更精确、高效全景信息实现新旧仿真施工项目成果展示2020/9/39二04 试验段碰撞数据分类序号问题类型数量悬挂点编号1汇流排与柔性支撑装置碰撞10处DY002-03、DY002-09、DY002-015、DY002-021、DY001-25、DY001-23、DY001-20、DY001-17、DY001-15、DY001-8、2横撑与承力索10处DY002-03、DY002-06、DY002-015、DY002-018、DY001-17、DY001-15、DY
4、002-024、DY001-18、DY001-4、DY001-33水平腕臂与既有汇流排碰撞1处DY003-284吊柱与屏蔽门柱碰撞7处DY-03-027、DY-03-024、DY-03-022、DY-03-021、DY-03-020、DY-03-019、DY-03-0115吊柱与梁碰撞1处DY-03-0066U形底座与馈线底座碰撞7处DY002-011、DY002-01、DY002-017、DY002-020、DY002-023、DY002-029、DY001-307馈线影响安装13处DY01-019到DY01-0072020/9/310二04-1 7类碰撞点(汇流排与柔性支撑装置碰撞)问题位
5、置处理意见汇流排与柔性支撑装置碰撞DY001-25剖面36切断柔性支撑装置,截短335mm项目成果展示2020/9/311二04-2 7类碰撞点(横撑与承力索碰撞)问题位置处理意见横撑与承力索碰撞DY002-018剖面11对承力索进行保护,防止摩擦断线项目成果展示2020/9/312二04-3 7类碰撞点(水平腕臂与既有汇流排碰撞)问题位置处理意见水平腕臂与既有汇流排碰撞DY003-28 剖面83承力索进行保护,防止摩擦断线项目成果展示2020/9/313二问题位置处理意见吊柱与屏蔽门柱碰撞往DY-03-019 剖面74往020方向移动 2-3cm04-4 7类碰撞点(吊柱与屏蔽门柱碰撞)项目
6、成果展示2020/9/314二问题位置处理意见吊柱与梁碰撞DY-03-006 剖面62往005方向移动 7-8cm项目成果展示04-5 7类碰撞点(吊柱与梁碰撞)2020/9/315二问题位置处理意见U形底座与馈线底座碰撞DY002-014剖面16往悬挂点13移动350mm,如图距悬挂点13跨距7.75m,距悬挂点14跨距8.25m项目成果展示04-6 7类碰撞点(U形底座与馈线底座碰撞)2020/9/316二问题位置处理意见馈线影响安装DY01-019到DY01-007做馈线绝缘处理,建议用1.5米的绝缘横撑项目成果展示04-7 7类碰撞点(馈线影响安装碰撞)05 施工应用数据汇总2020/
7、9/317二序号施工应用数据数量统计1屏蔽门与风管间距尺寸20处(404mm-660mm)2吊柱底座倾角26处(14-22)3悬挂点跨距91处(2m-8.5m)4区间悬挂点相关数据92处(吊柱长度和底座倾角,吊柱安装空间、T型螺栓长度,绝缘横撑和水平腕臂安装范围和长度等)5汇流排尺寸排布55处(接头距离定位点L0.4m)项目成果展示项目成果展示2020/9/318二05-1 站台位置关键数据展示项目成果展示2020/9/319二05-2 区间位置关键数据展示项目成果展示2020/9/320二06 全景照片实现仿真施工项目总结和展望2020/9/321三01 项目亮点:开创在既有线改造新技术应用
8、先河贯彻智慧维修、科技兴安理念,首次应用BIM新技术,开创在既有线改造应用先河精确定位,减少反复测量,降低时间人力成本,提高效率可对低净空等施工难点地段提供精准的数据依据,保障施工安全三维可视化的模型,为后续故障处理、项目实施等工作提供作战“沙盘”一号线正线接触网柔改刚工程应用BIM新技术,实现了“一降一保一模”项目总结和展望2020/9/322三02 项目亮点:实现施工仿真可视化管控仿真现场三维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管控更加直观具体。点云代表实际,BIM模型代表虚拟,综合分析碰撞情况更具真实性,避免现场偏差,保证施工安全。通过点云数据可以准确捕捉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有针对性地进行纠偏,为工程
9、质量管理提供新思路。项目总结和展望2020/9/323三03 项目亮点:实现施工仿真可视化管控安全风险“可视化”质量管控,问题全程跟踪1.跟进工程现场实施存在的质量问题,采用BIM技术在模型中进行标注;2.跟踪问题处理过程,形成完整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台账,实现工程质量闭环管控;3.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建立项目过程验收记录,作为工程档案指导后续设备维修;4.预制化加工,测量吊柱底座、化学锚栓、汇流排等,完成构件的下料,优化汇流排布置。“日志化”管理,动态跟踪1.施工前作业内容BIM建模交底施工后结合完成工程量修正BIM模型结合上一次工程进度,本次施工前作业内容BIM建模交底本次施工后结合完成工程
10、量修正BIM模型等流程步骤,跟进工程项目现场实施进度;2.根据工程进度,对应完成工程的BIM建模工作,形成大修施工全过程日志,作为工程档案指导后续设备维修。1.全景数据排查隐患,提前对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将管控措施、跟踪、交底等内容在BIM模型展示。与施工安全管控系统结合,在施工前管控安全风险;2.施工前进行BIM建模交底,各方梳理和辨识全风险,制订管控措施,在施工安全管控系统中审批;3.根据审定的措施对应进行现场安全管控。现场施工完成后,更新工程安全风险提醒台账等信息。项目总结和展望2020/9/324三02 项目展望和经验反馈项目展望 应用设想:在本工程重点难点区域(施工环境复杂、设备数量种类较多),如广州东折返线柔改刚施工中使用BIM建模技术,指导大修施工。推广建议:在接触网同类项目,以及其它专业及项目的重点区域推广使用BIM建模技术 数据积累:一号线开通时间久,既有资料和数据不齐,无法及时满足目前线网各专业智慧化维修的多种需要。建议参照新线标准,对一号线各专业设备进行BIM建模。BIM建模软件操作技能碰撞报告中采用点云模型,建议优化现场基础数据不齐,如控制点三维坐标汇报完毕,谢谢!2020/9/325